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4 17:11
透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以及生态环保优势,可有效推动“海绵城市”的发展。再生骨料作为建筑垃圾的衍生物,在透水混凝土领域的推广运用,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自身多孔隙,强度偏低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研制强度和透水性能均满足工程应用条件的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为目的,通过正交试验对其配合比设计、强度和透水性能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结合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搅拌、成型、以及养护工艺,选择自制的透水仪进行透水系数测试。比较分析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通过对比相关优缺点,本文采用质量法进行试验配合比计算。(2)通过正交试验法进行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选用骨料粒径、水灰比、集灰比三个因素,每个因素设三个水平,研究各因素对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孔隙率以及透水性能的影响规律。(3)试验结果极差分析,得出各因素对透水混凝土强度和透水系数影响的主次顺序,试验数据的拟合得到孔隙率与强度,孔隙率与透水系数,透水系数与强度,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之...
【文章来源】: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热岛效应原理
再生骨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如图 1-3 所示。由预处理阶段、碾磨部分构成。预处理阶段首先去除废弃混凝土中含有的杂质,混凝块破碎为 40mm 直径的颗粒;碾磨阶段废混凝土块在转击、摩擦,去掉表面附着的强度较弱的水泥浆体;筛分阶段行筛分,粒径较小的水泥浆等杂质被去除,最终得到品质较高
图 1-2 俄罗斯再生骨料破碎生产工艺流程日本再生骨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如图 1-3 所示。由预处理阶段、碾磨阶段以段三部分构成。预处理阶段首先去除废弃混凝土中含有的杂质,通过颚把废混凝块破碎为 40mm 直径的颗粒;碾磨阶段废混凝土块在转动的偏相撞击、摩擦,去掉表面附着的强度较弱的水泥浆体;筛分阶段对碾磨粒进行筛分,粒径较小的水泥浆等杂质被去除,最终得到品质较高再生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生骨料在透水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J]. 魏学成. 湖南交通科技. 2017(01)
[2]海绵城市背景下北方老城区透水铺装应用研究[J]. 舒平,张福祥. 现代装饰(理论). 2016(10)
[3]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强度和透水性能试验研究[J]. 王军强. 结构工程师. 2015(04)
[4]双掺废渣对透水混凝土的协同效应[J]. 李子成,张爱菊,周敏娟,邱树恒. 公路工程. 2015(04)
[5]聚丙烯仿钢纤维(PPTF)透水混凝土试验研究[J]. 高润东,李向民,许清风,杜敏山. 新型建筑材料. 2015(03)
[6]中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雨洪控制利用专项规划[J]. 车伍,马震,王思思,张琼,王建龙. 中国给水排水. 2013(02)
[7]煤矸石透水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 曹露春,张志军.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13(01)
[8]生态型透水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 付放华,朱祥,刘小兵,钱海燕,陆小军. 混凝土. 2012(06)
[9]基于频率寻优的路面透水混凝土关键因素研究[J]. 钱波,高建勇,胡晓. 混凝土. 2012(01)
[10]不同成型方法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J]. 徐仁崇,桂苗苗,龚明子,刘君秀,陈清己. 混凝土. 2011(11)
硕士论文
[1]基于正交试验法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试验研究[D]. 孙宏友.西南交通大学 2016
[2]透水性道路用生态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D]. 雷丽恒.江苏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65198
【文章来源】: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热岛效应原理
再生骨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如图 1-3 所示。由预处理阶段、碾磨部分构成。预处理阶段首先去除废弃混凝土中含有的杂质,混凝块破碎为 40mm 直径的颗粒;碾磨阶段废混凝土块在转击、摩擦,去掉表面附着的强度较弱的水泥浆体;筛分阶段行筛分,粒径较小的水泥浆等杂质被去除,最终得到品质较高
图 1-2 俄罗斯再生骨料破碎生产工艺流程日本再生骨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如图 1-3 所示。由预处理阶段、碾磨阶段以段三部分构成。预处理阶段首先去除废弃混凝土中含有的杂质,通过颚把废混凝块破碎为 40mm 直径的颗粒;碾磨阶段废混凝土块在转动的偏相撞击、摩擦,去掉表面附着的强度较弱的水泥浆体;筛分阶段对碾磨粒进行筛分,粒径较小的水泥浆等杂质被去除,最终得到品质较高再生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生骨料在透水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J]. 魏学成. 湖南交通科技. 2017(01)
[2]海绵城市背景下北方老城区透水铺装应用研究[J]. 舒平,张福祥. 现代装饰(理论). 2016(10)
[3]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强度和透水性能试验研究[J]. 王军强. 结构工程师. 2015(04)
[4]双掺废渣对透水混凝土的协同效应[J]. 李子成,张爱菊,周敏娟,邱树恒. 公路工程. 2015(04)
[5]聚丙烯仿钢纤维(PPTF)透水混凝土试验研究[J]. 高润东,李向民,许清风,杜敏山. 新型建筑材料. 2015(03)
[6]中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雨洪控制利用专项规划[J]. 车伍,马震,王思思,张琼,王建龙. 中国给水排水. 2013(02)
[7]煤矸石透水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 曹露春,张志军.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13(01)
[8]生态型透水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 付放华,朱祥,刘小兵,钱海燕,陆小军. 混凝土. 2012(06)
[9]基于频率寻优的路面透水混凝土关键因素研究[J]. 钱波,高建勇,胡晓. 混凝土. 2012(01)
[10]不同成型方法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J]. 徐仁崇,桂苗苗,龚明子,刘君秀,陈清己. 混凝土. 2011(11)
硕士论文
[1]基于正交试验法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试验研究[D]. 孙宏友.西南交通大学 2016
[2]透水性道路用生态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D]. 雷丽恒.江苏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65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265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