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基于人群—桥梁耦合振动理论的人行悬索桥振动研究及参数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19 03:07

  本文关键词:基于人群—桥梁耦合振动理论的人行悬索桥振动研究及参数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人行悬索桥 耦合振动 人体动力模型 参数分析 舒适度评价


【摘要】:随着人行桥不断向大跨、轻质和低阻尼的方向发展,其自振频率也随之逐渐减小,这使得结构在人群作用下更易发生明显的振动,出现振动舒适性乃至使用安全性问题。因此,分析行走人群作用下的人行桥振动响应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一方面,目前的研究通常以荷载模型模拟人群作用,忽略了人群与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另一方面,虽然人体模型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大多用于分析静止人群作用下的结构动力特性,而很少用于分析行走人群对结构振动响应的影响,基于人群-桥梁耦合振动理论的参数分析更是少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结合人行荷载模型和人体模型的研究成果,提出由时不变的主体质量、主体刚度、主体阻尼和时变的耦合质量组成的人体动力模型,同时以傅立叶级数模型表示人行侧向荷载;分析行人与桥梁分别所受的荷载,建立人体动力平衡方程,并通过对比线性加速度法、Wilson-9法和Newmark法确定人体动力平衡方程的解法。(2)分析行人与桥梁之间位移和力的协调关系,提出基于协调关系并通过分别采用Newmark法求解人体动力平衡方程和完全法瞬态分析求解桥梁动力平衡方程来实现人桥耦合振动分析的方法;通过弹簧质量系统、人体动力模型匀速通过简支梁两个算例验证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并分析时间步长、荷载子步数和荷载施加方式对计算精度和求解效率的影响。(3)以某大跨度人行悬索桥为例,通过模态分析得到结构的自振频率,并通过对比各国规范的规定确定合理的阻尼比;根据本文提出的方法,结合频谱分析,研究步频、人群行走模式和人群密度等参数对耦合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通过对比各国规范对人行桥振动舒适度评价指标及其限值的规定确定合理的舒适度评价方法,从而实现容许上桥人数的估计。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当时间步长为0.01s、荷载子步数为1时,该方法的计算精度和求解效率比较令人满意;桥梁跨中的振动响应受到步频、人群行走模式和人群密度等因素中的两种或三种的综合影响,竖向和侧向振动响应的变化规律也有所区别;在对人行桥进行舒适度评价时,应采用均方根加速度作为舒适度评价指标,并应采用总乘坐值来考虑结构竖向和侧向耦合振动的情况,且总乘坐值应小于0.5m/s2。
【关键词】:人行悬索桥 耦合振动 人体动力模型 参数分析 舒适度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41.3;U448.2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11-13
  • 1.2 人行悬索桥发展概述13-14
  • 1.3 研究现状14-18
  • 1.3.1 人行桥人致振动理论研究14-15
  • 1.3.2 人与结构相互作用研究15-16
  • 1.3.3 人体模型研究16-18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8-19
  • 第2章 人体动力模型的提出与方程的建立19-40
  • 2.1 人行荷载模型19-30
  • 2.1.1 人行荷载特性19-22
  • 2.1.2 单步落足荷载模型22-24
  • 2.1.3 连续行走荷载模型24-29
  • 2.1.4 人群荷载模型29-30
  • 2.2 人体模型30-34
  • 2.2.1 生物力学模型30-31
  • 2.2.2 动力学模型31-33
  • 2.2.3 本文提出的模型33-34
  • 2.3 人体动力平衡方程及求解方法34-39
  • 2.3.1 人体动力平衡方程34-35
  • 2.3.2 桥梁所受荷载35-36
  • 2.3.3 动力平衡方程的解法36-39
  • 2.4 本章小结39-40
  • 第3章 人桥耦合振动的分析原理与方法40-58
  • 3.1 位移与力的协调关系40-41
  • 3.1.1 位移协调关系40-41
  • 3.1.2 力的协调关系41
  • 3.2 节点荷载及位移的转换41-44
  • 3.2.1 节点荷载的转换42
  • 3.2.2 节点位移的转换42-43
  • 3.2.3 坐标系的转换43-44
  • 3.3 人桥耦合振动的分析方法44-57
  • 3.3.1 分析方法44-46
  • 3.3.2 算法验证46-52
  • 3.3.3 时间步长的影响52-54
  • 3.3.4 荷载子步数和荷载施加方式的影响54-57
  • 3.4 本章小结57-58
  • 第4章 人群-桥梁耦合系统振动响应研究及参数分析58-81
  • 4.1 人行悬索桥模型58-64
  • 4.1.1 工程概况58-59
  • 4.1.2 模态分析59-61
  • 4.1.3 阻尼比的取值61-64
  • 4.2 影响参数及计算工况64-67
  • 4.2.1 影响参数及取值64-66
  • 4.2.2 计算工况66-67
  • 4.3 振动响应研究及影响参数分析67-73
  • 4.3.1 振动响应研究67-71
  • 4.3.2 影响参数分析71-73
  • 4.4 容许上桥人数分析73-80
  • 4.4.1 人行桥振动舒适度评价73-76
  • 4.4.2 舒适度评价方法的比较76-78
  • 4.4.3 本文采用的舒适度评价方法78
  • 4.4.4 容许上桥人数分析78-80
  • 4.5 本章小结80-81
  • 结论与展望81-83
  • 致谢83-84
  • 参考文献84-91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实践项目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顺永,黄芝;基础三自由度耦合振动参数的现场测定[J];岩土工程学报;1984年02期

2 戴德成,任勇生;矩形板的非线性热弹耦合振动[J];振动工程学报;1990年02期

3 刘玉标,申仲翰;冰与结构的耦合振动模型[J];海洋工程;2000年04期

4 李永乐;强士中;廖海黎;;风速场模型对风—车—桥系统耦合振动特性影响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6年01期

5 黄新艺;陈彦江;盛洪飞;李岩;;多轴车辆—桥梁耦合振动响应的数值解法[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12期

6 李永乐;向活跃;臧瑜;强士中;;双车交会过程的风-车-桥耦合振动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12期

7 殷新锋;刘扬;蔡春声;彭晖;;轮胎接触面对车-简支梁桥耦合振动的影响[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8 王宁波;任伟新;肖祥;;列车-桥梁耦合振动研究综述[J];力学进展;2012年05期

9 刘钰;范晨光;高芳清;张同刚;;考虑跳车情况下的车-桥耦合振动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2年S2期

10 王少钦;夏禾;郭薇薇;杜宪亭;;考虑桥梁几何非线性的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J];工程力学;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长建;祝兵;;拉索桥面耦合振动及相邻索耦合振动分析[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高芒芒;潘家英;杨宜谦;;地基基础刚度对列车-桥梁耦合振动响应的影响[A];铁道科学技术新进展——铁道科学研究院五十五周年论文集[C];2005年

3 韩万水;马麟;刘健新;;风环境下汽车-桥梁系统侧向空间耦合振动关系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册)[C];2009年

4 王树勇;;旋转弹性梁弯曲与拉压的耦合振动[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6(11)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何发礼;宁晓骏;李乔;;列车~曲线梁桥耦合振动的车辆模型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6 王国治;;舰艇机械结构的耦合振动及水下噪声控制[A];第十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小珍;张黎明;童登国;强士中;;公路桥梁与车辆耦合振动理论与分析模型[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石立群;陈自力;石立君;马傲玲;;斜拉桥的索-桥面耦合振动非线性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9 葛玉梅;周述华;李龙安;;斜拉桥在考虑风效应时的车-桥耦合振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0 杨燕;丁虎;陈立群;;车路耦合非线性振动有限长道路模型研究[A];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手册[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佰洲;异步电机定子系统磁固耦合振动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2 姚建南;落地摩擦提升悬绳多源耦合振动特性及故障诊断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3 张媛;车辆—轨道—桥梁系统的空间耦合振动及其环境振动[D];天津大学;2007年

4 王达;基于有限元模型修正的大跨度悬索桥随机车流车—桥耦合振动分析[D];长安大学;2008年

5 徐信芯;旋挖钻机钻杆耦合振动分析与减振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6 徐翔;船舶复杂推进轴系耦合振动理论及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蔡成标;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8 岳祖润;铁路桥梁三维耦合振动仿真与墩台状态评估[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2年

9 陈彬;舵机电液伺服调节器耦合振动特性及其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周勇超;地震及汽车作用下长大混凝土桥梁振动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培;F4冷轧机耦合振动机理研究与仿真[D];河北工程大学;2016年

2 李海洪;基于叶尖定时法的叶片耦合振动参数辨识[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3 王凯;长叶片—轴系耦合振动试验台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武文涛;基于人群—桥梁耦合振动理论的人行悬索桥振动研究及参数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陈龙;发动机曲轴耦合振动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6 魏永明;车—线—桥耦合振动及其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2年

7 张洁;公路车辆与桥梁耦合振动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魏晓军;大跨度斜拉桥索—桥耦合振动分析与实验[D];中南大学;2011年

9 刘飞军;几江长江公轨两用悬索桥风—车—桥耦合振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朱玉龙;基于并行算法和有限元法的车—线—桥耦合振动分析[D];中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982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6982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c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