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军工论文 >

非平衡坦克炮炮控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9 09:14
   坦克炮控系统也称稳定器,主要用来克服行进间坦克车体振动对身管稳定性能的影响,实现坦克身管不因路面颠簸而偏离稳定位置。由于坦克身管存在非平衡质量,坦克炮控系统存在非平衡扰动,且受到行进间路况的随机扰动,使得炮身轴线容易脱离瞄准目标。且全电式炮控系统存在的诸多非线性因素,同样影响着系统的稳定精度。因此如何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提高坦克炮控系统行进间的稳定性能,是现阶段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数字全电式坦克炮控系统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坦克炮控系统的组成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建立了坦克炮控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运用经典控制理论,对坦克炮控系统的电流环和速度环进行了设计,为非平衡扰动及非线性因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全电式炮控系统中存在的非平衡扰动、摩擦力矩、齿隙非线性和外界其他干扰,从形成机理、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和数学模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建立了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坦克炮控系统数学模型,仿真验证设计的PID控制器已经不能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研究了坦克炮控系统的电流环,设计了基于自适应滑模变结构的电流环控制器。将非平衡扰动、摩擦力矩和外界扰动力矩看作一个总扰动,并设计滑模干扰观测器对其进行观测,使用观测量对系统给定电流量进行实时前馈补偿。研究了坦克炮控系统的速度环,设计了 RBF神经网络滑模控制器。针对滑模变结构控制固有的抖振现象,使用RBF网络实时调整控制器中的切换增益,在获得滑模控制强鲁棒性的同时,削弱了系统的抖振。通过仿真验证本文设计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搭建了半实物实验平台,通过实验来验证本文设计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稳定性能良好。
【学位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J38
【部分图文】:

模型图,永磁同步电机,模型


伺服系统数学建模逡逑电机(PMSM)数学模型逡逑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逡逑坦克炮交流伺服系统以永磁同步电机为执行机构,组构成,三相绕组一般采用Y型连接[26]。在结构上,定子基本相同。与普通同步电机转子采用励磁线圈不磁体,结构更为简单。永磁同步电机为多变量、强耦析,在建模之前作如下假设[27]:逡逑和效应忽略不计;逡逑子铁芯的磁滞和涡流损耗忽略不计;逡逑动势呈正弦波状;逡逑均匀,且没有阻尼绕组;逡逑子绕组为Y型连接且是三相对称的。逡逑的基础上,PMSM的模型可以表示如下图2.8所示,逡逑

炮控系统,摩擦模型,仿真图


硕士学位论文逦非平衡坦克炮炮控系统研究逡逑Stribeck模型用关系式可表示为:逡逑当|6(0|<r时,静摩擦为:逡逑\Fm逦m)>Fm逡逑^>(0=邋^(0逦-K邋<F<Fm逦(3.2)逡逑m<-Fm逡逑当p(/)|>r时,动摩擦为:逡逑Ff(t)邋=邋[Fc邋+(K,-Fc)e-T'M邋)sgn(^(0)邋+邋^,0(/)逦(3.3)逡逑式中,F(0为驱动力,'(0为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K为库仑摩擦力,命>)为逡逑角速度,邋<为粘性摩擦力矩比例系数,T和7;为正常数,其值较小。逡逑(2)摩擦模型建模与仿真逡逑通过Simulink建立包含Stribeck模型的炮控系统的仿真模型,来分析摩擦非线性对逡逑系统性能的影响。这里建立的模型是以第二章中设计PID控制策略为基础的,因为此时逡逑只是研究摩擦对系统性能影响,因此可以不考虑车体振动的影响,即此时将6^看作零。逡逑将摩擦模型看作第二章中建立的炮控系统模型的一个子系统,建立的模型如图3.3所示。逡逑

阶跃响应曲线,阶跃响应曲线


图3.5系统位置斜坡响应曲线逡逑从图3.4可知,未加摩擦的PID控制速度阶跃响应存在超调,超调量约为5%左右,逡逑响应时间约为0.12s,从局部放大图可知速度误差约为0.15°/s。而加摩擦的速度阶跃响逡逑应超调量约为20%,速度响应时间约为0.2s,速度误差约为0.3°/s,且在初始阶段存在逡逑0.02s左右的“停滞”现象。从图3.5可知,未加摩擦的位置斜坡响应位置误差约为0.07°逡逑(约为1.17mil),加摩擦的位置误差约为0.4°(约为6.67mil),且在初始阶段存在约为0.02s逡逑的“停滞”现象。从上面分析可知,摩擦环节的存在使得系统驱动延时,响应速度变慢,逡逑且使系统存在较大的速度和位置误差。逡逑为了说明摩擦现象对系统速度过零时的影响,仿真验证在给定正弦信号时系统的响逡逑应情况,系统速度正弦跟踪曲线如下图3.6所示。逡逑24逡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英恺;田相军;;基于自适应滑模控制器的永磁同步电机电流控制方法研究[J];微特电机;2015年05期

2 黄志钢;翟明明;;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在坦克炮控系统上的应用[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3 蔡建平;沈陆娟;;坦克炮控伺服系统未知摩擦的自适应补偿控制[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3年04期

4 邵伟;李晓宁;董明;;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控制策略综述[J];电气自动化;2013年01期

5 杨立永;张云龙;陈智刚;李正熙;;基于参数辨识的PMSM电流环在线自适应控制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3期

6 朱东旭;邱晓波;刘家健;周银;;坦克炮控系统摩擦扰动补偿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2年01期

7 李立宇;李长兵;朱志昆;袁东;;超低速永磁同步电动机及其在坦克炮控系统中的应用[J];微特电机;2011年12期

8 马晓军;袁东;李匡成;魏曙光;;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炮控系统串联滑模控制[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10期

9 刘伟;郭保全;潘玉田;杨栋;;新型坦克炮控交流调速系统控制策略[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1年02期

10 马晓军;王福兴;袁东;;全电式炮控系统非线性特性及其控制策略[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晓光;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滑模变结构控制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纪科辉;低速交流电机伺服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大学;2013年

3 申宇;滑模变结构控制中抖振的特性研究与抑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康;某武器平衡及定位电液伺服系统液压系统设计及控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王菊平;基于神经网络的永磁同步电机参数辨识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3 叶镭;多源干扰下的无人炮塔炮控系统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葛小川;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某坦克炮平衡与定位控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山涛;坦克水平向炮控系统设计及其非线性控制算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6 季丽君;某型号坦克交流伺服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7 栗建中;坦克火炮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D];东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29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2829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d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