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专用车道共享设置阈值条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7 18:58
   针对当前快速公交专用道存在利用率较低的问题,通过将常规公交引入快速公交专用道和快速公交进行共享,既可以提高专用道利用率,也可以提高常规公交运行效率。尽管当前已经有类似实践,但对于在何种条件下进行共享,能够保证快速公交运行效率不受较大影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常规公交的运行效率的相关研究还较为缺乏。本文以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共线路段的快速公交专用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进行专用道共享的共享特性,探究专用道共享的影响机制和影响因素,并研究可供专用道共享分析的模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快速公交专用道共享阈值的约束条件,并归纳总结快速公交专用道共享阈值的确定方法。首先,对快速公交专用道的特性和快速公交、常规公交两类公交的运行特性进行分析,从特性差异出发探讨专用道共享的适应性。选取典型共享和非共享路段设计调查方案,分别分析路段和站点的共享运行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共享的关键指标因素和相关影响因素。其次,针对无交叉口影响的路段、交叉口和站点三类地点,从影响共享的关键指标因素出发,提出了多类分析模型。针对无交叉影响路段,结合调查的结果,建立了改进BPR模型分析在不受交叉口影响的路段速度与流量的关系;对交叉口,引入了HCM2000模型分析交叉口的延误;对站点公交到达,分别根据公交到站规律和站台的形式,设计了四类适用模型,以分析公交到站的延误、排队等情况;针对站点的通行能力方面,引入TCQSM模型分析站点的最大通行能力。最后,选取了常规公交发车量作为阈值指标,基于对影响共享关键因素指标的分析,提出了两类公交共享快速公交专用道的临界约束条件,包括站点通行能力约束条件、运行时间约束条件、站点排队概率约束条件和路段运行效率约束条件。结合四类约束条件,提出了以专用道共享分析模型为手段的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专用道共享阈值确定方法,并对不同条件下的阈值进行了分析。
【学位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U491.17
【部分图文】:

快速公交,常规公交,共线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图1-1 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共线示意因此,在保证快速公交运行不受较大影响的前提下,可以在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共线的道路上,将快速公交专用道进行共享,提供给普通公交使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快速公交专用道的利用效率,优化道路资源的配置,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普通公交的运行效率,减少延误。当前已经有相关的快速公交专用道与常规公交进行共享的类似实践,即所谓组合线路的快速公交线路形式,本质上是以类似常规公交的支线作为主线的辅助。但是这些实践并没有考虑依据定量化的设置标准进行设置,因此对于专用道共享的定量化设置条件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重点

研究对象,常规公交,共线,快速公交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 研究目标与内容1.3.1 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共线道路。共线表示一或几条快公交线路与数条常规公交线路经过相同的道路路段。共线段长度表示快速公交线路和常规公交线路共线的最大长度,在共线段前后部分共线的常规公交线路可能不一定相同。共线段中,包括数个交叉口和站点。在专用道共享的情况下,常规公交线路快速公交站点也供常规公交停靠,成为共享站点。

示意图,专用道,示意图,路段


图 2-1 专用道共享和不共享道路示意图调查内容和方法交在道路上的运行,主要经历三种地点:(1)交叉口(2)公交站点(之间、站点之间的路段。因此,对共享路段和非共享道路的调查也从这着手。由于交叉口影响因素复杂,调查工作量大,本文不做调查。对于获取的信息是路段上的车流信息,主要是速度特性和流量特性,为便确的数据,本文采用录像视频调查,在调查时间内对调查地点进行录进行数据提取;对于站点,主要获取公交到达站点的到达特性、停靠特特性等,为便于获取数据,采用人工调查的方式。此,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调查数据内容和方法如表 2-9 所示:表 2-9 调查数据需求地点类型 调查方式 调查特性 获取数据类型路段 录像视频调查路段上车辆的运行速度特性、流量特性等速度流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涛;陈峻;;基于时间效益的城市公交专用道设置流量条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2 杜怡曼;吴建平;贾宇涵;周杨;;基于微观交通仿真的快速公交专用道效益评估[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年01期

3 谢秋峰;李文权;邱丰;张建;;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的道路路段通行能力[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2年04期

4 谢秋峰;李文权;贾晓欢;邱丰;;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进口道的流量条件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2年02期

5 曾滢;杨晓光;白玉;马莹莹;;公交专用道路段停靠站与人行横道协调设计[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1期

6 胡兴华;刘咏;;设置公交专用道道路的交通脆弱性分析[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6年03期

7 刘伟,别牧,张建旭,朱顺应;设置公交专用道的流量条件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刘迁;从库里蒂巴的经验思考北京BRT系统建设[J];城市交通;2005年01期

9 杨晓光,阴炳成;公共汽车交通专用道及其停靠站最佳布置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7期

10 周智勇,黄艳君,陈峻,王炜;公交专用道设置前后无港湾公交停靠站特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7期



本文编号:2887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8878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8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