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C-16沥青混合料高温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4 00:49
沥青混合料高温抗剪切强度的不足是造成沥青路面车辙破坏主要原因。近年来,改进级配型沥青混合料—GAC沥青混合料,在我国高温炎热地区得以使用,并表现出良好的抗车辙能力,有效减少了新建沥青路面早期车辙破坏的现象,因此本文以GAC-16沥青混合料为对象,研究其高温抗剪性能。本文首先对沥青路面结构剪应力及车辙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然后从沥青胶浆和沥青混合料两方面入手,研究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剪性能。沥青胶浆方面:采用DSR动态流变剪切仪对不同温度、不同沥青类型、不同粉胶比下的沥青胶浆的高温流变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高温条件下各胶浆相位角和车辙因子的变化情况。沥青混合料方面:采用万能试验机对沥青混合料标准马歇尔试件进行了间接拉伸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计算得到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参数—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分析了混合料级配、油石比、沥青类型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相应的沥青混合料进行了车辙试验,并将动稳定度与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剪应力主要分布在沥青路面上、中面层结构,高温下沥青面层材料抗剪强度不足是导致流动型车辙的主要原因;相比于基质沥青,改性沥青的相位角更小,...
【文章来源】: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沥青混合料三种结构类型
使得沥青混合料较为密实。由于该沥青混合料结构粗集料较少,不能强度较高的骨架结构,高温荷载作用下,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明显不足,高能较差。AC—I 型沥青混合料属于典型的悬浮—密实型结构。②骨架—空隙型结构采用连续开级配时,由图 2.1(b)可看出,该结构中,粗集料颗粒较多,相互形成骨架结构,产生较大的嵌挤作用,有利于提高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时,该沥青混合料空隙率较大,渗水能力强,可有效防止路面积水,增加沥面抗滑性能,提高雨天车辆行车安全。但耐久性和水稳定性值得进一步研究高。OGFC 是此类结构的典型代表。③密实—骨架型结构采用间断级配时,由图 2.1(c)可看出,该结构中,较多的粗集料形成骨架结构分发挥集料的嵌挤作用,增大内摩擦角;同时,细集料和沥青胶浆形成的沥砂填充其空隙,使得沥青混合料密实性好,具有较高的粘聚力。因此,从抗度角度出发,该结构类型沥青混合料较好的兼顾了抗剪强度参数 C、φ,可提青混合料的抗剪变形能力。SMA 是典型的密实—骨架型结构。
图 2.4 路面剪切破坏2.车辙破坏类型根据车辙的不同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流动型车辙、结构型车辙、磨耗性车辙以及压密型车辙四种类型,其中流动型车辙和结构型车辙最为常见。(a)流动型车辙 (b)结构型车辙图 2.5 车辙的主要破坏形式(1)流动型车辙:流动型车辙也称失稳型车辙,其形成主要是由于沥青面层强度不足。车轮荷载作用下,沥青面层产生剪应力,高温条件使得沥青材料粘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GAC-13与AC-13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对比分析[J]. 张璐军. 公路与汽运. 2015(05)
[2]矿粉对沥青胶浆的性质影响及作用机理[J]. 樊亮,魏建明,张玉贞,王林. 建筑材料学报. 2014(06)
[3]高温重载作用下沥青路面车辙研究[J]. 王辉,李雪连,张起森. 土木工程学报. 2009(05)
[4]Shear resistance properties of TPS modified bitumen binders and asphalt mixtures[J]. 曹庭维,吴少鹏,刘聪慧,张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S1)
[5]沥青路面车辙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对比分析[J]. 赵恩强,张金喜,王书云,苗英豪. 中外公路. 2008(05)
[6]沥青胶浆高温性能及评价方法[J]. 刘丽,郝培文,肖庆一,汪海年.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5)
[7]沥青胶浆高温性能的正交试验研究[J]. 王文杰. 石油沥青. 2006(05)
[8]纤维和矿粉对沥青胶浆性能的影响[J]. 张争奇,李平,王秉纲.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5)
[9]粉胶比对沥青胶浆和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J]. 王捷,龚涌峰. 长沙交通学院学报. 2004(04)
[10]应用DSR评价沥青胶浆路用性能的研究[J]. 邹桂莲,张肖宁,韩传代.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2001(03)
硕士论文
[1]基于三维离散元方法的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研究[D]. 包健西.浙江大学 2017
[2]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的沥青路面车辙研究[D]. 朱乔.湖北工业大学 2015
[3]纯扭剪切试验在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 白云峰.大连理工大学 2015
[4]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的动三轴试验研究[D]. 李金凤.重庆交通大学 2012
[5]基于抗剪强度的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改善措施研究[D]. 张慧鲜.长安大学 2010
[6]沥青混合料剪切疲劳性能试验研究[D]. 何桥敏.长沙理工大学 2009
[7]重载交通沥青路面高温抗剪性能研究[D]. 张涓.长沙理工大学 2008
[8]基于粘弹性理论的沥青胶浆试验特性研究[D]. 冯浩.长沙理工大学 2008
[9]沥青混合料剪切性能试验研究[D]. 欧阳岚.长沙理工大学 2006
[10]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三轴试验研究[D]. 谢泽华.长沙理工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17411
【文章来源】: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沥青混合料三种结构类型
使得沥青混合料较为密实。由于该沥青混合料结构粗集料较少,不能强度较高的骨架结构,高温荷载作用下,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明显不足,高能较差。AC—I 型沥青混合料属于典型的悬浮—密实型结构。②骨架—空隙型结构采用连续开级配时,由图 2.1(b)可看出,该结构中,粗集料颗粒较多,相互形成骨架结构,产生较大的嵌挤作用,有利于提高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时,该沥青混合料空隙率较大,渗水能力强,可有效防止路面积水,增加沥面抗滑性能,提高雨天车辆行车安全。但耐久性和水稳定性值得进一步研究高。OGFC 是此类结构的典型代表。③密实—骨架型结构采用间断级配时,由图 2.1(c)可看出,该结构中,较多的粗集料形成骨架结构分发挥集料的嵌挤作用,增大内摩擦角;同时,细集料和沥青胶浆形成的沥砂填充其空隙,使得沥青混合料密实性好,具有较高的粘聚力。因此,从抗度角度出发,该结构类型沥青混合料较好的兼顾了抗剪强度参数 C、φ,可提青混合料的抗剪变形能力。SMA 是典型的密实—骨架型结构。
图 2.4 路面剪切破坏2.车辙破坏类型根据车辙的不同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流动型车辙、结构型车辙、磨耗性车辙以及压密型车辙四种类型,其中流动型车辙和结构型车辙最为常见。(a)流动型车辙 (b)结构型车辙图 2.5 车辙的主要破坏形式(1)流动型车辙:流动型车辙也称失稳型车辙,其形成主要是由于沥青面层强度不足。车轮荷载作用下,沥青面层产生剪应力,高温条件使得沥青材料粘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GAC-13与AC-13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对比分析[J]. 张璐军. 公路与汽运. 2015(05)
[2]矿粉对沥青胶浆的性质影响及作用机理[J]. 樊亮,魏建明,张玉贞,王林. 建筑材料学报. 2014(06)
[3]高温重载作用下沥青路面车辙研究[J]. 王辉,李雪连,张起森. 土木工程学报. 2009(05)
[4]Shear resistance properties of TPS modified bitumen binders and asphalt mixtures[J]. 曹庭维,吴少鹏,刘聪慧,张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S1)
[5]沥青路面车辙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对比分析[J]. 赵恩强,张金喜,王书云,苗英豪. 中外公路. 2008(05)
[6]沥青胶浆高温性能及评价方法[J]. 刘丽,郝培文,肖庆一,汪海年.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5)
[7]沥青胶浆高温性能的正交试验研究[J]. 王文杰. 石油沥青. 2006(05)
[8]纤维和矿粉对沥青胶浆性能的影响[J]. 张争奇,李平,王秉纲.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5)
[9]粉胶比对沥青胶浆和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J]. 王捷,龚涌峰. 长沙交通学院学报. 2004(04)
[10]应用DSR评价沥青胶浆路用性能的研究[J]. 邹桂莲,张肖宁,韩传代.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2001(03)
硕士论文
[1]基于三维离散元方法的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研究[D]. 包健西.浙江大学 2017
[2]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的沥青路面车辙研究[D]. 朱乔.湖北工业大学 2015
[3]纯扭剪切试验在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 白云峰.大连理工大学 2015
[4]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的动三轴试验研究[D]. 李金凤.重庆交通大学 2012
[5]基于抗剪强度的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改善措施研究[D]. 张慧鲜.长安大学 2010
[6]沥青混合料剪切疲劳性能试验研究[D]. 何桥敏.长沙理工大学 2009
[7]重载交通沥青路面高温抗剪性能研究[D]. 张涓.长沙理工大学 2008
[8]基于粘弹性理论的沥青胶浆试验特性研究[D]. 冯浩.长沙理工大学 2008
[9]沥青混合料剪切性能试验研究[D]. 欧阳岚.长沙理工大学 2006
[10]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三轴试验研究[D]. 谢泽华.长沙理工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174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117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