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基于开裂非协调变形的PC梁预应力筋应力评估

发布时间:2022-01-23 15:42
  在役预应力混凝土(PC)桥梁在实际运营中由于重载和长期荷载的作用,梁体往往带裂缝工作,在开裂后进入非线性状态,桥梁力学性能不一定达到设计预想结果。同时,在地震等重大灾害时,大批桥梁可能同时受损,如何利用裂缝、挠度等直观参数快速、有效地评估受损桥梁结构的力学状态对救援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预应力筋作为桥梁的关键受力部件,其实际预应力大小的确定是在役混凝土桥梁结构安全评估的关键所在。本文开展了模型梁和30m实型梁试验,通过梁体变形、预应力筋应变、裂缝等参数,确定结构响应的发展规律,研究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后的非线性力学特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裂缝机理进行分析,通过试验研究,得到裂缝开展规律:梁体弯曲裂缝缝宽与缝高均随加载等级的增加而不断增长,且缝宽和缝高的增长速率交互发展,缝高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便向跨中横向发展;跨中区域裂缝数量、宽度、高度明显大于其他区域,随着荷载的增加,裂缝间距不断减小且减小速率逐渐变缓,至非预应力筋屈服时,新裂缝发展减缓,间距基本不变。(2)利用试验数据回归得到裂缝缝宽比与承载率之间的关系式,从而可对梁体承载力状态进行快速评估。(3)裂缝缝高的发展预示着梁体中性轴...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开裂非协调变形的PC梁预应力筋应力评估


普通钢筋应力—应变曲线

示意图,加载,模型,示意图


图 2 -8模型梁现场加载示意图测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与本文测宽仪和直尺观测记录每级荷载下裂缝的发应力筋的跨中段和两端布置应变片,获取预梁体八分点位置布置百分表,获取梁整体变如图 2-9 所示。10001000750 750 75075075000 1500

模型,垂直裂缝,裂缝,实际过程


24图 3-2 实拍模型梁部分裂缝发展趋势图由表 3-1 和表 3-2 以及裂缝发展实际过程可以得出,梁体首先在跨中出现垂直裂缝,继而继续出现多条垂直裂缝,由裂缝实拍图可知,裂缝分布位置比较均匀,随着加载等级的增加,加载点附近开始出现斜裂缝,部分裂缝在发展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考虑开裂非协调变形的PC梁承载力[J]. 胡志坚,王少兵,贾丽君,孙立志.  中国公路学报. 2016(08)
[2]近15年国内桥梁坍塌事故的原因和风险分析[J]. 易仁彦,周瑞峰,黄茜.  交通科技. 2015(05)
[3]混凝土梁后张预应力损失的概率特征及敏感性评估[J]. 王磊,张旭辉,马亚飞,张建仁.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2(05)
[4]配置500MPa钢筋的混凝土梁裂缝试验研究[J]. 赵勇,王晓锋,苏小卒,周建民.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5]近年国内桥梁倒塌事故原因分析[J]. 吉伯海,傅中秋.  土木工程学报. 2010(S1)
[6]带裂缝钢筋混凝土T形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 李向民,郑玉庆,许清风.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0(05)
[7]在役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开裂后承载力评估[J]. 赵煜,贺拴海,李春风,葛耀君.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9)
[8]通过裂缝特征快速评估桥梁承载能力的试验研究[J]. 张文献,刘心亮,罗冰,李明光.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9)
[9]大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筋应力测试技术研究[J]. 金秀梅,彭彦彬,杜彦良.  铁道建筑. 2008(09)
[10]预应力混凝土梁中预应力损失检测方法的发展与展望[J]. 杨国立,李瑞鸽.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8(04)

博士论文
[1]自锚式悬索—斜拉组合体系桥梁模型试验研究[D]. 任更锋.长安大学 2009
[2]HRB500级钢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研究[D]. 于秋波.郑州大学 2008
[3]复杂预应力体系梁式结构有效预应力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D]. 郭琦.长安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基于裂缝的混凝土桥梁适用型式研究[D]. 江婷.武汉理工大学 2011
[2]基于环孔法的在役混凝土结构现存预应力的估计[D]. 刘玲晶.武汉理工大学 2009
[3]基于裂缝分析的中小跨径桥梁选型参数研究[D]. 刘志杰.武汉理工大学 2009
[4]大跨度屋盖支承结构施工期的仿真分析与监测[D]. 罗后兵.华中科技大学 2006
[5]基于复合材料力学方法的预应力梁频率研究[D]. 邹冰川.华中科技大学 2006
[6]斜裂缝对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承载力与刚度的影响研究[D]. 王栋.长安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04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604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a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