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CBTC系统中静态信标读取失败的故障分析及处理

发布时间:2021-09-03 12:10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信号系统的稳定性尤为重要。针对信号系统中静态信标读取失败的故障率较高的问题,分析了静态信标在CBTC系统中的应用,总结了静态信标在调试和运营过程中的典型故障现象和故障原因,并提出了静态信标读取失败的故障处理方法,为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调试和维护人员提供了参考。 

【文章来源】: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20,23(08)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CBTC系统中静态信标读取失败的故障分析及处理


图2列车追踪示意图??1.3轮径补偿??

示意图,地面,示意图,列车


??由车载控制器计算出实际轮径,进而实现自动轮径??校准。通常这2个静态信标要求安装在平直的轨道??上,以避免因列车的空转或打滑而影响测量精度。??l.4站台精确停车??在设置站台屏蔽门时,车门的开度和屏蔽门的??开度要配合良好。安装有屏蔽门的地下车站允许??停站误差为±0.25?m,其他车站允许停站误差为±0.5??m。这就需要精确定点。精确定点依靠1组地面信??标(常称为“标志器”)来提供至停车点的距离信息。??标志器的设置数量视定位停车精度而定,一般为3? ̄??4个。图3为地面停车标志器布置示意图。??350?m??????150?m??-??U?25?m????外方标志器对?中间标志器对?内方标志器站台标志器??(无源)?(无源)?(无源)?对位天线??(有源)??图3地面停车标志器布置示意图??2静态信标读取失败的典型故障现象??2.1精确停车故障??1)故障现象:列车以ATO?(列车自动运行)模??式在某站下行停稳后,无门使能信号。司机按规定??手动开关车门和站台门,以ATP模式出站,并通知??车载工区值班员。??2)故障原因分析:列车进站后,未读取到2个??用于列车精确停车的静态信标(F11423、F1425),导??致列车位置不确定性增大;CC没有给出门使能信??号,未能向ZC发出开门请求;ZC也无法向联锁发??送站台门的开门指令。故需要司机手动开关车门??和站台门。??2.2列车定位故障??1)故障现象:在某站前200?m处(上行进站),??以ATO模式运行的列车突然产生EB?(混合制动模??式)紧急制动,司机将列车运行模式转换为RM模??式,以缓解ATO动车

示意图,信标,链路,案例


作洵应芥器??II??杏洵应符器天线??TIA??接头「??k轨旁信标??图4信标读取链路示意图??通过分析总结大量信标读取失败案例发现,引??发故障率较高的问题有:同轴电缆问题、TIA驻波比??问题、TI发射功率问题,CC机柜内板卡问题等。??5)电缆转弯敷设时,如其转弯半径小于电缆参??数所定的值,就会影响电缆的性能,从而影响天线??的性能。??3.?1.3?TI发射功率问题??根据MCT(场控晶闸管)或|丨志计算列车所读取??的信标波形,与正常波形(如图5所示)对比。如果信??标波形有异常波动,则可以通过调整衰减器、调整TI??电压、缩短同轴电缆长度来调整TI发射功率。??发生TI发射功率问题时,对TI的输入电压和??输出功率进行检测尤为重要。??故障检测时,可用数字万用表测后板的检测??端子23?(?+)和20(-)脚。TI输人电压的正常范围为??第8期??失多个信标,CC累计计数错误,导致车地通信故障。??2.4列车初始化定位故障??1)故障现象:列车由车辆段或停车场经过转换??轨进人正线运行时,无法正常登陆CBTC控制区??域,即列车初始化定位失败,故列车在IATP(点式列??车自动保护监督下的人工驾驶)模式下运行u??2)故障分析:列车进人转换轨后,未能正确读??取到静态信标,无法完成列车运行极性(车载A、B??端)和列车位置的确定。??3故障处理方法??静态信标读取的信号系统链路包括车上和车??下两部分。车上部分由TIA(査询器天线)、TIA与??TI(査询器主机)间的电缆、TI,以及CC内部板卡??(T丨C、Tach、PMC和CCTE)组成。链路中任何一部??分故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应答器在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 高嵘华.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5(11)
[2]点式列车自动保护(IATP)模式下车载信号丢定位、无推荐速度故障分析及处理[J]. 赵跟党,李乐.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3(10)
[3]高速铁路列控系统中应答器维护[J]. 杨建福.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 2012(03)



本文编号:3381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381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1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