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军工论文 >

背负式超宽带频率干扰机的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0-09-30 19:48
   RCIED是无线电遥控简易爆炸装置的英文简称,其英文为Radio Controlled 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具有改装设备易于购买、引爆操作电路简单、恐怖或破坏袭击时隐蔽性强、杀伤和爆炸破坏性大、操作方便等优点,已经被国内外恐怖分子、敌对势力、非法武装等广泛使用,在世界各地制造了多起袭击案例,破坏力巨大,给全球军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目前,RCIED袭击逐渐向和平国家扩散,其威胁形式日趋严峻,已经成为了军事力量较弱的一方通常采用的非对称作战的主要方式。根据全球市场调研情况,已有多个国家针对RCIED开展了干扰技术研究,形成了实际装备,投入到了战场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根据统计结果,这些装备中以车载式干扰机居多,尚无可适用于单兵背负灵活使用、覆盖频段较宽的干扰机产品问世。鉴于全球总体需求环境,本文重点围绕阿方用户提出的部分详细需求,开展背负式超宽带频率干扰机的研制工作,在充分论证、仿真分析、优化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背负式超宽带频率干扰机的工程设计与实现方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在RCIED制材特性分析基础上,开展了针对性的干扰样式研究,提出了背负式干扰机各干扰通道采用的干扰样式。二是根据阿方用户需求,对主要技术指标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背负式超宽带频率干扰机可行的工程设计与实现方案。主要包括干扰发射功率和干扰样式的确定、产品总体规划和功能模块组成以及整机工程设计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集中散热器、主机箱、整体布局等设计内容。并同步完成了干扰机中的干扰源模块、功率放大模块等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三是根据产品使用特点,提出了背负式超宽带频率干扰机配套软件设计方案。主要包括干扰样式配置软件、手持控制器软件、主机控制软件,并给出了系统开关机时序和软件控制流程。该课题取得背负式超宽带频率干扰机样机实物成果一台,并通过了中电进出口总公司和四川九洲公司联合组织的验收测试,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研制任务书要求,满足了用户需求。其干扰威力大于100米,工作频率覆盖20MHz~2500MHz,主机重量为19.15kg,续航工作时间大于3.1h,技术水平行业领先。
【学位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TJ5;TN97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课题来源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RCIED制材特性分析与干扰样式研究
    2.1 RCIED制材特性分析
        2.1.1 RCIED制材种类介绍和分类
        2.1.2 RCIED制材频率分布
        2.1.3 RCIED装置技术特点
    2.2 干扰样式研究
        2.2.1 瞄准干扰
        2.2.2 扫描干扰
        2.2.3 阻塞干扰
        2.2.4 三种干扰方式的对比分析
    2.3 本系统干扰方式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背负式超宽带频率干扰机系统工程设计与实现
    3.1 用户需求及主要指标论证分析
        3.1.1 用户需求
        3.1.2 干扰威力指标论证分析
        3.1.3 确定各类干扰对象所需的干扰功率及干扰方式
    3.2 系统组成架构设计及总体规划
        3.2.1 干扰机总体规划
        3.2.2 超宽工作频段覆盖的设计与实现
        3.2.3 整机功能模块组成
        3.2.4 系统工作原理
    3.3 系统散热设计与仿真
        3.3.1 各发热模块的热耗散计算
        3.3.2 整机结构布局设计
        3.3.3 散热器设计与仿真
        3.3.4 散热器的优化
    3.4 各分机功能模块设计
        3.4.1 干扰源模块设计方案
        3.4.2 功率放大模块设计方案
        3.4.3 电源分系统设计方案
        3.4.4 发射天线设计方案
        3.4.5 控制分系统设计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背负式超宽带频率干扰机软件设计
    4.1 干扰样式配置软件
        4.1.1 软件功能
        4.1.2 软件设计方案
    4.2 手持控制器软件
        4.2.1 软件功能
        4.2.2 软件设计方案
    4.3 主机控制软件
        4.3.1 软件功能
        4.3.2 软件设计方案
    4.4 系统开关机及软件控制流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总结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海东,张冬青;机载干扰机[J];飞航导弹;1995年12期

2 ;印度在克什米尔冲突中使用远距离干扰机[J];航天电子对抗;1999年04期

3 高军,李政杰,张永顺,戴国宪;某新型武器系统检验用机载干扰机[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4 ;一次性小型智能干扰机[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1年05期

5 陈方予;宋勇辉;李明;;一种在调制域上实现干扰机收发隔离的方法[J];航天电子对抗;2007年06期

6 王红霞;冯永新;潘成胜;;固定目标区域的空中干扰机最优干扰覆盖分布算法[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9年05期

7 吴小坡;刘湘伟;;干扰机掩护炮兵阵地的分析与计算[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年12期

8 ;协作角度干扰机研制动态[J];航天电子对抗;1992年03期

9 李;;E-系统公司迈尔帕分部将研制协同角度干扰机[J];电子对抗技术;1992年02期

10 唐;台湾为F—16飞机评估干扰机吊舱[J];电子对抗技术;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晓发;袁乃昌;万志坤;;噪声阻塞式手机干扰机设计[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唐波;;干扰机运动对InSAR双通道抑制的影响[A];第二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高军;戴国宪;李政杰;张永顺;;机载吊舱式干扰机电磁兼容研究[A];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唐波;;双干扰机运动对SAR干扰效果的影响[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研究部 崔德勋;伊拉克战争中的导航战[N];中国电子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龙;多通道成像雷达干扰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少军;GPS干扰机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轻工大学;2015年

2 陈思鸿;背负式超宽带频率干扰机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贺志强;星载雷达干扰机技术与仿真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徐崔春;雷达与干扰机一体化中信号共享的概念与波形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5 杨丹丹;雷达干扰一体化设计的共享信号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6 梁康;GPS干扰机的设计[D];武汉大学;2004年

7 钟t

本文编号:2831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2831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a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