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桥头跳车响应的参数化分析与处置效果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3 11:4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里程及桥梁数量迅速增加,由于过于追求工期及经验技术的欠缺也带来了很多后期运营使用问题,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在台背回填处,路桥过渡段路面会出现沉陷或断裂等严重的病害,使得在道路与桥台之间出现较大的台阶或纵坡,产生剧烈的桥头跳车,严重影响行车安全性,用时由于跳车冲击也增加了道路养护维修难度及费用,桥头跳车问题已经引起工程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在工程上也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处理措施。基于此本文对路桥过渡段多种处置方式开展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基于文克尔弹性地基梁理论,建立桥头搭板的文克尔地基梁或板模型,并根据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边界条件进行地基梁或板挠度方程的求解,分析搭板作用机理,为后续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将搭板简化为粘弹性地基上的各向同性薄板模型,进行搭板动力响应分析。其次,对单层搭板、多层柔性搭板、桩-混凝土板三种常用桥头跳车处置方式进行了数值模拟及参数分析,对各种处置方式的参数取值给出了参考建议;提出了一种新型双层刚性搭板处置方式,并且分别从处置效果、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方面对不同处置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双层刚性搭板和桩-混凝土板处置方...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桥头跳车响应的参数化分析与处置效果比较研究


图0-1桩基-桥头搭板结合处置方法

模型图,桥头搭板,模型,地基梁


图 0-1 桥头搭板文克尔弹性地基梁模型梁的变形中,假定地基梁与地基不分离,始终处于接触析问题,不考虑地基梁和地基之间的摩擦力。模型中取单位宽度,地基刚度为 k ,梁截面的抗弯刚度为 EI , 特征值,以地基梁的固定端为原点,梁长度方向为 x 轴,均布在地基梁上的荷载为 q,建立如下的文克尔弹性[54]:EIqxydxd y()4444 针对不同情况对上式的微分方程进行求解,令 l 为梁的,可以把地基梁简化为柔性梁(无限长梁)来进行计算则按有限长梁来进行求解。搭板简化为无限长梁

模型图,横向分解,搭板,模型


图 0-7 横向分解的弹性地基梁模型图 0-8 纵向分解的弹性地基梁模型求解型求解时,模型中地基刚度为 k ,搭板的长度为 L,搭板的为t,搭板的弹性模量为 E ,泊松比为 ,假设搭板的单I ,那么搭板的抗弯刚度为12(1)23 EtD ,在桥头搭板上在荷载作用下弹性地基板的曲面挠度为 ,单位荷载作为 f ( x,y),将弹性地基板的纵向和横向的两个方向都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4[J]. 马建,孙守增,杨琦,赵文义,王磊,马勇,刘辉,张伟伟,陈红燕,陈磊,康军.  中国公路学报. 2014(05)
[2]水泥搅拌桩法减缓桥头跳车现象的数值模拟分析[J]. 王凡俊,李然,陈燕宾.  施工技术. 2013(S2)
[3]废旧聚苯乙烯泡沫混凝土试验研究[J]. 王录民,张大英,王树明.  混凝土. 2008(05)
[4]桥头跳车及防治措施研究综述[J]. 肖念婷,杨有海,师歌.  公路交通技术. 2008(02)
[5]EPS轻质混凝土性能研究[J]. 陈兵,涂思炎,翁友法.  建筑材料学报. 2007(01)
[6]路桥过渡段柔性搭板的设计方法[J]. 屈战辉,杨晓华,谢永利.  中国公路学报. 2007(01)
[7]均布荷载下一端固定的文克尔地基梁的基底压力特性及其工程意义[J]. 杨学祥.  工程力学. 2006(11)
[8]基于沉降控制的软土路基粉喷桩加固设计方法探讨[J]. 胡春林,王茂丽,李坤.  岩土力学. 2006(06)
[9]桥台柔性搭板的数值仿真[J]. 张宏光,谢永利.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10]移动荷载作用下桥头搭板动力响应分析[J]. 张洪亮,胡长顺,陈培芳.  中南公路工程. 2005(04)

博士论文
[1]EPS混凝土试验、本构模型及节能评价研究[D]. 刘嫄春.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3
[2]已建软基桥梁桥头跳车的处治方法机理分析及试验研究[D]. 孙筠.浙江大学 2010
[3]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特性研究[D]. 朱奎.浙江大学 2006
[4]黄土地区台后跳车柔性搭板处治技术研究[D]. 牛思胜.长安大学 2006
[5]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处治技术研究[D]. 俞永华.长安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819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2819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4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