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市生态社区道路交通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宁市城市生态社区道路交通模式研究
【摘要】: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模式在我国一直呈现的是良好的发展态势,规划理论逐渐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规划目标由初期的注重功能开始向“以人为本”转变,规划结构向复杂化转变,尽管如此,我国城市居民社区交通问题仍然严峻,道路拥挤不堪,交通阻塞滞留,停车空间缺乏,居民交流交往空间不足,居住环境恶化等等负面问题层出不穷,仍需要我们进行高度的关注和研究。以期对道路交通模式的发展提供帮助,并改善与美化居民的居住环境。同时将“生态社区”的概念引入道路交通设计当中,以产生设计上的新思路、新方法,合理的布局城市社区道路设计的各个要素,实现道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西宁市是典型的“十字型”带状城市,对道路交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许多生态社区空间布局形式太过单一,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合不足。社区的建设主要集中在环保和节能这两个方面,而在社区的规划、交通、开放空间、景观动态以及建设良好的环境等方面重视不够。基于探求适宜、合理的交通模式的需求,本文综合运用了查阅文献、资料调查、交流访谈、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以理论研究—理论与案例结合—设计内容与策略—工程实践为框架对西宁市城市及社区的道路交通模式进行充分的研究:(1)结合国内外生态社区以及现有的社区道路交通模式相关的理论,分析他们不同的特点及其演变的方向;(2)通过实地考察,分析并研究西宁市城市及社区道路交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结合典型的生态社区案例,分析其设计的优点所在,为新的道路交通模式的提出提供借鉴,对生态社区道路交通设计的优化与改进做出思考;(4)从生态社区的道路建设要素、设计内容及策略的角度,对城市生态社区的交通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探讨,最终提出新的道路交通模式;(5)以西宁市虎台片区为载体,探讨西宁市生态社区道路交通设计的具体实施措施。新的方格网式、环路与尽端式相结合的道路交通模式与规划策略通过对社区道路设计要素的合理有序地布局,能够很好地适应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既能满足城市交通量快速增长的需求,又能构建便捷、安全、宜人、公平的综合交通体系,创造一个以人为本的居民出行环境,实现人们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西宁 生态社区 道路交通模式 改进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9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0
- 1.1 研究的背景11-12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3
- 1.2.1 研究目的12
- 1.2.2 研究意义12-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9
- 1.3.1 道路交通模式相关研究13-17
- 1.3.2 生态社区相关研究17-19
- 1.4 相关概念的内涵与界定19-20
- 第2章 我国城市社区内部交通发展背景研究20-28
- 2.1 我国城市社区内部交通发展历程20-23
- 2.1.1 仿邻里单位及行列式交通模式20-21
- 2.1.2 邻里改良式交通模式21-22
- 2.1.3 多元化发展的交通模式22-23
- 2.1.4 推动社区交通模式发展的动力因素23
- 2.2 我国城市社区内部交通发展现状23-28
- 2.2.1 功能特征23-24
- 2.2.2 模式与形态24-25
- 2.2.3 存在的主要问题25-28
- 第3章 西宁市城市道路交通模式现状28-42
- 3.1 西宁市城市空间形态28
- 3.2 居民出行调查28-29
- 3.2.1 调查方法与地点28-29
- 3.2.2 样本容量和调查内容29
- 3.3 西宁市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29-37
- 3.3.1 出行方式特征分析29-31
- 3.3.2 出行目的特征分析31-32
- 3.3.3 出行时耗32-33
- 3.3.4 出行距离及其分布33-34
- 3.3.5 出行时辰分布及高峰小时34-35
- 3.3.6 出行空间分布35-37
- 3.4 西宁市城市道路交通现状37-40
- 3.4.1 存在的问题37-39
- 3.4.2 发展对策39-40
- 3.5 生态社区道路交通现状40-42
- 第4章 典型案例研究与总结42-48
- 4.1 中新天津生态城42-43
- 4.2 深圳万科四季花城43-44
- 4.3 香港将军澳新都城44-46
- 4.4 总结46-48
- 4.4.1 案例借鉴46
- 4.4.2 思考46-48
- 第5章 适宜的生态社区交通模式探讨48-56
- 5.1 生态社区建设48
- 5.2 生态社区道路交通建设的要素48-49
- 5.2.1 注重社区、街区的尺寸48-49
- 5.2.2 注重社区的空间特征49
- 5.2.3 注重人行道与自行车道的建设49
- 5.2.4 注重机动车通行49
- 5.2.5 注重交通管理49
- 5.3 生态社区道路交通设计内容与策略49-51
- 5.4 适宜的生态社区交通模式研究51-56
- 5.4.1 方格网51-53
- 5.4.2 环路53-54
- 5.4.3 尽端路54-56
- 第6章 工程实践——西宁市城西区虎台片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56-70
- 6.1 区位与开发建设现状条件分析56-60
- 6.1.1 开发所具备的优势57-58
- 6.1.2 与上位规划的衔接58-60
- 6.2 现状综合交通分析60-62
- 6.3 新交通模式的运用--道路交通规划设计62-69
- 6.3.1 路网结构布置62-64
- 6.3.2 道路交叉口设计64-65
- 6.3.3 公共交通规划设计65-66
- 6.3.4 轨道交通规划设计66-67
- 6.3.5 静态交通规划设计67-68
- 6.3.6 慢行交通规划设计68-69
- 6.4 小结69-70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70-72
- 7.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70-71
- 7.2 展望71-72
- 参考文献72-75
- 致谢75-76
- 作者简介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奕城;;国外生态社区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建筑学报;2006年04期
2 付小东;;生态社区的内涵与发展方向[J];建设科技;2007年08期
3 滕颖;李新;;城市型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3期
4 高吉喜;田美荣;;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社区”探讨[J];中国发展;2007年04期
5 崔英姿;;论可持续发展生态社区建设[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陈小群;;生态社区的演进与回归[J];城市住宅;2009年06期
7 简霞;;城市生态社区评价体系优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8 蒋颖君;牟伟英;汪霞;;武汉市生态社区建设初探[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1期
9 周传斌;戴欣;王如松;黄锦楼;;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1年16期
10 袁媛;林太志;骆逸玲;;城市生态社区的多空间评价体系与应用初探——以广州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建欣;王克昕;马宗虎;;新农村生态社区建设浅析[A];中国农村建筑与环境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2 陈鹏;丁宇;;深圳市生态社区发展现状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游璧菁;;生态社区的环境评估架构之初拟[A];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第九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4年
4 姜蕾;;基于共生理念的生态社区形态设计探讨[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戴欣;周传斌;;生态社区评价指标筛选的初步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6 周晓娟;;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路径和评估指标体系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邓一荣;周健;梁颢严;肖荣波;;新型城市化建设中的低碳生态社区改造思路研究与实践[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一章)[C];2014年
8 匡晓明;王路;徐进;;促进规划实践的生态社区指标和评价标准探讨——以上海陈家镇国际实验生态社区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 城市生态规划)[C];2014年
9 刘晖;黄毅翎;谭伟;顾蔚;;精明保护:禀赋敏感地区规划设计的新思路——基于江苏滩涂地区的实证分析[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生态规划)[C];2012年
10 沙晋明;张岸;李小梅;吴红城;;数字化智能化生态社区的建设——以福建省琅岐岛为例[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男;推广生态社区建设成功经验[N];深圳特区报;2007年
2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工程设计所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黄献明;城市生态社区十问录[N];中华建筑报;2011年
3 金磊;生态社区在国外的发展[N];中国改革报;2005年
4 王玉红 安平;以创建文明生态社区为载体[N];宁夏日报;2005年
5 沈洁 本报记者 丁晓红;营造绿色生态社区成为宜居社会新潮流[N];杭州日报;2006年
6 王达明;生态社区十大特色[N];中华新闻报;2009年
7 本版撰文 记者 张少琴;生态社区,一种生活方式的提升[N];民营经济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郝洪儒 通讯员 王广庆;打造“文明生态社区”[N];中国老年报;2004年
9 邹琳;奶牛住进生态社区 优质环境创造优质牛奶[N];中国特产报;2009年
10 通讯员 资建勋;示范生态社区建设项目启动[N];常德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杉;城市生态社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城市绿色生态社区理念的构建与案例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2 田美荣;生态社区评价与设计[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7年
3 孙振尧;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我国生态社区建设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5年
4 殷玉洁;向大自然学设计[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5 郭泓;西宁市城市生态社区道路交通模式研究[D];青海大学;2016年
6 郭磊;我国城市生态社区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盛文;城市生态社区中生态性社会关系的构建[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袁尊;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9 张磊;福州市社区生态性现状调查及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吕洁;基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社区创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719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871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