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差异变形下地铁盾构隧道内行车舒适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8 05:50
  针对地基沉降、临近施工扰动导致的工后差异变形广泛存在于我国已建地铁盾构区间隧道中,对隧道内的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会产生影响等问题,基于赫兹非线弹性接触理论,考虑车辆、轨道、隧道、围岩的空间结构特征和相互接触关系,建立车-轨-隧-围岩一体化计算模型,计算隆起变形下盾构隧道内运行车辆的轮重减载率及平稳性指标,分析地铁列车行车安全性及舒适性。从线路轨向高差和行车速度这2个主要因素出发,讨论其对行车舒适性的影响规律,探讨不同线路隆起情况下平稳行车的临界速度。研究结果表明:当盾构隧道隆起值在容许范围内且列车以正常运行速度行驶时,能够保证列车的行车安全,但对列车运行舒适性影响较大;行车舒适性与行车速度和隧道隆起程度有关,行车速度的影响程度较明显;当隧道轨向高差达到规范规定的预警值时,平稳行车速度约为80 km/h;当达到控制值时,满足行车舒适性要求的车速仅为20 km/h左右。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51(05)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差异变形下地铁盾构隧道内行车舒适性研究


基坑与下卧盾构隧道相对位置关系

模型图,模型,转向架,车体


根据地铁车辆结构特点,车辆动力学模型包含车体、转向架以及轮对3种结构。车体与转向架之间通过二系悬挂弹簧连接,转向架与轮对之间通过一系悬挂弹簧连接。根据Hamilton原理建立车辆结构的动力学方程,该模型中车体、转向架和轮对采用实体单元模拟,用弹簧阻尼单元模拟一系、二系悬挂系统连接,地铁车辆模型如图2所示[18]。2.2 轮轨接触模型

差异变形下地铁盾构隧道内行车舒适性研究


轮轨接触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铁运行时轨道-隧道-地层振动实测与分析[J]. 黄强,姚湘静,黄宏伟,葛世平.  振动.测试与诊断. 2018(02)
[2]基坑开挖引起邻近既有隧道变形的影响区研究[J]. 郑刚,杜一鸣,刁钰,邓旭,朱敢平,张立明.  岩土工程学报. 2016(04)
[3]路基不均匀沉降对车辆和轨道动力响应的影响[J]. 张小会,周顺华,宫全美,杨新文.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8)
[4]基于三维非连续接触模型的管片接头静动力特性分析[J]. 艾辉军,彭立敏,施成华.  岩土工程学报. 2013(11)
[5]铁路有砟轨道下沉及高低不平顺发展预测研究[J]. 高建敏,翟婉明,徐涌.  中国铁道科学. 2009(06)

博士论文
[1]考虑空气动力效应时高速列车运行安全平稳性研究[D]. 杨吉忠.西南交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53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553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d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