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铁路交通安全廊道综合勘察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4 08:27
研究目的:川藏铁路昌都至林芝段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挤压碰撞带,研究区海拔高、高差大、地形陡峻,常年冰雪覆盖,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采用传统勘察手段,难度大、效率差、精度低。研究采用天空地多源综合勘察技术,可快速高效地查明影响和控制线路方案的地质因素,指导交通廊道的规划,同时为类似高原复杂艰险山区线状工程勘察提供借鉴。研究结论:(1)以多源光学遥感为基础,结合GPS形变监测技术和深部大地电磁探测,构建了地壳稳定性安全廊道;(2)通过热红外遥感技术,快速圈定地表地热异常区,开展代表性钻探进行校核与验证,构建低温走廊;(3)利用多源、高分辨、三维光学遥感进行山地灾害安全廊道宏观规划;对河谷重要地段、重大不良地质体采用In SAR时序变形监测、无人机勘察进行局部优化;(4)采用天空地多源勘察技术手段,发挥不同方法技术优势,使用多种勘察方法组合,构建了川藏铁路交通安全廊道多源勘察技术体系;(5)本文所述交通廊道综合勘察技术体系在艰险复杂高原山区铁路、公路、输水隧洞等线状工程交通廊道规划、线路方案研究中有推广应用价值。
【文章来源】:铁道工程学报. 2020,37(10)北大核心E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概述
2 交通安全廊道影响因素
2.1 地壳稳定性
2.2 高地温
2.3 山地灾害
3 地壳稳定性安全廊道勘察技术
3.1 多源光学遥感
3.2 GPS长时序变形监测
3.3 深部大地电磁
4 低温廊道勘察技术
4.1 热红外遥感
4.2 勘探与测温
5 山地灾害安全廊道勘察技术
5.1 多源高分辨三维光学遥感
5.2 In SAR长时序变形监测
5.3 无人机勘察
6 安全廊道多源勘察技术体系
7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寒高海拔复杂艰险山区无人机勘察技术应用[J]. 冯威. 铁道工程学报. 2019(08)
[2]川藏铁路昌都至林芝段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J]. 杨德宏. 铁道标准设计. 2019(09)
[3]西藏米林6.9级地震发震断层判定及其构造属性讨论[J]. 唐方头,尤惠川,梁小华,宋键,王晓楠. 地球学报. 2019(01)
[4]真实感场景遥感技术在铁路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 孟祥连,周福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7(05)
[5]川藏铁路沿线特殊环境地质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 许佑顶,姚令侃. 铁道工程学报. 2017(01)
[6]1950年墨脱8.6级巨震前地震活动特征与当前喜马拉雅构造带东段大震危险性对比分析[J]. 温燕林,宋治平,于海英,黄珂.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6(01)
[7]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岩石圈板片深俯冲的地球物理证据[J]. 姜枚,彭淼,王有学,谭捍东,李庆庆,张立树,王伟. 岩石学报. 2012(06)
本文编号:3185327
【文章来源】:铁道工程学报. 2020,37(10)北大核心E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概述
2 交通安全廊道影响因素
2.1 地壳稳定性
2.2 高地温
2.3 山地灾害
3 地壳稳定性安全廊道勘察技术
3.1 多源光学遥感
3.2 GPS长时序变形监测
3.3 深部大地电磁
4 低温廊道勘察技术
4.1 热红外遥感
4.2 勘探与测温
5 山地灾害安全廊道勘察技术
5.1 多源高分辨三维光学遥感
5.2 In SAR长时序变形监测
5.3 无人机勘察
6 安全廊道多源勘察技术体系
7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寒高海拔复杂艰险山区无人机勘察技术应用[J]. 冯威. 铁道工程学报. 2019(08)
[2]川藏铁路昌都至林芝段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J]. 杨德宏. 铁道标准设计. 2019(09)
[3]西藏米林6.9级地震发震断层判定及其构造属性讨论[J]. 唐方头,尤惠川,梁小华,宋键,王晓楠. 地球学报. 2019(01)
[4]真实感场景遥感技术在铁路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 孟祥连,周福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7(05)
[5]川藏铁路沿线特殊环境地质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 许佑顶,姚令侃. 铁道工程学报. 2017(01)
[6]1950年墨脱8.6级巨震前地震活动特征与当前喜马拉雅构造带东段大震危险性对比分析[J]. 温燕林,宋治平,于海英,黄珂.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6(01)
[7]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岩石圈板片深俯冲的地球物理证据[J]. 姜枚,彭淼,王有学,谭捍东,李庆庆,张立树,王伟. 岩石学报. 2012(06)
本文编号:3185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185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