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大跨度隧道的设计施工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和发展。铁路隧道中的三线隧道、四线隧道以及单双线隧道分叉段,多由大跨隧道组成。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山区高等级公路、铁路隧道的修建会越来越多,由于选线标准、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必然会产生许多的大跨隧道,也必然会穿越许多复杂的地层,尤其是断层破碎带等软弱围岩地带。但现有的技术规范中,并没有具体的设计说明,需要我们针对具体的工程做相应的计算和分析,来研究软弱围岩中大跨隧道的施工方法。本文依托成兰铁路在建柿子园隧道,对两种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迂回导坑的正分析,将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确定了合理的围岩参数,供大断面隧道计算使用。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手段,分别对双侧壁法和双侧墙导坑法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两种施工方法中开挖顺序、如何分部开挖、拆除临时支撑的时机、各部之问掌子面的距离等做了相应优化分析,确定了优化的施工方案。对优化后的两种工法进行施工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两种工法的受力特点。经过分析和比较,得出了如下结论:(1)通过迂回导坑的数值模拟,提取位移、应力结果与监测结果做对比。确定了计算中围岩采用的参数。(2)对双侧壁法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合理的开挖顺序、开挖高度等。计算得出当隧道各部开挖面距离为3.6m时,各塑性区不再贯通。当拆撑处与最后开挖面(仰拱中部开挖面)的距离为9.6m时,位移趋于收敛,即前方施工对其影响较小,可以拆除支撑。(3)对双侧墙导坑法进行了优化,在允许拱部围岩产生一定变形的情况下,两部开挖拱部土体方法较好。确定了当拆撑处与4部开挖面的距离达到13.2m时,位移趋于收敛,即前方施工对其影响较小,可以拆除支撑。(4)拱顶沉降位移结果表明,采用双侧壁法施工,应注意拱部土体开挖时的拱顶沉降,可以采用台阶法分两部开挖拱部土体。若采用双侧墙导坑工法,应注意拆除拱部支撑时的拱顶沉降,在拆除拱部支撑前,建议适当加强拱部初期支护。(5)应力结果表明,两种工法在侧墙、仰拱位置剪应力最大。仰拱中部,双侧壁工法的最大剪应力为3.95 MPa;双侧墙导坑法的最大剪应力为1.16 MPa。双侧墙导坑法中大边墙能有效地承担拱部传来的荷载,对隧道的侧墙及仰拱部位起到了保护作用。对于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应力较大的软岩隧道,特别是侧墙、仰拱部位变形较大的隧道,双侧墙导坑法能较好的改善结构的受力。
【关键词】:软弱围岩 大断面隧道 双侧壁法 双侧墙导坑法 开挖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55.4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20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8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18-20
- 2 依托工程概况20-34
- 2.1 柿子园隧道概况20-21
- 2.2 小净距段(D3K87+350~D3K87+500段)21-24
- 2.2.1 施工图设计地质情况21
- 2.2.2 现场变更设计地质情况21-24
- 2.3 新增迂回导坑24-26
- 2.3.1 迂回导坑工程概况24
- 2.3.2 开挖揭示地质情况24-26
- 2.4 大跨段(D3K87+110~+500段)26-30
- 2.4.1 地形地貌27
- 2.4.2 地层岩性27-28
- 2.4.3 地质构造28-30
- 2.5 大断面隧道设计30-34
- 2.5.1 大断面隧道的判断标准与特点30-31
- 2.5.2 设计方案优化31
- 2.5.3 大断面隧道的施工方法31-34
- 3 迂回导坑的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34-62
- 3.1 引言34
- 3.2 迂回导坑工程概况34-35
- 3.3 迂回导坑地质条件35-36
- 3.4 围岩和支护的力学参数36-40
- 3.4.1 围岩力学参数36-38
- 3.4.2 支护力学参数38-40
- 3.5 现场监测40-44
- 3.5.1 隧道位移的监测结果40-41
- 3.5.2 支护的应力、应变的监测结果41-44
- 3.6 回导坑有限元数值模拟44-61
- 3.6.1 有限元模型和计算条件45-47
- 3.6.2 隧道位移的计算结果47-50
- 3.6.3 支护应力的计算结果50-59
- 3.6.4 现场监测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比较59-61
- 3.7 本章小结61-62
- 4 双侧壁法研究62-84
- 4.1 工程案例62-63
- 4.2 开挖顺序对隧道的影响63-71
- 4.2.1 有限元模型和计算条件64-68
- 4.2.2 计算结果68-71
- 4.3 开挖高度对隧道的影响71-76
- 4.3.1 有限元模型和计算条件71-72
- 4.3.2 计算结果72-76
- 4.4 开挖面距离的确定76-78
- 4.5 拆除内部支撑时机的确定78-81
- 4.5.1 有限元模型和计算条件78-79
- 4.5.2 计算结果79-81
- 4.6 本章小结81-84
- 5 双侧墙导坑法研究84-100
- 5.1 工程案例84-86
- 5.2 上部开挖方式比较86-95
- 5.2.1 有限元模型和计算条件86-91
- 5.2.2 计算结果91-95
- 5.3 拆除拱部临时支撑时机的确定95-99
- 5.3.1 有限元模型和计算条件95-96
- 5.3.2 计算结果96-99
- 5.4 本章小结99-100
- 6 两种工法的比较100-124
- 6.1 侧壁法三维模拟100-105
- 6.1.1 有限元模型和计算条件100-102
- 6.1.2 计算结果102-105
- 6.2 双侧墙导坑法三维模拟105-110
- 6.2.1 有限元模型和计算条件106-107
- 6.2.2 计算结果107-110
- 6.3 两种工法计算结果的比较110-122
- 6.3.1 9.6m断面处结果的比较111-116
- 6.3.2 20.4m断面处结果的比较116-122
- 6.4 本章小结122-124
- 7 结论与展望124-126
- 7.1 结论124-125
- 7.2 展望125-126
- 参考文献126-130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30-134
- 学位论文数据集13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德平,刘培庆,吴世友,李维高;模喷技术在北京鹰山特大断面隧道中的应用[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1995年03期
2 邹绍明;用瓶塞法处理大断面隧道通天冒顶事故[J];建井技术;2003年02期
3 娄振光;大断面隧道工程补充单价分析编制方法的探讨[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4年02期
4 庞继高;建筑物下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案及开挖模拟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年03期
5 张立明;喀斯特地质条件下大断面隧道的施工[J];铁道建筑;2004年10期
6 龙红春;;破碎软弱岩层中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J];工程建设;2006年02期
7 高军;;侧洞法修建大断面隧道施工变形分析[J];隧道建设;2007年02期
8 李嘉;唐雨春;徐松;;大断面隧道建设的若干问题综述[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3期
9 王元荪;;小断面突变至大断面隧道快速施工方法[J];隧道建设;2009年01期
10 曲海锋;;扁平特大断面隧道修筑及研究概述[J];隧道建设;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全江;常利武;刘志强;;导硐台阶联合法在大断面隧道施工中的探讨[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5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05年
2 刁志刚;李春剑;;大断面隧道在上软下硬地层中施工方法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何本国;张志强;阚呈;曹苏亚;;基于拱效应的软岩大断面隧道锚杆作用效应研究[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李志刚;丁文其;王晓形;谢东武;;特大断面隧道核心土优化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利平;李术才;赵勇;王汉鹏;刘钦;原小帅;赵岩;张骞;;超大断面隧道极软弱破碎围岩空间变形机理与荷载释放演化规律[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焦苍;罗琼;孙兆远;李波;刘建平;何剑;;客运专线超大断面隧道不同工法引起围岩变形机理分析[A];中铁隧道集团2006年客运专线专题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蒋树屏;黄伦海;胡学兵;;城市快速干道八车道超大断面隧道的设计与研究[A];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林从谋;陈建洪;黄志波;黄金山;;特大断面隧道多步序施工工法试验及围岩变形[A];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李兆平;黄庆华;;受暗挖大断面隧道施工影响的房屋基础加固措施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礼彪;;近接大断面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及对策探讨[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贾税评 张丹 王芬;中铁一局建成我国铁路客专最大断面隧道[N];陕西日报;2009年
2 王新林;攻关大断面隧道施工关键技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3 通讯员 李淑英;十二局集团武广项目部夺三个第一 获第三项荣誉[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7年
4 王新林;安徽理工大学一科研成果国内领先[N];中煤地质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杨斌;走进大山·处处都是神来之笔[N];中国交通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春;深埋大断面隧道施工力学性态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2 严宗雪;大断面隧道施工的应力路径与空间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姚海波;大断面隧道浅埋暗挖法下穿既有地铁构筑物施工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5年
4 张敏;复杂地质条件下大断面隧道“零”进洞工法技术体系及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全全;浅埋大断面隧道围岩变形特性与施工参数优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健;软弱地层大断面隧道施工工法与支护参数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朱永泽;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陈真才;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结构稳定性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5 刘秀敏;软岩大断面隧道锚杆的优化设置[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薛凤霞;大断面隧道施工的力学行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7 黄林;复杂条件下大断面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8 郭成龙;复杂地质条件下大断面隧道施工过程优化及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
9 焦国良;天津地铁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与支护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肖勇刚;厦门国际旅游码头小半径大断面隧道修建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6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476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