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基于铁路客流的湖北省城市网络关联与空间组织结构特征

发布时间:2021-06-30 17:38
  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基于铁路客流的动态关系数据,采用城市网络连锁模型,以城市之间铁路客流的流动性和集聚性为研究切入点,辨析省域城市的网络关联强度和空间组织结构特征。研究表明:①湖北省域城市网络结构初步形成,整体呈现"东强西弱,北低南高"的态势,省域"单中心"网络格局特征突出,武汉是链接鄂东、鄂中、鄂西三大区域的核心枢纽;②中心城市指向性和地域邻近指向性特征明显,整体受省域中心城市武汉的影响较大,与之紧密联系的周边城市是构成武汉"1+8"都市圈的主体;③交通轴线是客流联系的主要方向,以"十堰—襄阳—荆门—武汉"、"恩施—宜昌—荆州—武汉"等城市为主体的">"型城市带,其空间组织结构联系较为紧密,是推动湖北省经济发展和实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载体,同时襄阳、宜昌在鄂西地区的枢纽作用日益凸显。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论,为省域空间规划的要义、趋势和取向提出了若干探讨。 

【文章来源】: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22(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基于铁路客流的湖北省城市网络关联与空间组织结构特征


湖北省域城市间铁路客流联系强度

空间分布,湖北省,客运专线,铁路


图1 湖北省域城市间铁路客流联系强度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铁路基础设施(高速铁路)的建设,交通可达性的整体提高;跨市域联系越来越多,区域整体多核心、多向性的网络化格局逐渐成型;城市联系的均质化与空间集聚性日益明显,逐渐呈现“网络+等级”的区域发展格局。但由于湖北省城市与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网络联系的密度仍明显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不平衡局面。

客流,武汉,湖北省,比例


鄂中和鄂东是三大区域中与武汉客流关联最强的,其中迁入武汉客流强度最大的3个城市是孝感、黄冈和咸宁,从武汉迁出流入三大区域中客流强度最大的3个城市亦是孝感、黄冈和咸宁,客流迁入、迁出相对均衡,符合乘客在出行中一往一返的客观事实。进一步分析三大区域内的城市迁入武汉的铁路客流量占该城市迁出客流总量的比例,研究发现鄂中区域城市迁入武汉的客流量占该地区迁出客流总量的73.35%,其中孝感迁入武汉的铁路客流量占比更是达到80%以上。同理,鄂东区域迁入武汉的铁路客流量占该地区迁出客流总量的60.37%,鄂西区域仅为51.75%。总体上,鄂东城市与武汉之间既保持了高强度的客流联系,且迁入武汉的客流占比也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武鄂黄黄”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正在加强。鄂中城市与武汉之间虽然客流占总流量的比例较高,但客流强度并不高,天门、潜江和仙桃3市发往武汉的铁路客流流量仅为20万人次左右,如图3所示,进一步探索其原因,天门、潜江和仙桃3市虽然在空间距离上与武汉接近,但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与鄂中的孝感、咸宁有较大差距,且3市在行政等级上是县级市的原因。导致这3个城市与武汉产生了高比例、低强度的客流联系现象。鄂西城市与武汉之间在客流强度与客流占比方面的数值均不高,反映出鄂西整体与武汉的客流联系较弱。从城市间的客流关联强度来看,武汉与三区域之间的客流联系强度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态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发布[J].   城市规划通讯. 2019(06)
[2]基于微博签到数据的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城际人口流动研究[J]. 潘碧麟,王江浩,葛咏,马明国.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9(01)
[3]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城市空间网络拓展分析——以综合交通信息网络为例[J]. 孙阳,姚士谋,张落成.  地理科学. 2018(06)
[4]区域人口迁移时空溢出效应与动力机制分析[J]. 赵心怡,蒲英霞.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06)
[5]人流联系和经济联系视角下区域城市关联比较——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和企业关联数据的研究[J]. 王垚,钮心毅,宋小冬,丁亮.  人文地理. 2018(02)
[6]流动空间语境下的中心地理论再思考——以山东省域城市网络为例[J]. 程遥,王理.  经济地理. 2017(12)
[7]城市网络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J]. 李涛,程遥,张伊娜,朱查松.  城市规划学刊. 2017 (06)
[8]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流”网络结构特征——基于公路运输、火车客运及百度指数的综合分析[J]. 孙阳,张落成,姚士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09)
[9]江苏省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区域差异因素[J]. 车冰清,简晓彬,陆玉麒.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7(08)
[10]基于流空间的山东省域城市间关系研究[J]. 朱查松,曹子威,罗震东.  城乡规划. 2017(04)



本文编号:3258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258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b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