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人口-经济耦合协调的空间联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1 00:43
针对高铁背景下地区发展协调性问题,建立了高铁-人口-经济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该体系测算出全国27个省域高铁-人口-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了其空间联系。得到以下结论:全国互通高铁的27个省域中半数以上的省域处于较高的协调水平;长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是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基地和优势集聚区;中东部空间联系的网络密度与网络结构的复杂程度远高于其他地区;全国各省域的耦合协调度空间联系强度随距离增加有明显的衰减效应。
【文章来源】:测绘科学. 2020,45(0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高铁优势度
联系强度较低的空间引力线遍布全国,随着空间联系强度的增加,空间引力线急剧减少,说明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者的空间联系强度,即空间联系强度随距离增加有明显的衰减效应。对各省域空间联系强度的时间距离衰减分析发现(图2):在累计率中2、3、4 和5 h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联系强度总和分别占66.04%、77.45%、86.30%和90.61%,在分配率中,1~1.5 h的时间距离段空间联系强度占比最高,达25.60%,随后迅速衰减,1.5~2 h、2~2.5 h及2.5~3 h分别降至10.56%、6.57%、4.84%,所以全国各省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联系强度在空间变化总体上呈现出距离衰减的变化趋势。省域间66%和77%左右的耦合协调度空间联系强度集中于2 和3 h的时间距离内,若按目前多数高铁班次平均时速200 km来计算,则联系强度集中于600 km范围内。4.3 空间联系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功能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的空间联系研究——以长江经济带107个城市为实证[J]. 徐维祥,张凌燕,刘程军,杨蕾,黄明均. 地理科学. 2017(11)
[2]铁路客运视角下东北地区城市网络结构演变及组织模式探讨[J]. 孟德友,冯兴华,文玉钊. 地理研究. 2017(07)
[3]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王洪桥,袁家冬,孟祥君. 地理科学. 2017(06)
[4]中国省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分析——兼论三系统耦合公式及其扩展形式[J]. 姜磊,柏玲,吴玉鸣.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5)
[5]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心镇空间联系测度研究——以浙江省金华市25个中心镇为例[J]. 李陈,靳相木. 地理科学. 2016(05)
[6]中国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市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分析[J]. 蒋晓娟,王月菊,陈兴鹏,张子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7]山东省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J]. 李秋颖,方创琳,王少剑,王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01)
[8]吐鲁番地区人口-经济-生态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 党建华,瓦哈甫·哈力克,张玉萍,邓宝山,麦尔哈巴·麦提尼亚孜. 中国沙漠. 2015(01)
[9]基于城市功能网络视角的城市联系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 刘涛,仝德,李贵才. 地理科学. 2015(03)
[10]1993—2010年中国入境旅游与进口贸易耦合关系时空分异研究[J]. 高楠,马耀峰,李天顺,赵多平,林志慧. 经济地理. 2012(11)
博士论文
[1]中国中心城市交通联系及其空间格局[D]. 王海江.河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91979
【文章来源】:测绘科学. 2020,45(0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高铁优势度
联系强度较低的空间引力线遍布全国,随着空间联系强度的增加,空间引力线急剧减少,说明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者的空间联系强度,即空间联系强度随距离增加有明显的衰减效应。对各省域空间联系强度的时间距离衰减分析发现(图2):在累计率中2、3、4 和5 h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联系强度总和分别占66.04%、77.45%、86.30%和90.61%,在分配率中,1~1.5 h的时间距离段空间联系强度占比最高,达25.60%,随后迅速衰减,1.5~2 h、2~2.5 h及2.5~3 h分别降至10.56%、6.57%、4.84%,所以全国各省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联系强度在空间变化总体上呈现出距离衰减的变化趋势。省域间66%和77%左右的耦合协调度空间联系强度集中于2 和3 h的时间距离内,若按目前多数高铁班次平均时速200 km来计算,则联系强度集中于600 km范围内。4.3 空间联系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功能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的空间联系研究——以长江经济带107个城市为实证[J]. 徐维祥,张凌燕,刘程军,杨蕾,黄明均. 地理科学. 2017(11)
[2]铁路客运视角下东北地区城市网络结构演变及组织模式探讨[J]. 孟德友,冯兴华,文玉钊. 地理研究. 2017(07)
[3]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王洪桥,袁家冬,孟祥君. 地理科学. 2017(06)
[4]中国省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分析——兼论三系统耦合公式及其扩展形式[J]. 姜磊,柏玲,吴玉鸣.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5)
[5]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心镇空间联系测度研究——以浙江省金华市25个中心镇为例[J]. 李陈,靳相木. 地理科学. 2016(05)
[6]中国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市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分析[J]. 蒋晓娟,王月菊,陈兴鹏,张子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7]山东省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J]. 李秋颖,方创琳,王少剑,王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01)
[8]吐鲁番地区人口-经济-生态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 党建华,瓦哈甫·哈力克,张玉萍,邓宝山,麦尔哈巴·麦提尼亚孜. 中国沙漠. 2015(01)
[9]基于城市功能网络视角的城市联系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 刘涛,仝德,李贵才. 地理科学. 2015(03)
[10]1993—2010年中国入境旅游与进口贸易耦合关系时空分异研究[J]. 高楠,马耀峰,李天顺,赵多平,林志慧. 经济地理. 2012(11)
博士论文
[1]中国中心城市交通联系及其空间格局[D]. 王海江.河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919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091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