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车信息的车辆跟驰与换道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8 05:07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与日俱增,城市交通拥堵、交通安全问题和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近些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的迅速发展,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使车辆轻松获取周围车辆的速度、位置、加速度等运行状态信息,这使得车车之间、车路之间的感知模式发生变化,也为提高交通流运行效率和增强交通流稳定性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现有的跟驰模型与换道模型为基础,构建了车联网环境下的基于多车信息的车辆跟驰模型与换道模型,并对模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仿真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本文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介绍了车辆跟驰模型、车辆换道模型和车联网环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跟驰模型与换道模型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传统的FVD以及BLVD模型,结合车联网系统中车辆可以准确感知前后多车速度位置行驶信息的特点,构建了基于前后多车信息的车辆跟驰模型与换道模型,提高车联网环境下交通流的稳定性以及通行效率。(2)通过对BLMAVD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绘制出BLMAVD模型的稳定型曲线,并与FVD、BLVD模型的稳定性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BLMAVD...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强制换道行为典型情况示意图
图 3.1 多车跟驰示意图基本假设:1、路段上共有车辆 N 辆,n 车跟随 n+1 车行驶;2、在 t 时刻车辆速度为 ( ),当 n 车受到扰动时,跟驰车辆的运动状态也会根
图 3.2 三种模型临界稳定曲线所示,各跟驰模型的临界稳定曲线将相图分为两个区域域。临界稳定曲线上方的区域为该模型的稳定区域,临为该模型的不稳定区域。在模型的稳定区域内,交通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考虑车与车互联通讯技术的交通流跟驰模型[J]. 华雪东,王炜,王昊. 物理学报. 2016(01)
[2]考虑双前导车的跟驰与换道联合模型[J]. 王昊,刘振全,张志学,李烨,王炜.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3]考虑前后车效应的反馈控制跟驰模型[J]. 葛红霞,崔煜,程荣军. 物理学报. 2014(11)
[4]考虑最邻近前车综合信息的反馈控制跟驰模型[J]. 孙棣华,周桐,刘卫宁,郑林江. 物理学报. 2013(17)
[5]考虑横向分离与超车期望的车辆跟驰模型[J]. 何兆成,孙文博. 物理学报. 2013(10)
[6]考虑前方交通状态的车辆跟驰模型与数值仿真[J]. 金盛,王殿海.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2(08)
[7]基于流行病模型的车路协同预警信息交互方法[J]. 王云鹏,易振国,夏海英,田大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1(05)
[8]一种车路协同系统微观仿真平台的实现[J]. 王祺,胡坚明,慕春棣,王易之. 公路交通科技. 2011(04)
[9]国内外车路协同系统发展现状综述[J]. 陈超,吕植勇,付姗姗,彭琪.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1(01)
[10]基于全息信息环境的车路协调系统试验平台[J]. 姚佼,杨晓光,朱彤,时柏营. 公路交通科技. 2009(S1)
硕士论文
[1]高速公路系统的仿真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杜晓晖.北京工业大学 2003
[2]道路交织区仿真模型研究[D]. 郑弘.北京工业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144867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强制换道行为典型情况示意图
图 3.1 多车跟驰示意图基本假设:1、路段上共有车辆 N 辆,n 车跟随 n+1 车行驶;2、在 t 时刻车辆速度为 ( ),当 n 车受到扰动时,跟驰车辆的运动状态也会根
图 3.2 三种模型临界稳定曲线所示,各跟驰模型的临界稳定曲线将相图分为两个区域域。临界稳定曲线上方的区域为该模型的稳定区域,临为该模型的不稳定区域。在模型的稳定区域内,交通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考虑车与车互联通讯技术的交通流跟驰模型[J]. 华雪东,王炜,王昊. 物理学报. 2016(01)
[2]考虑双前导车的跟驰与换道联合模型[J]. 王昊,刘振全,张志学,李烨,王炜.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3]考虑前后车效应的反馈控制跟驰模型[J]. 葛红霞,崔煜,程荣军. 物理学报. 2014(11)
[4]考虑最邻近前车综合信息的反馈控制跟驰模型[J]. 孙棣华,周桐,刘卫宁,郑林江. 物理学报. 2013(17)
[5]考虑横向分离与超车期望的车辆跟驰模型[J]. 何兆成,孙文博. 物理学报. 2013(10)
[6]考虑前方交通状态的车辆跟驰模型与数值仿真[J]. 金盛,王殿海.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2(08)
[7]基于流行病模型的车路协同预警信息交互方法[J]. 王云鹏,易振国,夏海英,田大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1(05)
[8]一种车路协同系统微观仿真平台的实现[J]. 王祺,胡坚明,慕春棣,王易之. 公路交通科技. 2011(04)
[9]国内外车路协同系统发展现状综述[J]. 陈超,吕植勇,付姗姗,彭琪.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1(01)
[10]基于全息信息环境的车路协调系统试验平台[J]. 姚佼,杨晓光,朱彤,时柏营. 公路交通科技. 2009(S1)
硕士论文
[1]高速公路系统的仿真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杜晓晖.北京工业大学 2003
[2]道路交织区仿真模型研究[D]. 郑弘.北京工业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144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144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