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公路隧道施工期围岩变形支护受力特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软岩公路隧道施工期围岩变形支护受力特征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软弱围岩 公路隧道 监控量测 支护体系 数值模拟
【摘要】:在软岩环境中修建隧道,围岩的变形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深入研究软岩的力学特性及变形特征,选取可靠有效的支护体系,是施工安全与经济合理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在建的穿越软岩地区的甘孜州巴白路欧帕拉隧道为依托工程,在充分了解现场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以现场监控量测手段为核心,以室内数值模拟手段为辅助,深入研究了隧道施工期围岩变形与支护受力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并评价其支护体系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监控量测方案设计。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结合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再依据相关规范的要求,制定了针对性的监控量测方案,包括:监控量测项目选取、监测仪器选型及测点布置方案等内容。(2)基于拱顶下沉、围岩周边位移、围岩内部位移和围岩松动圈测试监测成果,分析得出施工期围岩的变形特征及其变化规律。隧道下部围岩变形最大,变形主要发生在0-3.5m深度范围内。围岩变形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隧道掘进应力释放阶段;(2)仰拱施工变形调整阶段;(3)围岩变形稳定阶段,变形主要发生在前两个阶段。(3)基于围岩与初支压力、锚杆轴力和钢支撑内力监测成果,分析得出施工期围岩-支护受力特征及其变化规律。隧道围岩压力大致可分为两类:变形压力与流变压力,变形压力是本隧道围岩压力的主要部分。锚杆可有效约束围岩变形发展,锚杆受力的变化发展与施工进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钢拱架受力以压应力为主,拱顶至拱肩范围内受压应力均较大,在支护体系中具有骨架作用,并可迅速发挥支护作用。总的来说,隧道的支护体系是有效的和合理的,但优化空间不大。(4)基于数值模拟计算成果,总结了隧道整个开挖施工过程中围岩变形与支护受力特征规律。隧道围岩最大主应力基本呈左右对称分布,在拱顶形成了明显的低应力区,而在拱肩及边墙处形成了明显应力集中区。隧道围岩位移场也基本上呈左右对称分布,且位移随着开挖进尺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位移最明显的部位是拱顶和边墙。所有锚杆所受轴力均为拉力,初始开挖时锚杆受力变化明显,然后随开挖进尺的增加,锚杆轴力最大值逐渐趋于稳定。
【关键词】:软弱围岩 公路隧道 监控量测 支护体系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55.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前言10-17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2.1 软岩的力学特性研究11-12
- 1.2.2 隧道的现场监控量测技术研究12-13
- 1.2.3 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理论研究13-15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5-17
- 1.3.1 研究内容15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15-17
- 第2章 工程地质环境条件17-31
- 2.1 自然地理概况17-19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17-18
- 2.1.2 气象、水文18-19
- 2.2 区域地质环境19-21
- 2.2.1 区域地质构造19-21
- 2.2.2 新构造运动21
- 2.2.3 地震21
- 2.3 工程地质条件21-27
- 2.3.1 地形地貌21-22
- 2.3.2 地质构造22
- 2.3.3 地层岩性22-25
- 2.3.4 水文地质条件25
- 2.3.5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25-27
- 2.3.6 不良地质现象27
- 2.4 欧帕拉隧道工程地质评价27-31
- 2.4.1 区域稳定性27
- 2.4.2 地层岩性27-28
- 2.4.3 工程岩体结构特征28
- 2.4.4 初始地应力场及其评价28-29
- 2.4.5 洞室围岩级别的划分及稳定性评价29-31
- 第3章 监控量测方案设计31-39
- 3.1 试验段地质情况及围岩等级的划分31-32
- 3.2 试验段支护参数32-33
- 3.3 试验段施工方法33
- 3.4 监控量测项目选取33-34
- 3.5 监测仪器选型及测点布置方案34-39
- 3.5.1 围岩周边位移量测34-35
- 3.5.2 拱顶下沉量测35-36
- 3.5.3 锚杆轴力量测36
- 3.5.4 围岩内部位移量测36-37
- 3.5.5 围岩与初支压力量测37-38
- 3.5.6 钢支撑内力量测38
- 3.5.7 围岩松动圈观测(声波测试)38-39
- 第4章 围岩变形特征39-76
- 4.1 围岩周边位移39-44
- 4.1.1 S0+002围岩周边位移监测成果分析39-41
- 4.1.2 S0+013围岩周边位移监测成果分析41-42
- 4.1.3 S0+025围岩周边位移监测成果分析42-44
- 4.2 拱顶下沉44-46
- 4.2.1 S0+002拱顶下沉监测成果分析44-45
- 4.2.2 S0+013拱顶下沉监测成果分析45-46
- 4.3 围岩内部位移46-66
- 4.3.1 S0+002围岩内部位移监测成果分析46-54
- 4.3.2 S0+013围岩内部位移监测成果分析54-60
- 4.3.3 S0+025围岩内部位移监测成果分析60-66
- 4.4 声波测试66-68
- 4.4.1 S0+002声波测试成果分析67-68
- 4.4.2 S0+013声波测试成果分析68
- 4.5 围岩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68-74
- 4.5.1 围岩周边位移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69-70
- 4.5.2 围岩内部位移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70-74
- 4.6 围岩稳定性评价及二次衬砌施作时机分析74-76
- 第5章 围岩-支护受力特征76-102
- 5.1 围岩与初支压力76-84
- 5.1.1 S0+002围岩与初支压力监测成果分析76-77
- 5.1.2 S0+007围岩与初支压力监测成果分析77-79
- 5.1.3 S0+013围岩与初支压力监测成果分析79-80
- 5.1.4 S0+019围岩与初支压力监测成果分析80-81
- 5.1.5 S0+025围岩与初支压力监测成果分析81-82
- 5.1.6 S0+029围岩与初支压力监测成果分析82-84
- 5.2 锚杆轴力84-91
- 5.2.1 S0+002锚杆轴力监测成果分析84-86
- 5.2.2 S0+009锚杆轴力监测成果分析86-87
- 5.2.3 S0+013锚杆轴力监测成果分析87-88
- 5.2.4 S0+018锚杆轴力监测成果分析88-89
- 5.2.5 S0+025锚杆轴力监测成果分析89-91
- 5.3 钢支撑内力91-99
- 5.3.1 S0+003钢支撑内力监测成果分析91-92
- 5.3.2 S0+007.5 钢支撑内力监测成果分析92-93
- 5.3.3 S0+012钢支撑内力监测成果分析93-94
- 5.3.4 S0+016.5 钢支撑内力监测成果分析94-95
- 5.3.5 S0+021钢支撑内力监测成果分析95-96
- 5.3.6 S0+025.5 钢支撑内力监测成果分析96-97
- 5.3.7 S0+030钢支撑内力监测成果分析97-99
- 5.4 围岩-支护相互作用分析99-102
- 5.4.1 围岩位移与锚杆应力的关系99-100
- 5.4.2 围岩变形与围岩压力的关联分析100-102
- 第6章 隧道试验段开挖过程数值模拟研究102-116
- 6.1 计算模型及参数102-104
- 6.1.1 计算范围和单元划分102-103
- 6.1.2 边界条件和参数选取103
- 6.1.3 施工步序103-104
- 6.2 围岩变形与支护受力特征104-116
- 6.2.1 围岩应力场分析105-107
- 6.2.2 围岩位移场分析107-111
- 6.2.3 锚杆内力分析111-116
- 结论及建议116-119
- 致谢119-120
- 参考文献120-12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建华;孙随娥;;邵家台隧道围岩变形稳定性研究[J];山西建筑;2013年22期
2 伍永平;吴学明;;“动-静”耦合加载围岩变形大型立体模拟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10期
3 田文;;回龙隧道围岩变形特点分析[J];祖国;2013年04期
4 齐u&;杨军;张烨;丁大明;;钟公隧道煤层段围岩变形分析和应对措施[J];人民长江;2010年03期
5 徐爱峰;;围岩变形数据序列的预测方法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年02期
6 解志刚;许海东;;灰色理论在围岩变形预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1年22期
7 朱维申;王可钧;朱家桥;戴冠一;朱祚铎;;二滩电站坝肩厂房三维有限元分析及围岩变形观测反分析[J];岩土力学;1988年03期
8 汪益敏;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及其有限元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0年03期
9 邵乃辰;统计理论在围岩变形分析中的应用[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2001年01期
10 夏松涛;;水电站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及其应用[J];山西建筑;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才顺;;引沁入汾草峪岭隧洞工程施工期围岩变形分析[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陈振振;阮怀宁;;深埋高压隧洞中地下水压对围岩变形的影响程度的探讨[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周德培;;隧道衬砌的围岩变形压力的时间效应[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北京西单地铁车站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92年
4 张新曙;;乌鞘岭隧道围岩变形控制[A];铁路长大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苏胜昔;杨昌民;范喜安;;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在高速公路隧道围岩变形实时监测中的应用[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3年
6 杨松林;王梦恕;巩慧;;地铁隧道施工围岩变形GeoRobot非接触监测的研究及实现[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曹荣祥;;三峡水利枢纽船闸地区围岩变形研究[A];全国岩石边坡、地下工程、地基基础监测及处理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3年
8 武科;张珂;赵闯;刘正银;王成军;;隧道围岩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技术研究[A];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徐平;夏熙伦;;三峡工程船闸区3008~#平洞围岩变形粘弹性反分析[A];三峡工程坝址区工程地质与岩石力学研究文集(下册)[C];199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林萍;连拱隧道围岩变形规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2 韩桂武;隧道施工过程的动态监测及反演分析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清祥;下穿隧道施工空间效应及围岩变形影响与控制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2 林浩;邻近水库(水牛家)隧道开挖围岩变形特性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冯亚松;挤压性炭质千枚岩隧道模型试验及围岩变形特征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4 周新R,
本文编号:7122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712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