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军工论文 >

电磁发射膛内速度自动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0-09-03 08:18
   近年来,电磁发射技术快速发展,可应用于舰载武器、路基反坦克、航天运载等诸多领域。电枢速度是电磁发射效果的重要考量指标之一,电枢在膛内运动过程中速度的精准测量,对电磁发射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测量膛内电枢速度的需求出发,基于B探针测速原理,建立了膛内自动测速系统的仿真模型,搭建了B探针膛内自动测速系统的软硬件系统,对系统进行试验并与仿真进行对比,验证了系统设计的可行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阐述了电磁发射技术及电磁发射膛内速度测量的研究意义与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了现存B探针膛内测速存在的一些缺点,提出对完整的膛内自动测速系统的迫切需求。其次,对电枢膛内运动及B探针测速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分别建立了电磁发射膛内运动速度模型与探针感应电压数学模型。对电枢过探针时刻进行推导,提出探针不同连接方式测速的方法和过探针时间间隔的不同算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仿真,将测速方法测得的速度与系统速度波形进行对比,重合度较好。再次,基于B探针测速原理,搭建膛内自动测速系统。考虑到多探针阵列测速要求探针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便于安装等特点,使用自制PCB探针,与满足采集速度快,多通道同步采集的PCI1714数据采集卡构成硬件系统。上位机软件采用Visual C#对采集卡进行二次开发,并根据功能需求编写界面,完成膛内自动测速系统的软硬件搭建。最后,对搭建好的基于B探针的膛内自动测速系统进行调试与试验,将试验数据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测速方法的正确性,该膛内自动测速系统可用于实际发射试验电枢膛内速度的测量。
【学位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TJ866
【部分图文】:

测试设备,研究人员,电磁炮


美国对电磁发射技术的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成立了专门研究电磁发射技术的相关部门,开始致力于对电磁炮的空间发射技术及应用的研究[21-23]。随后美国有关部门提出天基电磁炮的研究计划,尝试将电磁发射技术应用于导弹拦截。1985 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规划局与美国陆军联合启动了陆基电磁炮项目,应用于反装甲。2010 年 12 月 10 日,美国海军电磁炮试验中炮弹速度达7 倍音速,射程可达 200 海里(大约 370.4km)。美国海军随后将试验场搬至室外,据其公布,电磁炮的炮弹初速可达 7000km/h 至 8000km/h,射程达 90km 至 180km。与传统火炮不同,电磁炮依靠电磁力而不是火药发射炮弹,成本大大减少。2014 年 7 月,据美国海军网报道,在圣迭戈基地,美国海军在一艘联合高速船米利诺基特号(JHSV3)上展示了由英国 BAE 系统公司研制的电磁轨道炮原型。图 1-1为研究人员在测试设备,图 1-2 为美国舰上电磁发射装置。2016 年 10 月 16 日美国海军最先进的朱姆沃尔特级隐形驱逐舰的入列仪式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港举行。据美国海军计划,电磁炮将被首先应用于这艘造价极高的驱逐舰上。

发射装置,美国,电磁炮,美国海军


美国对电磁发射技术的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成立了专门研究电磁发射技术的相关部门,开始致力于对电磁炮的空间发射技术及应用的研究[21-23]。随后美国有关部门提出天基电磁炮的研究计划,尝试将电磁发射技术应用于导弹拦截。1985 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规划局与美国陆军联合启动了陆基电磁炮项目,应用于反装甲。2010 年 12 月 10 日,美国海军电磁炮试验中炮弹速度达7 倍音速,射程可达 200 海里(大约 370.4km)。美国海军随后将试验场搬至室外,据其公布,电磁炮的炮弹初速可达 7000km/h 至 8000km/h,射程达 90km 至 180km。与传统火炮不同,电磁炮依靠电磁力而不是火药发射炮弹,成本大大减少。2014 年 7 月,据美国海军网报道,在圣迭戈基地,美国海军在一艘联合高速船米利诺基特号(JHSV3)上展示了由英国 BAE 系统公司研制的电磁轨道炮原型。图 1-1为研究人员在测试设备,图 1-2 为美国舰上电磁发射装置。2016 年 10 月 16 日美国海军最先进的朱姆沃尔特级隐形驱逐舰的入列仪式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港举行。据美国海军计划,电磁炮将被首先应用于这艘造价极高的驱逐舰上。

分解图,分解图,轨道炮


第 1 章 绪 论除美国外,英国、德国、法国也为电磁发射技术的研究成立专门结构,法国在近期第 18 届 EML 会议上提出具有由高温超导体制成的增强线圈的轨道炮的设计标准,增加线圈来作为超导磁储能系统,利用低温恒温器降温。文献[24]提出为PEGASUS 发射器开发一个发射包如图 1-3,将铜刷电枢和 C 型铝电枢相结合用于电磁推动。为此法国建立了一个 40mm 宽口径的轨道炮发射包,用它将长 23cm、总重1.3kg 的大电枢进行加速,当发射包离开轨道后木盘打开,炮弹被释放,据法国研究人员介绍,10MJ 能量可将 230g 的炮弹加速至 2400m/s。10MJ PEGASUS 轨道炮如图 1-4。另外俄国、乌克兰、伊朗、韩国、土耳其、加拿大、印度、立陶宛等也在跟进电磁发射相关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静端;电磁发射技术的发展及其军事应用[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1年01期

2 李立毅,李小鹏;电磁发射的历史及发展趋势[J];微电机(伺服技术);2004年01期

3 蒋启龙;付磊;;一种改进型轨道电磁发射方式[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田兵;;日本研究有轨电磁发射装置[J];国际科技交流;1986年09期

5 任兆杏;;电磁发射技术[J];科学;1992年06期

6 欧阳立新;第七届电磁发射技术研讨会在美国召开[J];弹道学报;1995年03期

7 王莹;历经沧桑成栋材——面向21世纪评介电磁发射技术[J];科学中国人;1999年02期

8 周晓强 ,公立滨 ,牟晓光;三级电磁发射装置及控制部分研究[J];应用能源技术;2004年05期

9 刘元恒;刘少克;崔鹏;魏登武;;一种线圈-重接混合型电磁发射器的设计与仿真[J];微特电机;2007年03期

10 金涌;杨春霞;李海元;栗保明;;电磁发射中初速测量的初步分析[J];工程与试验;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莹;;电磁发射技术综述[A];电气技术发展综述[C];2004年

2 杨荣强;徐晓;康丽;;基于电磁发射条件下导弹内部电磁环境仿真分析[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石晓晶;董建年;;用于电磁发射试验的时序控制电路设计[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张代兵;徐海军;;一种新型水下电磁发射装置的设计[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李士忠;李军;刘培柱;;电磁发射拦截系统射表技术研究[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朝伟;董鹏曙;谢幼才;;飞艇载导轨-线圈混合电磁发射的空间应用[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华;代志刚;于红勇;徐晓;;基于电磁发射导弹抗超大过载结构设计初探[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刘清平;李卓球;孙明清;;混凝土脆性断裂电磁发射理论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9 陈喜民;于琦;刘战伟;;基于多级电磁发射的拉压一体化微型动态加载与测试系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张亚东;廖军鹏;张宇娇;阮江军;刘开培;;线圈发射器的电容电源技术研究[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树栋 刘险峰;电磁发射 竞放异彩[N];解放军报;2012年

2 查长松 秦立新 陈宪刚;电磁发射:打击跨地平线目标[N];解放军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杜玉雷;数字设备的伴随电磁发射及信息电磁纹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2 赵纯;三级重接式电磁发射系统的仿真与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高俊山;三级电磁推进模型及系统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4 余飞;高压大功率电磁发射机供电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5 郭芳;高温超导磁悬浮连续脉冲磁行波电磁发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莫凡;计算机伴随电磁发射的视频信息认知及还原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蓓;车载北斗卫星导航终端电磁发射特性分析与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彭甲;电磁发射速度控制技术研究与仪器设计[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3 侯炎磐;线圈型电磁发射器换向过程及其实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4 杜晓斌;基于AC-AC拓扑的高效能大电流电磁发射机研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王黄磊;线圈型电磁发射器的相关技术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5年

6 张佳宇;电磁发射膛内速度自动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D];燕山大学;2017年

7 柏兴林;三级重接型电磁发射测控单元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8 刘育刚;电磁发射武器实现机理及电磁式手枪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军强;多功能电磁发射机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刘元恒;异步感应型电磁发射技术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111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28111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a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