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军工论文 >

舰船平置板架式浮筏结构型式的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6 11:41
   舰载设备的振动和噪音与舰船安全性和舒适性息息相关。振动及其引起的噪音会使船上人员感到不适,降低舰载设备的可靠性,引发船体结构发生疲劳破坏,危及军用船舶作战性能。国际海事组织(IMO)第91届海上安全委员会(MSC91)通过了第338号关于SOLAS(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修正案的决议,针对1981年通过的非强制性《船上噪声等级规则》(第A.468(XII)号决议),提高了对机舱、船员起居室、工作间和其它船上空间噪声等级的控制要求。目前舰船减振降噪研究主要集中于阻尼材料应用、螺旋桨降噪及机械设备隔振等领域。随着舰载设备向轻型化、大功率化发展,考虑对于设备空间最大利用率以及舰船载重问题,以往的双层隔振装置已无法满足需求。浮筏隔振系统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舰载设备隔振领域。浮筏隔振系统具有优良的隔振性能、较小的附加质量和安装空间的特点。以往对浮筏系统的研究多集中于基础刚度,隔振器刚度、阻尼及分布原则和筏体质量比对隔振效果的影响,对筏体结构型式的研究较少。本文侧重于研究筏体结构型式对浮筏隔振系统中、低频隔振效果的影响。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阐述了振动控制方法的分类、振动的分析方法、浮筏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评估浮筏系统性能的方法以及各方法的优缺点。(2)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浮筏隔振系统进行仿真研究,以Y2-200L1-2型电机为例,建立了平置直板式浮筏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对其隔振效果进行了分析。(3)以基础振动烈度及振级落差为指标,对比分析了筏体结构型式对浮筏系统隔振效果的影响,包括筏体质量、板材厚度、腹板位置、加强筋有无、腹板镂空、部分筏体割除等因素。(4)研究了各改进措施的联合作用效果,建立改进后的筏体有限元模型并分析其隔振效果。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U674.702
【部分图文】:

浮筏系统,有限元模型,尺寸


图 3.1 平置板架式浮筏系统有限元模型图 3.2 中间筏体有限元模型筏系统各部分尺寸如表 3.1 所示:表 3.1 浮筏系统各部分尺寸 m部件 长 宽 高基础 1.4 1 0.03中间筏体 1.2 0.8 0.15设备 0.3 0.3 0.3

有限元模型,浮筏系统


图 3.2 中间筏体有限元模型系统各部分尺寸如表 3.1 所示:表 3.1 浮筏系统各部分尺寸 m部件 长 宽 高基础 1.4 1 0.03中间筏体 1.2 0.8 0.15设备 0.3 0.3 0.3节所建立的浮筏系统有限元模型命名为模型 A,下文中分析各参数对浮筏的影响时,均与模型 A 进行对比分析。系统动力特性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确定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以便在设计时避开共振频率

云图,模态位移,阶次,云图


(e)系统第 20 阶模态位移云图 (f)系统第 21 阶模态位移云图图 3.3 系统部分阶次模态位移云图浮筏隔振系统振动形态复杂,包括设备和中间筏体的平动、摆动,中间筏体扭转、变形等,系统低阶模态表现为设备、筏体的刚体运动,高阶模态筏体、基础出现了扭转及弯曲现象;由于系统的对称性,个别频域范围内,相邻两阶模态的频率接近但振型变化很大,如第 1、2 阶;部分阶次,如第 20、21 阶中间筏体变性明显,说明中间筏体在此频率发生共振;中间筏体第一阶弯曲频率(对应系统第 20 阶模态频率)为 153.9Hz,第一阶扭转频率(对应系统第 21 阶模态频率)为 180.6Hz,避免了筏体在较低频率产生共振,因此证明该筏体基本满足减振设计要求。文献[20]中分析中间筏体模态频率时,分析的是中间筏体无约束条件下的模态频率。若单独对模型 A 中间筏体进行模态分析,则其第一阶弯曲模态频率为 112.9Hz,第一阶扭转频率为 114.0Hz,这与整体分析得出的结果存在差异,说明浮筏系统各组件之间的耦合作用对筏体共振频率有一定影响,本文采取对浮筏系统整体分析的方式确定筏体共振频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彦鹏,王秀丽;结构型式的最优选择[J];基建优化;1993年01期

2 刘蓉,柳炳康;教学楼结构型式合理选择与经济设计[J];基建优化;1993年04期

3 钟伯亮;彩扩镜头的设计与选购(二)[J];照相机;1995年09期

4 聂九龙;建筑功能与结构型式——浅谈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工程的结构型式[J];现代电视技术;2003年04期

5 雷松林;郑永来;;防波堤结构型式及其应用探讨[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年06期

6 蔡南树;从技术和综合经济效益试论新沙码头的结构型式[J];水运工程;1993年02期

7 张鑫,赵黎明,张莹,盛光复;房屋增层合理结构型式探讨[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8 王义行;链传动结构型式的发展与应用[J];新技术新工艺;1995年05期

9 徐光,谢善文,李元音;防波堤的新结构型式[J];水运工程;2001年11期

10 章镛初;;冷藏保温汽车隔热车厢结构型式[J];专用汽车;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红波;;日本防波堤的结构型式及其作用[A];科技创新 绿色交通——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潘秀明;刘彩虹;;“528”工程地下通道断面结构型式的确定[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6年

3 马新田;;小高层建筑结构型式的探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校沛;侯丽娟;;小高层建筑结构型式的探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5 刘银水;黄艳;贺小峰;李壮云;;几种油压阀的结构型式对水的适应性[A];第二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2002年

6 禹进;;膨胀节材料及结构型式的选择[A];2003年晋冀鲁豫鄂蒙川沪云贵甘十一省市区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2003年

7 王琮;黄一;;节点局部结构型式对应力分布的影响[A];2004年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黄其柏;余林波;张永波;曹剑;;双层浮筏隔振系统筏体结构与隔振特性的研究[A];湖北省声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C];2006年

9 孙宜强;宋汉文;;时滞隔振系统的建模与时滞识别[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张安付;盛美萍;;双简谐激励下双层隔振系统振动响应分析[A];第十二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雪;一类液固混合介质隔振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与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黄冬梅;典型碰撞振动系统和实幂率隔振系统的随机动力学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6年

3 周振华;精密隔振系统的扰动抑制与补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王勇;基于声子晶体的多层周期性隔振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丁旭杰;非线性隔振抗冲器的设计与建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黄修长;舱筏隔振系统声学设计及优化、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树桢;柔性浮筏隔振系统的建模与动力学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8 孙瑶;弹性基础隔振系统水下声辐射及其主动控制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9 李盈利;双层非线性隔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及时延混沌化[D];湖南大学;2013年

10 陈定中;舷侧阵声纳安装平台隔振系统振动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启兴;舰船平置板架式浮筏结构型式的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年

2 文立;深水防波堤新型结构型式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3 张建勇;浅海独桩平台有限元分析及合理结构型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4 张可;不同结构型式丁坝水流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5 侯东波;山区高速公路隧道结构型式模糊优选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6 唐杰;浮筏隔振系统半主动开关控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年

7 向敢;浮筏隔振系统的振动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8 高赞;750kV变电构架结构型式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9 杨俊;橡胶弹簧动态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10 杨明月;分布参数双层隔振系统的主被动控制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198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28198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e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