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稳定碎石的应力强化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2 08:03
关于材料使用性能的认识都是来源于其力学性质。水泥稳定碎石是最为常用的路面基层材料,又可简称为水稳碎石或水稳基层。为了认识和提高水稳基层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国内外学者针对水稳碎石材料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这些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在其技术性能方面,鲜有关于其应力应变特性的研究。为了认识和研究水稳碎石的应力强化特性,论文选用满足规范要求的水稳碎石原材料进行了配合比设计,采用振动法制备了尺寸为Ф150mm×150mm的标准圆柱体水稳碎石试件,并在养生28天后应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对试件进行了加载速率为0.5、1、1.5、2、4mm·min-1时的简单加载试验、在应力水平为3、6、8、9MPa下的循环加卸载试验、逐级加卸载试验及蠕变和松弛试验,测试并记录了水稳碎石的应力应变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水稳碎石强度和刚度的变化规律、加卸载的应力应变特性及蠕变和松弛的试验现象,总结归纳了水稳碎石应力强化的基本特性,并结合广义Saint-Venant模型研究了水稳碎石应力强化的本构特性,最终提出了水稳碎石的应力强化模型和全量本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水稳碎石的极限应力、极限应变和割线...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塑性变形与极限应力0ep
讲,材料在一次加载过程中的力学特性随着外部荷载的增加可分性和黏塑性特性,如图 2.4 所示。其中,当 <e时,材料表现为e时,材料表现为黏弹性特性;当 ≥ve时,材料表现为黏塑性特性有黏性特性,其极限应力会随着加载速率的提高而有所增长,随。卸载ⅠⅡⅢ加载速率σ试验温度
(a) 实际状况 (b) 理想化图 2.10 超过弹性极限后的加卸载 σ- 曲线以上结合材料在单向拉伸条件下的 σ- 曲线描述了应力强化特,材料的应力强化特性不仅体现在单向拉伸的过程中,在对其进般也会出现类似的实验现象,且通常金属材料单向压缩时的初始始屈服极限接近,如图 2.11(a)中的 A 与 A'两点。如果在单向拉伸试验中,从 B 点将拉应力完全卸除到 D 后,应力,称为反向加载。经过反向加载的材料,其应力应变将沿着轴的负方向变化,直至达到 F 点,材料进入压缩的塑性阶段,开始图 2.11(a)所示。可以看出,F 点对应的压应力值明显小于 A'明经过拉伸塑性变形后改变了材料内部的微观结构,从而降低了极限。同样的,若在单向压缩试验中,材料在经过压缩塑性变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全过程曲线循环加卸载的岩石塑性硬化软化模型研究[J]. 张振杰,汪斌,朱杰兵,冯志军,卢波,张利洁,蒋昱州.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8(01)
[2]冻融循环作用下水泥稳定碎石抗冻特性[J]. 田宇翔,马骉,王大龙,李宁.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3]基于BOTDA的机场道面半刚性基层裂缝扩展规律[J]. 高俊启,耿任山,盛余祥,安平,靳佩佩.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17(01)
[4]水泥稳定碎石拉压弯静态模量与动态模量比较分析[J]. 吕松涛,陈杰东,张晖. 公路交通科技. 2016(10)
[5]2219铝合金应力时效强度演变规律及其强化模型[J]. 湛利华,张姣,贾树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7)
[6]泡沫轻质混凝土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J]. 苏谦,赵文辉,王亚威,刘宝,刘杰. 铁道标准设计. 2016(08)
[7]沥青混合料的变速拌和功率测试与拌和流变模型[J]. 延西利,田辉黎,延喜乐,游庆龙,艾涛.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16(03)
[8]养生期水泥稳定碎石强度、模量及疲劳损伤特性[J]. 吕松涛,郑健龙,仲文亮.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9)
[9]水泥路面板芯样的压缩试验及流变特性[J]. 延西利,樊延刚,李新波,田辉黎,王芳芳. 中国公路学报. 2014(09)
[10]基于应力-应变曲线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 陈宇,李忠献.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4(08)
博士论文
[1]基于四川气候和轴载要求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研究[D]. 周泽洪.长安大学 2015
[2]二向应力状态下早龄期C20混凝土的破坏准则和本构关系试验研究[D]. 刘会勋.天津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基于压缩试验的水泥稳定基层材料的流变特性研究[D]. 张青.长安大学 2016
[2]新旧水泥混凝土流变特性的试验研究[D]. 樊延刚.长安大学 2013
[3]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分析与路面结构设计参数研究[D]. 郭永祥.中南大学 2012
[4]水泥稳定碎石振动试验方法研究[D]. 陈磊.长安大学 2009
[5]基于半刚性基层开裂条件的沥青路面结构性能分析[D]. 洪斌.长安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01837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塑性变形与极限应力0ep
讲,材料在一次加载过程中的力学特性随着外部荷载的增加可分性和黏塑性特性,如图 2.4 所示。其中,当 <e时,材料表现为e时,材料表现为黏弹性特性;当 ≥ve时,材料表现为黏塑性特性有黏性特性,其极限应力会随着加载速率的提高而有所增长,随。卸载ⅠⅡⅢ加载速率σ试验温度
(a) 实际状况 (b) 理想化图 2.10 超过弹性极限后的加卸载 σ- 曲线以上结合材料在单向拉伸条件下的 σ- 曲线描述了应力强化特,材料的应力强化特性不仅体现在单向拉伸的过程中,在对其进般也会出现类似的实验现象,且通常金属材料单向压缩时的初始始屈服极限接近,如图 2.11(a)中的 A 与 A'两点。如果在单向拉伸试验中,从 B 点将拉应力完全卸除到 D 后,应力,称为反向加载。经过反向加载的材料,其应力应变将沿着轴的负方向变化,直至达到 F 点,材料进入压缩的塑性阶段,开始图 2.11(a)所示。可以看出,F 点对应的压应力值明显小于 A'明经过拉伸塑性变形后改变了材料内部的微观结构,从而降低了极限。同样的,若在单向压缩试验中,材料在经过压缩塑性变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全过程曲线循环加卸载的岩石塑性硬化软化模型研究[J]. 张振杰,汪斌,朱杰兵,冯志军,卢波,张利洁,蒋昱州.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8(01)
[2]冻融循环作用下水泥稳定碎石抗冻特性[J]. 田宇翔,马骉,王大龙,李宁.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3]基于BOTDA的机场道面半刚性基层裂缝扩展规律[J]. 高俊启,耿任山,盛余祥,安平,靳佩佩.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17(01)
[4]水泥稳定碎石拉压弯静态模量与动态模量比较分析[J]. 吕松涛,陈杰东,张晖. 公路交通科技. 2016(10)
[5]2219铝合金应力时效强度演变规律及其强化模型[J]. 湛利华,张姣,贾树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7)
[6]泡沫轻质混凝土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J]. 苏谦,赵文辉,王亚威,刘宝,刘杰. 铁道标准设计. 2016(08)
[7]沥青混合料的变速拌和功率测试与拌和流变模型[J]. 延西利,田辉黎,延喜乐,游庆龙,艾涛.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16(03)
[8]养生期水泥稳定碎石强度、模量及疲劳损伤特性[J]. 吕松涛,郑健龙,仲文亮.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9)
[9]水泥路面板芯样的压缩试验及流变特性[J]. 延西利,樊延刚,李新波,田辉黎,王芳芳. 中国公路学报. 2014(09)
[10]基于应力-应变曲线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 陈宇,李忠献.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4(08)
博士论文
[1]基于四川气候和轴载要求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研究[D]. 周泽洪.长安大学 2015
[2]二向应力状态下早龄期C20混凝土的破坏准则和本构关系试验研究[D]. 刘会勋.天津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基于压缩试验的水泥稳定基层材料的流变特性研究[D]. 张青.长安大学 2016
[2]新旧水泥混凝土流变特性的试验研究[D]. 樊延刚.长安大学 2013
[3]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分析与路面结构设计参数研究[D]. 郭永祥.中南大学 2012
[4]水泥稳定碎石振动试验方法研究[D]. 陈磊.长安大学 2009
[5]基于半刚性基层开裂条件的沥青路面结构性能分析[D]. 洪斌.长安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01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601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