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军工论文 >

雷达探测的性能仿真及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4 12:35
【摘要】:雷达探测的性能仿真分析无论是对于突防武器的研究,如怎样设计武器高度使雷达对其的发现概率更小,还是对于提高雷达探测性能,都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实际雷达回波中包含大量的杂波和干扰信号,杂波和干扰会影响雷达的检测能力,所以对雷达探测中的关键技术即杂波和干扰抑制技术进行研究对提高雷达探测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在雷达探测性能建模、仿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中,本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对雷达低空探测进行了建模和定量的仿真分析。针对特定环境下的点目标回波以及地杂波进行建模、仿真,包括对雷达发射信号建模仿真、天线方向图建模仿真、瑞利分布和K分布的建模仿真等。并在雷达回波模拟的基础上,通过常规信号处理即匹配滤波、MTI(Moving Target Indication,MTI)、MTD(Moving Target Detection,MTD)、CFAR(Constant False Alarm Rate,CFAR)仿真分析特定地形下的雷达探测能力随目标高度的变化关系。2)由于雷达回波中杂波信号强度远大于目标,所以雷达探测中的关键技术杂波抑制是影响雷达探测的重要因素。针对杂波抑制空时自适应处理(Space-time Adaptive Processing,STAP)给出了一种约束条件目标化的迭代STAP优化算法,所提算法首先对优化问题进行变形,考虑到变形后的优化条件仅仅对待检测通道做出限定,并没有考虑到其它频率通道,所提算法通过定义待检测单元各个频率通道的目标值,然后最小化目标值和待检测单元各个频率通道的误差,即把约束条件转化为目标函数,同时把约束条件转化成的目标函数和原目标函数加权构成新的代价函数,然后通过迭代去求解滤波器权向量,与传统直接求解STAP权向量的算法相比,所提算法性能提高了2dB。3)实际雷达回波中干扰信号的存在会影响雷达的探测能力,针对雷达探测中的干扰抑制即稳健自适应波束形成(Robust Adaptive Beamforming,RABF)给出了一种基于ADMM(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ADMM)的稳健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针对信号观测方向误差导致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性能下降,所提算法先对优化问题进行分解变形,然后在变形后的优化条件基础上定义观测方向存在误差时,在各个方向上优化条件的期望值,构造的代价函数是在最小化原目标函数的基础上去逼近该期望值,最后通过ADMM算法去迭代求解该波束形成器的权向量。通过与LCMV(Linear Constraint Minimum Variance,LCMV)、LSMI(Loading Sample Matrix Inversion,LSMI)、基于Worst-Case-performance-optimization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进行比较分析,证明了所提算法的性能优于传统算法。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E933;TN957.51
【图文】:

擦地角,散射系数,变化关系,模型


图 2-1 模型散射系数随擦地角变化关系(2) -f模型目前考虑因素较全面的一种地杂波后向散射系数模型为 -f模型。模型反映雷达频率、入射余角等对杂波的反射率的影响,模型如式(2-9)所示:si()0afncb (2-9上式中 是擦地角,单位°; f 为雷达的工作频率,单位 GHz; 表征地貌反射的参数; 参数 a、b 是在不同地形条件下雷达的工作频率对相应地形的表征参数; 入 c 是为了更加准确模拟,防止入射角接近 0 度时用分贝表示0 时,正弦值无大,从而地杂波反射率为负无穷,c 单位为度;其中 a 0, 0 b 1, c 0,不地形情况下的数值如表 2-2 所示:表 2-2 模型参数在各地形下取值地形 a b c

擦地角,散射系数,变化关系,模型


图 2-2 -f模型散射系数随擦地角变化关系.1.2 天线方向图由式(2-6)知目标方向上的单程天线增益G 是决定雷达回波信号强度的一要因素。同一目标在不同方向对应的回波增益不同,所以在雷达回波模拟中清楚反应目标的方位信息,需要加入天线方向图调制,从而得到不同方位角仰角上的回波增益。图 2-3 是雷达发射端的天线模型的辐射示意图,雷达经目标反射后的信号到接收天线的情形也大致相同。

辐射模型,雷达天线


图 2-2 -f模型散射系数随擦地角变化关系 天线方向图由式(2-6)知目标方向上的单程天线增益G 是决定雷达回波信号强度的一因素。同一目标在不同方向对应的回波增益不同,所以在雷达回波模拟中楚反应目标的方位信息,需要加入天线方向图调制,从而得到不同方位角角上的回波增益。图 2-3 是雷达发射端的天线模型的辐射示意图,雷达经目标反射后的信号到收天线的情形也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唯实;宁焕生;李敬;毛峡;;机场鸟击雷达探测系统[J];现代雷达;2008年10期

2 鲍奇卡列夫A.M. ,多勒戈夫M.H. ,尚航仪 ,周杰;提高雷达探测隐身飞行器的效率的方法[J];上海航天;1989年04期

3 张建立;王明娟;;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目标雷达探测技术现状与趋势分析[J];电子科学技术;2016年06期

4 贾群;高晓娟;;雷达探测技术的对抗与发展[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年06期

5 周铁照;;L波段雷达探测系统使用方法及常见问题[J];北京农业;2014年03期

6 李德鑫;陈曦;潘龙;王元诚;;海洋环境雷达探测效能评估系统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17年07期

7 王永强;谭钦文;张以虎;李超;;尾矿坝浸润线的雷达探测技术[J];中国矿业;2012年08期

8 黄红梅;徐钊远;;L波段雷达探测系统的应用分析[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0年04期

9 张艳浩;;一种雷达探测精度分析软件的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7年01期

10 余润泽;;对飞行目标的多雷达探测问题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韦肖林;覃晓玲;韦振华;;浅谈使用L波段雷达探测系统的几点经验[A];2008年广西气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罗雄光;殷宏南;陈杰呼;;L波段雷达探测系统施放前的准备工作[A];第六届粤西、北部湾区域气象合作会议暨气象灾害防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刘业才;胡斌;;宁夏布点天气雷达探测能力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王英;贺晓东;;L波段雷达探测资料在气象业务中应用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纪雷;王振会;滕煦;赵凤环;吴彬;;机载雷达探测及其资料处理仿真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雷达技术开发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李忱;姚琪;;MST雷达探测原理及系统设计[A];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7 段庆权;;线路防外力破坏警示装置的研制与应用[A];2017年江苏省城市供用电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8 董凯;李伟明;姜本清;方伟;;数字化战场中雷达探测区域可视化技术研究[A];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吴迎旭;张礼宝;石慕真;;一次产生冰雹与龙卷天气的强飑线过程雷达探测与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10 李宏宇;罗布;;国外雷达探测冰雹的主要方法[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Ⅰ)[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孙宇浩邋特约记者 高广超;雷达探测成为核心竞争力[N];中国矿业报;2008年

2 记者 顾钢;德国成功发射X波段雷达探测卫星[N];科技日报;2007年

3 邵桂兰;雷达探测巧解屋顶酒吧施工难题[N];中华建筑报;2007年

4 李颖 刘霞;在雷达探测之路上砥砺前行[N];科技日报;2016年

5 陈佳佳;承担国防科大临近空间雷达探测系统项目[N];中国航天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小龙;电磁波在大气波导环境中的传播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沈方芳;基于压缩感知的高分辨目标探测与信息传输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黄剑;低轨空间目标雷达探测信息处理技术[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雷雷;雷达探测的性能仿真及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2 马圣华;对流层波导雷达探测性能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3 胡建;二次雷达探测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4 田朝龙;分布式网络化雷达探测方案[D];北京邮电大学;2016年

5 廖立坚;铁路路基雷达探测数据处理软件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6 朱毅;飞行器雷达探测轨迹的研究与仿真模拟[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王正涛;水库库容和淤积量快速探测及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李慧霞;基于USRP的电离层软件雷达探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昌大学;2015年

9 张梦;雷达探测在复合地基质量检测和控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10 许浩;无人作战飞机高生存率突防航迹规划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02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2802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7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