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开放式街区背景下道路设计规范的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6 10:2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开放式街区”的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其“窄马路,密路网”的设计思想也得到城市设计领域相关专家的肯定。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和道路设计规范颁布实施时间都比较长,这些规范中基本没有体现“街区制”的思想,当前在街区制的指导思想下,在对城市道路进行规划、设计和升级改造时,就缺乏科学合理的规范依据,因此,本文力图通过研究“街区制”条件下道路相关设计参数发生的变化,来验证当前部分道路设计规范的适应性,并对部分“不适应”的规范,提出了修正建议。本文以聚集型的开放式街区为研究对象,按照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封闭小区和开放式街区的优劣势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开放式街区的特性,并对小型开放式街区的整体规划设计、道路组织布局、交通流量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通过总结分析开放式街区的特点,理论分析了开放式街区形成后带来的城市道路设计参数的变化,在总结梳理当前我国城市道路设计相关的制度和规范基础上,对在“街区制”背景下这些规范中可能会受到影响的条款进行了整理,并进行逐一的理论和实践验证,梳理规范中的不适应条款,并提出修正建议... 

【文章来源】:山东交通学院山东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开放式街区背景下道路设计规范的适应性研究


开放式街区建设模块图

路线图,密路,路线图,路网


北京 2.38 6.45上海 3.28 6.52杭州 2.83 4.92温州 2.44 3.85宁波 2.66 5.02我国目前的小区建筑风格以封闭小区为主,其主要特点为居住区独立,小区共资源独享,城市中多个封闭小区形成多个独立空间,小区之间没有动态人员资源的交流。封闭小区的优点是给小区居住人群一定的安全性,但是缺点更明:首先封闭小区使城市道路交通封闭,外界车辆和人员无法进入,造成道路资的浪费,其次封闭小区之间的公共配套资源不能发挥其最大利用率,第三封闭区的建设和管理模式使得小区之间缺乏人员交流,造成城市居住环境缺乏活力。

密路,距离图,路网,路径


图 2.3 疏路网与密路网出行的路径距离图放式街区的建设理念旨在解决目前城市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开放式小区内部道路与城市主干道或次干道进行连通,作为城市道路的支路供居择。开放型小区的优点突出,首先通过小区内部道路与城市道路的连接加城市居民出行的道路选择,适量分担城市主干道路的交通流量,减少;其次,通过增加道路使用面积,提高道路网密度,也可以缓解城市的问题;第三,通过开放型街区的建设,促进小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小区和整个城市的活力;最后,开放型街区使得原封闭小区的内部公共最大化的利用,减少公共资源浪费,通过共享资源来提升城市土地的利放式街区的利弊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张永和的《小城市》看中国“开放街区”的推行[J]. 田芳,余存光.  建筑与文化. 2016(09)
[2]费斯汀格法则视角下开放式街区物业管理实践困境[J]. 林金涛.  住宅与房地产. 2016(19)
[3]拆围墙“拆出”开放式街区住区规划该如何应变?——“开放式街区规划设计经验交流与项目观摩会”胜利召开[J].   城市住宅. 2016(05)
[4]开放式街区让城市空间充满生机与活力[J]. 覃镌.  上海房地. 2016(05)
[5]香港:窄马路、密路网与开放式街区[J]. 姚婕,杨彦琴.  北京规划建设. 2016(03)
[6]从封闭小区到街区制的政策转型:形势研判与改革进路[J]. 吴晓林.  江汉论坛. 2016(05)
[7]基于开放式街区制下居住区课程设计分析[J]. 宁启蒙,方程.  山西建筑. 2016(14)
[8]欧洲的开放式街区与中国的大院式住宅[J]. 王露露.  世界知识. 2016(09)
[9]“开放”中国的烦恼——开放式街区不是拆墙运动[J]. 段佳琦.  安家. 2016(04)
[10]北京启动试点“打开”街区缓解拥堵[J]. 海玮.  城乡建设. 2016(04)

硕士论文
[1]城市小格网交通倡导下的居住街区规划设计研究[D]. 蔡晓晗.山东建筑大学 2014
[2]“密路网,小街区”规划模式在昆明呈贡新区核心区的适用性研究[D]. 申凤.昆明理工大学 2014
[3]城市交通拥堵对策—封闭型小区交通开放研究[D]. 李向朋.长沙理工大学 2014
[4]促进交往的街区式住区交通设计初探[D]. 张磊.中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79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479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7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