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山岭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3 14:19

  本文关键词:山岭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隧道工程 振动台模型试验 动力特性


【摘要】:通过对已有震害的调查发现,洞口段为山岭隧道抗震的薄弱环节,容易发生边坡失稳及衬砌结构的损坏。对隧道洞口段进行了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洞口仰坡临空面的存在,在距离洞口一定范围内会出现加速度的"放大效应",这种"放大效应"会导致衬砌间的非一致振动;应变结果显示:衬砌结构主要以横向受力为主,地震附加应力主要集中在拱肩和拱脚,这些部位为衬砌结构抗震的薄弱环节,试验中距洞口一定距离处的衬砌结构最先破坏,故洞口加速度的"放大效应"并不代表衬砌结构地震反应内力的放大,洞口处衬砌结构惯性力不是结构地震反应附加内力的主导部分;洞口仰坡的坡面位移随着高程的增大呈抛物线形增长,衬砌结构整体变形为椭圆形,变形较大的位置为拱肩和拱脚;随着地震波的逐级加载,洞口仰坡发生推动式滑坡,从而引起衬砌结构的破坏,施工缝的存在消耗围岩变形对衬砌结构产生的附加内力,有助于衬砌结构抗震。试验研究结论可供软弱围岩下山岭隧道洞口段的抗震设计参考。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关键词】隧道工程 振动台模型试验 动力特性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2221)
【分类号】:U451.5
【正文快照】: 引言在山区,隧道常为两地交通的生命线工程,一旦遭受严重震害,往往修复时间较长,严重影响交通[1],虽然山岭隧道大多修建于稳固的岩石中,在地震过程中的位移会受到最大程度的限制,使山岭隧道相对于地上结构和桥梁有更好的抗震性能[2],但从近些年频发的山岭隧道震害可知,即使相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中华;;公路隧道洞口段施工的支护方法[J];山西科技;2011年03期

2 车明凯;;论隧道洞口段的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J];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05期

3 闻毓民;高波;信春雷;马敏;;基于三维离散单元法的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4 罗达,洪秀金;隧道洞口段的施工方案浅探[J];江西煤炭科技;2003年01期

5 姜勇;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洞口段的施工[J];铁道建筑技术;2004年03期

6 王新明;浅埋公路隧道洞口段施工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05年08期

7 高峰;石玉成;严松宏;关宝树;;隧道洞口段的抗震设防长度[J];中国公路学报;2006年03期

8 范进昌;;龙祖山隧道洞口段高边坡的处理[J];广东公路交通;2006年03期

9 周和庆;;公路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力分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10 王峥峥;高波;索然绪;;双洞隧道洞口段抗减震振动台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德培;;高烈度地震区隧道洞口段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2 姚辉;刘青林;;易风化软弱围岩隧道洞口段施工技术[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3 刘明高;洪锦;马杰;;隧道洞口段载体桩地基处理的设计与施工[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萌;高温高湿气候下隧道洞口段围岩(衬砌)热湿应力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曹小平;强震作用下山岭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分析及减震措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丽;考虑边坡进洞高程效应的隧道洞口段抗震技术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2 谢磊;忠万高速公路小岭隧道出口段围岩及边坡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冷浩;砂卵石土地层山岭隧道洞口段的施工力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4 张一铭;基于位移反分析的隧道洞口段围岩参数确定及施工应用[D];广西大学;2016年

5 袁龙;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估法的隧道洞口段塌方风险评估[D];长安大学;2010年

6 李春;广西公路隧道洞口段支护技术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7 卓国平;隧道洞口段施工技术研究和原理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8 杨超;浅变质碎裂岩地区隧道洞口段预加固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杨波;冻融作用下黄土隧道洞口段应力变形及病害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10 乔雄;黄土隧道洞口段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677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6677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f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