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岳山隧道紫红色泥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太岳山隧道紫红色泥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太岳山隧道紫红色泥岩是该隧道穿过的主要岩层,与隧道工程联系紧密。该泥岩有着较为特殊的工程地质特性,为隧道的勘察和施工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研究该紫红色泥岩的工程地质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太岳山隧道的基本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通过室内崩解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得到了一些基本规律和力学参数,之后使用数值模拟软件对隧道开挖前后位移和应力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一系列崩解试验,考虑崩解作用时间、试样体积大小和干湿循环次数三个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得出紫红色泥岩崩解试验基本结论:(1)随崩解作用时间的增加,崩解量总体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是风化程度依然是主导因素;(2)完整试块的体积大小对崩解作用有一定的影响,且崩解率随试样体积的增加逐渐减小;(3)干湿循环作用对试样的崩解过程影响显著,崩解量随着试样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利用RMT-301多功能电液伺服刚性试验机和GCTS ULT-100超声波测试系统对太岳山隧道紫红色泥岩进行三轴压缩试验,并分析了三轴压缩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特性。试验过程中采集声波数据进行声波特性分析,试验完成后对破裂形式进行分析,得到以下基本结论:(1)紫红色泥岩随围压的增大,峰值强度逐渐提高,残余强度逐渐增大。虽然部分岩样在给定围压下的峰值强度由于岩样内部不均匀裂隙的作用有所反常,但其残余强度与峰值强度的比值仍然是随着围压的增大而逐渐提高;(2)紫红色泥岩三轴压缩试验在围压高于2 MPa情况下,岩样被剪应力“剪坏”,且该破坏形式符合Mohr-Coulomb破坏准则,压缩破坏后实际破裂角与依据Mohr-Coulomb准则计算所得的角度相近;(3)该紫红色泥岩纵波波速变化与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起伏规律基本一致,纵波波速随围压的升高而增大且变化幅度逐渐趋于平稳,纵波波速与试样峰值强度成正比关系。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对隧道开挖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对比开挖前后的隧道内应力和位移得出以下结论:(1)在隧道开挖后并未采取任何支护措施的情况下隧道顶部和底部出现较大的位移;(2)开挖前后隧道底部和两侧的应力状态改变程度较大,应力状态由原来的受压转变为受拉,若该拉应力超过了岩体抗拉强度值,就会导致隧道围岩的破坏、坍塌。
【关键词】:岩石力学 泥岩 崩解 围压 波速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52.1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4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12-14
- 第二章 太岳山隧道基本概况14-23
- 2.1 自然地理概况14-15
- 2.1.1 地理位置14-15
- 2.1.2 水系15
- 2.1.3 气候特征15
- 2.2 区域地质环境15-20
- 2.2.1 地形地貌15-17
- 2.2.2 地层岩性17
- 2.2.3 地质构造17-19
- 2.2.4 水文地质条件19
- 2.2.5 地震及不良地质现象19-20
- 2.3 隧道赋存环境与围岩分级20-22
- 2.3.1 隧道工程地质岩组20
- 2.3.2 隧址渗流场20
- 2.3.3 隧道围岩分级20-22
- 2.4 小结22-23
- 第三章 紫红色泥岩物理水理性质23-46
- 3.1 物质组成23-26
- 3.1.1 矿物成分23-24
- 3.1.2 化学成分24-26
- 3.2 基本物理水理性质26-30
- 3.2.1 岩石密度26-27
- 3.2.2 吸水性27-28
- 3.2.3 软化性28-29
- 3.2.4 透水性29-30
- 3.3 崩解试验30-44
- 3.3.1 试验设计30-32
- 3.3.2 不同崩解作用时间下的试验结果32-38
- 3.3.3 不同试样体积对应的崩解试验结果38-41
- 3.3.4 干湿循环作用下的崩解试验结果41-44
- 3.4 小结44-46
- 第四章 三轴压缩试验及波速变化分析46-56
- 4.1 试验设计46-47
- 4.1.1 试样制备46
- 4.1.2 试验设备及方法46-47
- 4.2 试验结果分析47-55
- 4.2.1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47-49
- 4.2.2 c、φ值的确定及破裂形式分析49-51
- 4.2.3 波速变化分析51-55
- 4.3 小结55-56
- 第五章 FLAC3D数值模拟56-62
- 5.1 本构模型与网格建立56-57
- 5.1.1 基本本构模型介绍56
- 5.1.2 本构模型的选择56-57
- 5.2 数值模拟计算57-61
- 5.2.1 模型网格建立57-58
- 5.2.2 定义材料和边界条件58
- 5.2.3 计算结果分析58-61
- 5.3 小结61-62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2-64
- 6.1 基本结论62-63
- 6.2 展望63-64
- 参考文献64-67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7-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厚增,王浩,徐田春,王清泉;淮河中游晚第四纪沉积工程地质特性研究[J];治淮;2002年04期
2 曹厚增,陈奇;淮河中游晚第四纪沉积工程地质特性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03年06期
3 杨益才;;新疆砾岩红层工程地质特性与勘察要点[J];水力发电;2008年07期
4 钟成;范德平;;川南昔格达岩组工程地质特性研究[J];四川水力发电;2012年01期
5 程杰;;广成圩(安庆)堤基土工程地质特性分析及评价[J];安徽建筑;2013年02期
6 张敬东;陈朝红;;新疆西域组砾岩的工程地质特性[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年07期
7 谢俊文;;泥炭的工程地质特性[J];工程勘察;1981年05期
8 谢俊文;;湖南网纹红土的工程地质特性[J];工程勘察;1982年02期
9 姜达权;;黄河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开发治理的途径[J];人民黄河;1980年01期
10 本刊编辑部;;《湖南花斑红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和地基评价研究报告》通过鉴定[J];勘察科学技术;198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新;鲁琴;;出山店水库斑脱岩的工程地质特性[A];第一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石要红;曾宁峰;莫建;;大亚湾海洋工程地质特性研究[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杨益才;;新疆砾岩红层工程地质特性与勘察要点[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韦俊行;;四川红层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坝基处理[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5 马福祥;万宗礼;;公伯峡水电站古全风化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A];西北五省(区)水电学会联系网第20次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向彬;;灵关河电站第三系泥质岩石工程地质特性的研究[A];岩石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C];1997年
7 魏星灿;夏万洪;杜明祝;;冶勒水电站坝基深厚覆盖层的工程地质特性研究[A];南方十三省(区、市)水力发电工程学会联络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徐光黎;潘别桐;刘佑荣;;荆襄磷矿王集矿岩体工程地质特性及对采矿适应性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9 韩志诚;;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围岩工程地质特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三)[C];1992年
10 罗逸;李平;匡健;郭稚弧;冯晓腊;聂良佐;张慧;;改变膨胀岩土工程地质特性的化学处理方法初探[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灿灿;太岳山隧道紫红色泥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2 陈勇;红山窑水利枢纽膨胀岩(土)地基工程地质特性综合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3 卫霞;丽水市工程地质特性及基础选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许兴伍;雅安砾石层工程地质特性及工程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5 刘天云;长江三峡库区某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工程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6 杨丽君;绍兴城区工程地质特性及地基加固方法的选择[D];浙江大学;2003年
7 田巍巍;新疆某工程软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太岳山隧道紫红色泥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5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435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