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敦岩沥青掺量对改性沥青混合料使用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7-25 01:37
为了研究布敦岩沥青掺量对改性沥青混合料使用性能的影响,采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作为基质沥青,制备了最大掺量为基质沥青40%的布敦岩沥青改性沥青。进而采用石灰岩集料,对不同掺量改性沥青进行了AC-20C沥青混合料马歇尔配合比设计,进而对各掺量布敦岩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各项使用性能试验以及试验结果分析,从而为布敦岩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在工程实际应用中提供指导。首先,在配合比设计阶段分别对不同布敦岩沥青掺量的改性沥青混合料采用Superpave方法和Marshall方法进行了设计。根据实验室试验结果分析可知,Superpave配合比设计方法得出的不同布敦岩沥青掺量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一般略小于Marshall配合比设计方法得出的最佳油石比。由于国内通常采用Marshall配合比设计方法,故本研究进一步试验采用的是Marshall配合比设计得出的最佳油石比。其次,通过实验室试验,确定了不同掺量布敦岩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的Marshall试验指标、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浸水Marshall试验残留稳定度与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弯曲试验破坏应变、渗水系数等使用性能指标。试验结果与结果分析表明...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布敦岩沥青
表 2.3 不同掺量岩沥青改性沥青的黏度掺量/% 0 10 20 30 40黏度/Pa s60℃ 181 320 377 539 66135℃ 0.315 0.421 0.495 0.568 0.67175℃ 0.070 0.086 0.094 0.149 0.15图 2.2 为根据室内试验测得不同掺量布敦岩沥青改性沥青的黏度绘制的黏线。采用等黏度原则确定了不同掺量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拌和与压实温。将黏度为 0.17±0.02Pa s 时的温度范围作为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范围,同黏度为 0.28±0.03Pa s 时的温度范围作为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温度范围,从而得同掺量的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拌和以及压实温度范围,最后取将范围的作为拌合以及压实温度。表 2.4 为不同掺量布敦岩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拌压实温度范围。
19图 2.3 Sup-19 试拌合成级配由图 2.3 可以看出,三种用来试拌的合成级配均满足控制点的要求。同时确定了三种类型合成级配的集料特性,试验结果显示,其粗集料的棱角性、细集料的棱角性、扁平集料和细长集料的总百分比、砂当量分别满足不小于 90%、45%、10%、45%的规定。2.6.2 试拌合成级配评价根据有关论文以及实际工程经验,确定初始试拌沥青混合料胶结料的含量为4.4%。分别对每种试拌合成级配采用旋转压实仪成型两个圆柱体试件,同时对每种合成级配的沥青混合料预留一定的质量用来测定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 Gmm。根据表 2.4 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拌合以及压实温度,其中沥青胶结料的加热温度采用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温度,集料的加热温度采用的温度比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高 15℃左右。沥青混合料拌合完成之后,将其平摊于平底盘中放入烘箱中老化两小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欧洲岩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使用性能试验研究[J]. 曾梦澜,朱艳贵,田伟,谢学成.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7)
[2]欧洲岩沥青改性沥青结合料使用性能试验研究[J]. 曾梦澜,赵宇,潘浩志,孟继军.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3]中国道路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3[J]. 马骉,毛雪松,刘保健,张洪亮,杨宏志,陈仁朋,陈昌富,季节,俞建霖,郝培文,徐进,谈至明,崔新壮,曹文贵,章定文,黄卫东,傅鹤林,程建川,蒋应军,韩森. 中国公路学报. 2013(03)
[4]岩沥青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与机理[J]. 杜少文. 建筑材料学报. 2012(06)
[5]布敦岩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试验研究[J]. 黄文通,徐国元.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6]布敦岩天然沥青的材料特性与改性机理分析[J]. 文龙,王晓江,柳浩,武浩翔. 公路. 2011(06)
[7]添加Sasobit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和与压实温度确定[J]. 吴超凡,曾梦澜,王茂文,夏漾.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8)
[8]印尼布敦岩沥青改性沥青性能研究[J]. 查旭东,童恋. 长沙交通学院学报. 2007(04)
[9]岩沥青现状与发展前景[J]. 李海辉. 科学之友(B版). 2007(05)
[10]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J]. 郭爱国.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S1)
博士论文
[1]北美岩沥青及其混合料特性研究[D]. 黄文通.华南理工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欧洲岩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使用性能研究[D]. 朱艳贵.湖南大学 2017
[2]布敦岩沥青(BRA)改性沥青结合料使用性能研究[D]. 朱桃.湖南大学 2014
[3]BRA岩沥青及其混合料技术特性研究[D]. 李瑞霞.长安大学 2010
[4]岩沥青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路剑其.吉林大学 2008
[5]布敦岩沥青性能研究[D]. 邓鹏飞.北京交通大学 2008
[6]岩沥青路用性能研究[D]. 钟科.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2006
[7]天然沥青对石油沥青路用性能改善研究[D]. 赵迁乔.长安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01841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布敦岩沥青
表 2.3 不同掺量岩沥青改性沥青的黏度掺量/% 0 10 20 30 40黏度/Pa s60℃ 181 320 377 539 66135℃ 0.315 0.421 0.495 0.568 0.67175℃ 0.070 0.086 0.094 0.149 0.15图 2.2 为根据室内试验测得不同掺量布敦岩沥青改性沥青的黏度绘制的黏线。采用等黏度原则确定了不同掺量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拌和与压实温。将黏度为 0.17±0.02Pa s 时的温度范围作为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范围,同黏度为 0.28±0.03Pa s 时的温度范围作为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温度范围,从而得同掺量的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拌和以及压实温度范围,最后取将范围的作为拌合以及压实温度。表 2.4 为不同掺量布敦岩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拌压实温度范围。
19图 2.3 Sup-19 试拌合成级配由图 2.3 可以看出,三种用来试拌的合成级配均满足控制点的要求。同时确定了三种类型合成级配的集料特性,试验结果显示,其粗集料的棱角性、细集料的棱角性、扁平集料和细长集料的总百分比、砂当量分别满足不小于 90%、45%、10%、45%的规定。2.6.2 试拌合成级配评价根据有关论文以及实际工程经验,确定初始试拌沥青混合料胶结料的含量为4.4%。分别对每种试拌合成级配采用旋转压实仪成型两个圆柱体试件,同时对每种合成级配的沥青混合料预留一定的质量用来测定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 Gmm。根据表 2.4 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拌合以及压实温度,其中沥青胶结料的加热温度采用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温度,集料的加热温度采用的温度比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高 15℃左右。沥青混合料拌合完成之后,将其平摊于平底盘中放入烘箱中老化两小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欧洲岩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使用性能试验研究[J]. 曾梦澜,朱艳贵,田伟,谢学成.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7)
[2]欧洲岩沥青改性沥青结合料使用性能试验研究[J]. 曾梦澜,赵宇,潘浩志,孟继军.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3]中国道路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3[J]. 马骉,毛雪松,刘保健,张洪亮,杨宏志,陈仁朋,陈昌富,季节,俞建霖,郝培文,徐进,谈至明,崔新壮,曹文贵,章定文,黄卫东,傅鹤林,程建川,蒋应军,韩森. 中国公路学报. 2013(03)
[4]岩沥青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与机理[J]. 杜少文. 建筑材料学报. 2012(06)
[5]布敦岩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试验研究[J]. 黄文通,徐国元.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6]布敦岩天然沥青的材料特性与改性机理分析[J]. 文龙,王晓江,柳浩,武浩翔. 公路. 2011(06)
[7]添加Sasobit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和与压实温度确定[J]. 吴超凡,曾梦澜,王茂文,夏漾.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8)
[8]印尼布敦岩沥青改性沥青性能研究[J]. 查旭东,童恋. 长沙交通学院学报. 2007(04)
[9]岩沥青现状与发展前景[J]. 李海辉. 科学之友(B版). 2007(05)
[10]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J]. 郭爱国.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S1)
博士论文
[1]北美岩沥青及其混合料特性研究[D]. 黄文通.华南理工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欧洲岩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使用性能研究[D]. 朱艳贵.湖南大学 2017
[2]布敦岩沥青(BRA)改性沥青结合料使用性能研究[D]. 朱桃.湖南大学 2014
[3]BRA岩沥青及其混合料技术特性研究[D]. 李瑞霞.长安大学 2010
[4]岩沥青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路剑其.吉林大学 2008
[5]布敦岩沥青性能研究[D]. 邓鹏飞.北京交通大学 2008
[6]岩沥青路用性能研究[D]. 钟科.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2006
[7]天然沥青对石油沥青路用性能改善研究[D]. 赵迁乔.长安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018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301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