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累积变形及荷载敏感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0 18:11

  本文关键词: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累积变形及荷载敏感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永久变形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对于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试验与评价指标已趋于成熟,然而对于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仍有大量工作要做。本文基于盐靖高速实际热再生沥青路面使用状况,在标准动态蠕变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基于路面实际轴载谱的多级加载试验方法以及相关指标,并利用该方法通过对不同RAP料掺量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进行评价,希望对我国沥青路面热再生高温性能技术评价体系和指标的建立提供一些参考。首先,对试验所用旧料进行研究:通过抽提筛分得到旧料的级配组成与油石比;对抽提回收得到的旧沥青性能进行了评价;应用马歇尔配合比设计方法对再生混合料级配和油石比进行了设计。其次,通过道路养护管理系统PMS实际采集自盐靖高速的轴载谱选取荷载应力代表值,确定试验所用应力水平,实验过程中确定试验初始、终止条件,通过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该试验方法下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评价指标:复合流变次数、微应变斜率最小值和荷载敏感性曲。最终形成区别于单一应力水平下标准动态蠕变的多种应力分级加载模式。经对比发现,传统试验方法加载过程耗时时间长,应力为固定值不能很好模拟道路实际受力情况因此无法实时检测不同轴载对路面产生的破坏程度,采用基于轴载谱的多级加载动态蠕变试验可以有效缩短试验时间,并能对多种应力水平下混合料的高温性能进行分析。再次,考虑了试验温度和围压对不同RAP掺量热再生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经对比总结,为方便于实验操作,以及得到有明显区分度的试验结果,本文选取的基于轴载谱的多级加载动态蠕变试验的试验条件为60℃C、无围压。最后,使用该方法对不同掺量热再生沥青混合料(30%、50%、85%)以及两种不同性质SBS改性沥青的全新料(PG76-22与PG70-22)进行高温性能评价,并用动态模量试验进行检验,发现RAP料掺量较低的厂拌热再生其各方面性质较接近于全新料,而RAP料掺量过高时由于旧料变硬且脆,动态模量数据已经无法评价混合料高温性能,而基于轴载谱的多级加载试验方法能很好评价沥青混合料在加载各过程中高温性能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热再生 高温性能 动态蠕变试验 轴载谱 多级加载 评价指标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6
  • 1.2.1 沥青混合料高温变形评价方法11-12
  • 1.2.2 沥青混合料高温变形性能评价指标12-13
  • 1.2.3 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规律13-14
  • 1.2.4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14-16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6-20
  • 1.3.1 研究目标16-17
  • 1.3.2 研究内容17-18
  • 1.3.3 技术路线18-20
  • 第二章 旧料分析及热再生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究20-30
  • 2.1 试验材料20-25
  • 2.1.1 旧料分析20-24
  • 2.1.2 旧料挥手沥青性能分析24-25
  • 2.2 配合比设计25-28
  • 2.2.1 矿料级配25-26
  • 2.2.2 最佳油石比确定26-28
  • 2.3 本章小结28-30
  • 第三章 基于轴载谱的沥青混合料多级加载方法研究30-50
  • 3.1 轴载谱分析确定应力水平30-35
  • 3.2 初始状态及加载次数确定35-36
  • 3.3 试验指标确定36-40
  • 3.4 加载顺序确定40-47
  • 3.5 再生料验证47-49
  • 3.6 本章小结49-50
  • 第四章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分析50-64
  • 4.1 温度对试验的影响50-52
  • 4.2 围压对试验的影响52-63
  • 4.2.1 试验准备52-53
  • 4.2.2 有围压的多级加载试验53-63
  • 4.3 本章小结63-64
  • 第五章 不同掺量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相关研究64-90
  • 5.1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试件成型64-66
  • 5.2 动态模量试验66-78
  • 5.2.1 试验介绍66-68
  • 5.2.2 动态模量实验结果分析68-76
  • 5.2.3 动态模量主曲线76-78
  • 5.3 多级加载试验下高温性能评价78-88
  • 5.3.1 实验简介78-79
  • 5.3.2 试验结果分析79-88
  • 5.4 本章小结88-90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90-92
  • 6.1 主要研究结论90-91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91-92
  • 致谢92-94
  • 参考文献94-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亮;;再生沥青混合料特性研究[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2年05期

2 胡达平;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J];市政技术;2003年04期

3 李荣冕;;再生沥青混合料旧料掺量研究[J];科学之友(B版);2008年02期

4 查旭东;陈兆坤;;再生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J];公路与汽运;2008年03期

5 王欣;;溶剂法测定再生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密度[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年06期

6 余建民;吴为义;吴玉霞;;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在城市道路中的试应用[J];浙江建筑;2008年07期

7 王超;;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机理分析与应用[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年07期

8 崔普查;;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长期水稳定性分析[J];山西建筑;2009年33期

9 陈静云;孔令然;李正阳;;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抗冻融循环性能试验[J];山西建筑;2010年22期

10 赵亚兰;陈拴发;;再生沥青混合料老化性能研究[J];中外公路;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松;熊巍;邹云华;刘勇;;厂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在低等级公路应用的可行性探讨[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2 熊巍;卢柯;;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研究[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3 黄冲;黄绍龙;黄修林;丁庆军;;废橡胶粉在再生沥青混合料中的性能研究[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金喜;藤原忠司;;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针入度对其使用性能的影响[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张志祥;吴建浩;;再生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6 刘浩;李涛;;EC120温拌改性剂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作用与影响[A];特种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新技术及工程应用[C];2012年

7 梁伟光;卢铭伊;许先琴;;我国城市废旧沥青料的再生利用[A];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叶子 马芳;为绿色奥运献一份力[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杨彦海;变废为宝 经济环保[N];中国交通报;2007年

3 通讯员 冯文华;亏本订单逼出来的创新[N];绍兴日报;2007年

4 张东平;给黑土地添一抹亮丽的“绿色”[N];首都建设报;2008年

5 记者 罗源源;节能巧算“三笔账”[N];首都建设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斌;沥青混合料热再生机理及技术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永强;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试验研究与应用效益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鲍世辉;高旧料掺量再生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许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矿料迁移规律与级配优化设计研究[D];山东交通学院;2016年

4 FATOKOUN ADEGBOLA SERGE;二次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陈梓宁;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旧料掺量及低温性能评价指标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6 刘沛;基于基因表达式算法的路面材料性能预测[D];湖南大学;2015年

7 娄深鑫;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累积变形及荷载敏感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8 孔令然;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刚;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10 李振;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累积变形及荷载敏感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6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466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6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