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疲劳损伤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01 21:25

  本文关键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疲劳损伤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沥青路面 损伤因子 疲劳损伤演化模型 温变荷载 车辆荷载


【摘要】:我国半刚性基层路面普遍存在早期破坏较为严重,实际使用寿命远远低于设计使用寿命。半刚性基层路面的早期损坏目前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但又是目前理论和道路设计规范里无法解释的。采用疲劳损伤演化模型和有限元方法分析半刚性基层在承受循环交通荷载和温变荷载下路面各层结构的疲劳损伤发展规律,并研究了路面结构在某一结构层损伤后损伤继续发展的演化规律。研究旨在研究半刚性基层路面的破坏机理,为半刚性基层路面设计规范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基于沥青混凝土受拉试验得到的沥青混凝土疲劳方程,对试验所得的沥青混凝土疲劳方程进行换算得到Miner模型和Chaboche模型参数,建立沥青混凝土受拉简支梁模型,对得到的Miner模型和Chaboche模型参数进行验证和修正。其次,研究了半刚性基层路面在循环车辆荷载作用下半刚性基层路面在Miner线性疲劳损伤演化模型和Chaboche非线性疲劳损伤演化模型下的应力场、损伤场、弯沉演化规律,并对于通过Miner线性疲劳损伤演化模型和Chaboche非线性疲劳损伤演化模型得到的相关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再次,研究了半刚性基层路面在循环温变荷载作用下半刚性基层路面在Miner线性疲劳损伤演化模型和Chaboche非线性疲劳损伤演化模型下的应力场、损伤场、弯沉演化规律,并对于通过Miner线性疲劳损伤演化模型和Chaboche非线性疲劳损伤演化模型得到的相关规律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初步分析了现有规范中存在的与半刚性基层路面损伤规律相悖的设计指标,并初步探讨了基于损伤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步骤。
【关键词】:沥青路面 损伤因子 疲劳损伤演化模型 温变荷载 车辆荷载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6.21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4
  • 1.1 研究背景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8
  • 1.2.1 沥青路面疲劳模型10-18
  • 1.3 沥青路面疲劳损伤演化机理18-22
  • 1.3.1 损伤力学模型及其发展18-19
  • 1.3.2 沥青路面疲劳损伤分析19-22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2-24
  • 第二章 沥青路面疲劳损伤模型及其参数的确定24-41
  • 2.1 疲劳损伤理论24-29
  • 2.1.1 热力学基本方程24-25
  • 2.1.2 损伤因子25-26
  • 2.1.3 有效应力概念和应变等效假设26-27
  • 2.1.4 受损材料的本构关系27
  • 2.1.5 路面材料疲劳损伤模型27-29
  • 2.2 路面材料疲劳线Miner非线性疲劳模型参数的确定29-32
  • 2.2.1 路面材料疲劳方程29-30
  • 2.2.2 沥青路面材料Miner线性疲劳模型参数计算30-32
  • 2.3 路面材料Chaboche非线性疲劳模型参数的确定32-35
  • 2.4 沥青层疲劳损伤当量参数的加权及验证35-40
  • 2.4.1 加权方法35
  • 2.4.2 当量参数验证35-40
  • 2.5 本章小结40-41
  • 第三章 沥青路面车辆荷载线性疲劳损伤分析41-55
  • 3.1 路面结构数值计算模型41-44
  • 3.1.1 路面结构数值假定41
  • 3.1.2 车辆荷载41-42
  • 3.1.3 路面结构42-43
  • 3.1.4 路面结构损伤疲劳假定43-44
  • 3.2 沥青路面Miner线性模型损伤演化规律44-47
  • 3.3 无损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47-48
  • 3.4 损伤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48-49
  • 3.5 路面结构参数对损伤因子的影响49-51
  • 3.5.1 路面结构参数对基层损伤因子的影响50
  • 3.5.2 路面结构参数对面层损伤因子的影响50-51
  • 3.6 基于线性损伤模型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疲劳寿命分析51-54
  • 3.6.1 路面结构参数对基层疲劳寿命的影响52
  • 3.6.2 路面结构参数对面层疲劳寿命的影响52-53
  • 3.6.3 路面结构参数与第一阶段寿命和第二阶段寿命之比的关系53-54
  • 3.7 本章小结54-55
  • 第四章 沥青路面车辆荷载的非线性疲劳损伤分析55-68
  • 4.1 沥青路面Chaboche非线性模型损伤演化规律55-58
  • 4.2 损伤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58-60
  • 4.3 路面结构参数对损伤因子的影响60-62
  • 4.3.1 路面结构参数对基层损伤因子的影响60-61
  • 4.3.2 路面结构参数对面层损伤因子的影响61-62
  • 4.4 基于非线性损伤模型对半刚性沥青路面的疲劳寿命分析62-64
  • 4.4.1 路面结构参数对基层疲劳寿命的影响62-63
  • 4.4.2 路面结构参数对面层疲劳寿命的影响63
  • 4.4.3 路面结构参数与第一阶段寿命和第二阶段寿命之比的关系63-64
  • 4.5 线性损伤模型与非线性损伤模型的对比64-66
  • 4.5.1 损伤演化规律对比64-65
  • 4.5.2 弯沉演化规律对比65-66
  • 4.6 本章小结66-68
  • 第五章 沥青路面温度荷载疲劳损伤分析68-78
  • 5.1 路面结构数值计算模型68-69
  • 5.1.1 温度场分布68
  • 5.1.2 路面结构68-69
  • 5.2 路面结构线性损伤演化分析69-72
  • 5.2.1 损伤场分析69-72
  • 5.2.2 温度疲劳寿命分析72
  • 5.3 路面结构非线性损伤演化分析72-76
  • 5.3.1 损伤场分析73-75
  • 5.3.2 温度疲劳寿命分析75-76
  • 5.4 温度荷载下两种损伤模型结果对比分析76
  • 5.5 本章小结76-78
  • 第六章 基于疲劳损伤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方法探讨78-86
  • 6.1 我国现有沥青路面设计方法78-83
  • 6.1.1 设计指标与标准78-81
  • 6.1.2 设计步骤81-83
  • 6.1.3 综合分析83
  • 6.2 基于疲劳损伤的沥青路面设计思路83-85
  • 6.2.1 疲劳损伤参数83-84
  • 6.2.2 基于损伤的沥青路面设计步骤84-85
  • 6.3 本章小结85-86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86-89
  • 7.1 主要结论86-87
  • 7.2 主要创新点87-88
  •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88-89
  • 致谢89-90
  • 参考文献90-97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向进;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J];东北公路;2001年02期

2 王守立,麻虹艳;沥青路面防水措施初探[J];辽宁交通科技;2001年05期

3 李愉平;沥青路面质量管理与控制[J];青海交通科技;2003年04期

4 李江,封晨辉;永久性沥青路面[J];石油沥青;2005年03期

5 张雁,李维生,赵尘;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纤维稳定料的发展综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曹卫东,陈旭,吕伟民;简述国内外低噪声沥青路面研究状况[J];石油沥青;2005年01期

7 宋秀兰;杨英;;英试验多孔沥青路面[J];建筑工人;2006年02期

8 卜伟;;沥青路面热风加热的计算[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6年04期

9 贾渝;;2008年沥青路面与环境专题研讨会信息[J];现代交通技术;2006年03期

10 关书敏;;国内第一条景区橡胶沥青路面铺就通车[J];公路交通技术;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杰;;加强全面管理防止沥青路面水破坏[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2 刘韩英;张忠光;孙红兰;;浅谈沥青路面的养护与维修[A];山东水利科技论坛2006[C];2006年

3 王佐民;吕伟民;;低噪声沥青路面的声学特性[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位俊涛;刘晓兵;;浅谈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以新密市荥密路施工为例[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5 姬东;李黎;;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A];第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承斌;穆杰;邵龙潭;;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及其控制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张泽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关键施工质量管理实践[A];湖北省公路学会二○○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钱国超;;江苏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十五”技术回顾与展望[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9 万里鹏;程琳;;浅谈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10 杨海鸥;吕松年;;合理选择沥青路面设计结构方案[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珍珍;美专家提出系统考虑沥青路面质量[N];中国交通报;2006年

2 记者 杨宝众 特约记者 王丽霞;技术交流有助提升中国沥青路面水平[N];中国交通报;2006年

3 赵会;岷江大道沥青路面全面开铺[N];眉山日报;2008年

4 王远洋 孙燕 程佳祺;城市非主干道推广沥青路面[N];蚌埠日报;2009年

5 周瑞华;“衡大高速”沥青路面“就地再生”[N];衡阳日报;2010年

6 记者 白秋薇;陕西:沥青路面耐久研究通过验收[N];中国交通报;2010年

7 荣磊 春燕;我省要求40%沥青路面循环利用[N];新华日报;2011年

8 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王乐飞 通讯员 蒋恒;港城“尝鲜”沥青路面修复新技术[N];苏州日报;2011年

9 实习记者 赖囝楠;浙江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换颜”[N];中国交通报;2011年

10 实习生 李茜邋杨捷;彩色沥青路面制作“独占鳌头”[N];长江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圣洁;基于江西南部地区温度条件的沥青路面健康性能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2 周泽洪;基于四川气候和轴载要求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陈尚江;贵州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适应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杜银飞;沥青路面取向热诱导传输机理与结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刘涛;基于无损检测方法的沥青路面介电特性与施工质量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耿立涛;沥青路面温度应力及超孔隙水压力计算[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王书云;基于生心理因素的沥青路面性能关键参数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8 黄志义;特长隧道沥青路面火灾过程燃烧机理与安全性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聂鹏;辽宁省沥青路面合理结构类型与区划原理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关彦斌;大孔隙沥青路面的透水机理及结构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作舟;基于混合Lagrange-Euler算法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疲劳损害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李亮;典型沥青路面罩面施工工艺及质量管理[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3 赵耀华;基于性能的沥青路面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曹玉华;季冻区高等级公路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合理结构及使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刘世伟;沥青路面冷铣刨切削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张勇;沥青路面施工设备作业质量指标体系与施工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熊海珍;提高青海省沥青路面耐久性的技术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高建纲;城市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高国立;重载交通沥青路面动力响应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10 秦昊;潮湿山区公路沥青路面主动抗凝冰技术研究[D];南昌工程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774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774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1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