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道路建筑景观色彩安全辨识盲区稀疏修正
发布时间:2021-01-24 06:50
山区道路蜿蜒曲折,道路窄小,在山区道路上行车的安全性较差,减小山区道路行车事故的有效方法是通过安全景观色彩辨识的方法,在不同程度的危险路段,设置不同警示颜色的景观进行提醒。传统的景观色彩安全辨识方法通过简单的区域性划分和红黄蓝简单色调区分方法,对于危险提醒的程度不够,并且由于区域性划分存在区域盲区,在盲区地带的危险系数较高。提出了一种基于盲区稀疏修正方法的山区道路建筑景观色彩安全辨识方法,实现对盲区的安全色彩辨识,采用实际的事故发生率作为测试指标,结果显示,采用基于盲区稀疏修正的方法,在盲区的事故发生率降低了44%,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文章来源】:科技通报. 2014,30(1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可以看出,奥斯特瓦德色相环与蒙赛尔色相环的基本原理相同,只是对于颜色的划分不同,但最后
a′为盲区稀疏点修正结果。通过基于盲区稀疏修正的山区道路建筑景观色彩安全辨识方法,可以大大降低盲区地带的事故发生率,提高山区盲区行车安全性。3实验与结果分析为了测试基于盲区稀疏修正的山区道路建筑景观色彩安全辨识方法对于道路盲区的安全效果,采用一组实际的时间段事故统计进行比对实验,统计参数见表2。表2实验参数Table2Experimentalparameters实验参数测试时间/h事故等级弯道车道坡度参数值4805等175°2(双向)20°在上述实验参数下进行测试,事故次数比对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采用本文方法可以明显降低事故发生率,统计结果显示,事故发生率降低了44%。其中不同时间段的事故内部如图5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事故的高发时间段还是主要集中在夜间,这是由于夜间的视线受到限制,道路色彩安全辨识效果不能达到最佳。4结论本文研究了一种山区道路建筑景观色彩安全辨识的盲区稀疏修正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盲区稀疏修正方法的山区道路建筑景观色彩安全辨识方法,对于交叠的区域地带,采用盲区稀疏修正的方法,对于该区域进行加权补盲,使得提醒的效果大大增强,文章最后采用实际的事故发生率作为测试指标,结果显示,采用基于盲区稀疏修正的方法,测试路段的事故发生率降低了44%,并且事故多发生在夜间,此研究结果对于山区道路色彩安全辨识设计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芮小平,刘真余,宋现锋,等.一种适合山区道路拓扑结构权重的模糊推理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38(1):74-77.[2]裴来政,葛永刚,周小军,等.震后次生山地灾害对山区道路的危害及防治体系[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25(4):44-48.[3]王振军,杜宝江,弓丽静,等.
山区盲区行车安全性。3实验与结果分析为了测试基于盲区稀疏修正的山区道路建筑景观色彩安全辨识方法对于道路盲区的安全效果,采用一组实际的时间段事故统计进行比对实验,统计参数见表2。表2实验参数Table2Experimentalparameters实验参数测试时间/h事故等级弯道车道坡度参数值4805等175°2(双向)20°在上述实验参数下进行测试,事故次数比对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采用本文方法可以明显降低事故发生率,统计结果显示,事故发生率降低了44%。其中不同时间段的事故内部如图5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事故的高发时间段还是主要集中在夜间,这是由于夜间的视线受到限制,道路色彩安全辨识效果不能达到最佳。4结论本文研究了一种山区道路建筑景观色彩安全辨识的盲区稀疏修正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盲区稀疏修正方法的山区道路建筑景观色彩安全辨识方法,对于交叠的区域地带,采用盲区稀疏修正的方法,对于该区域进行加权补盲,使得提醒的效果大大增强,文章最后采用实际的事故发生率作为测试指标,结果显示,采用基于盲区稀疏修正的方法,测试路段的事故发生率降低了44%,并且事故多发生在夜间,此研究结果对于山区道路色彩安全辨识设计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芮小平,刘真余,宋现锋,等.一种适合山区道路拓扑结构权重的模糊推理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38(1):74-77.[2]裴来政,葛永刚,周小军,等.震后次生山地灾害对山区道路的危害及防治体系[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25(4):44-48.[3]王振军,杜宝江,弓丽静,等.模拟驾驶器山区道路虚拟驾驶研究[J].电子科技,2012,25(9):63-66.[4]崔鹏,林勇明.山区道路泥石流减灾问题与对策[J].中国地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种适合山区道路拓扑结构权重的模糊推理方法[J]. 芮小平,刘真余,宋现锋,琚宜文.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3(01)
[2]模拟驾驶器山区道路虚拟驾驶研究[J]. 王振军,杜宝江,弓丽静,刘坡. 电子科技. 2012(09)
[3]山区道路弯道上车辆自动减速系统分析、建模与设计[J]. 余忠磊,王世廉. 公路交通技术. 2011(06)
[4]震后次生山地灾害对山区道路的危害及防治体系[J]. 裴来政,葛永刚,周小军,方华.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0(04)
[5]山区道路泥石流减灾问题与对策[J]. 崔鹏,林勇明.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8(04)
本文编号:2996791
【文章来源】:科技通报. 2014,30(1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可以看出,奥斯特瓦德色相环与蒙赛尔色相环的基本原理相同,只是对于颜色的划分不同,但最后
a′为盲区稀疏点修正结果。通过基于盲区稀疏修正的山区道路建筑景观色彩安全辨识方法,可以大大降低盲区地带的事故发生率,提高山区盲区行车安全性。3实验与结果分析为了测试基于盲区稀疏修正的山区道路建筑景观色彩安全辨识方法对于道路盲区的安全效果,采用一组实际的时间段事故统计进行比对实验,统计参数见表2。表2实验参数Table2Experimentalparameters实验参数测试时间/h事故等级弯道车道坡度参数值4805等175°2(双向)20°在上述实验参数下进行测试,事故次数比对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采用本文方法可以明显降低事故发生率,统计结果显示,事故发生率降低了44%。其中不同时间段的事故内部如图5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事故的高发时间段还是主要集中在夜间,这是由于夜间的视线受到限制,道路色彩安全辨识效果不能达到最佳。4结论本文研究了一种山区道路建筑景观色彩安全辨识的盲区稀疏修正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盲区稀疏修正方法的山区道路建筑景观色彩安全辨识方法,对于交叠的区域地带,采用盲区稀疏修正的方法,对于该区域进行加权补盲,使得提醒的效果大大增强,文章最后采用实际的事故发生率作为测试指标,结果显示,采用基于盲区稀疏修正的方法,测试路段的事故发生率降低了44%,并且事故多发生在夜间,此研究结果对于山区道路色彩安全辨识设计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芮小平,刘真余,宋现锋,等.一种适合山区道路拓扑结构权重的模糊推理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38(1):74-77.[2]裴来政,葛永刚,周小军,等.震后次生山地灾害对山区道路的危害及防治体系[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25(4):44-48.[3]王振军,杜宝江,弓丽静,等.
山区盲区行车安全性。3实验与结果分析为了测试基于盲区稀疏修正的山区道路建筑景观色彩安全辨识方法对于道路盲区的安全效果,采用一组实际的时间段事故统计进行比对实验,统计参数见表2。表2实验参数Table2Experimentalparameters实验参数测试时间/h事故等级弯道车道坡度参数值4805等175°2(双向)20°在上述实验参数下进行测试,事故次数比对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采用本文方法可以明显降低事故发生率,统计结果显示,事故发生率降低了44%。其中不同时间段的事故内部如图5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事故的高发时间段还是主要集中在夜间,这是由于夜间的视线受到限制,道路色彩安全辨识效果不能达到最佳。4结论本文研究了一种山区道路建筑景观色彩安全辨识的盲区稀疏修正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盲区稀疏修正方法的山区道路建筑景观色彩安全辨识方法,对于交叠的区域地带,采用盲区稀疏修正的方法,对于该区域进行加权补盲,使得提醒的效果大大增强,文章最后采用实际的事故发生率作为测试指标,结果显示,采用基于盲区稀疏修正的方法,测试路段的事故发生率降低了44%,并且事故多发生在夜间,此研究结果对于山区道路色彩安全辨识设计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芮小平,刘真余,宋现锋,等.一种适合山区道路拓扑结构权重的模糊推理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38(1):74-77.[2]裴来政,葛永刚,周小军,等.震后次生山地灾害对山区道路的危害及防治体系[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25(4):44-48.[3]王振军,杜宝江,弓丽静,等.模拟驾驶器山区道路虚拟驾驶研究[J].电子科技,2012,25(9):63-66.[4]崔鹏,林勇明.山区道路泥石流减灾问题与对策[J].中国地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种适合山区道路拓扑结构权重的模糊推理方法[J]. 芮小平,刘真余,宋现锋,琚宜文.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3(01)
[2]模拟驾驶器山区道路虚拟驾驶研究[J]. 王振军,杜宝江,弓丽静,刘坡. 电子科技. 2012(09)
[3]山区道路弯道上车辆自动减速系统分析、建模与设计[J]. 余忠磊,王世廉. 公路交通技术. 2011(06)
[4]震后次生山地灾害对山区道路的危害及防治体系[J]. 裴来政,葛永刚,周小军,方华.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0(04)
[5]山区道路泥石流减灾问题与对策[J]. 崔鹏,林勇明.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8(04)
本文编号:2996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996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