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两相冲压发动机工作特性研究
【学位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U664.1;TJ6
【部分图文】:
图1.14气液两相冲压发动机实物图[9]以上介绍的气液两相冲压发动机均是通过压缩将能量传递给气体,还有一型的发动机是通过燃烧或者加热使气体的能量增大,然后再与水流混合形成流并产生推力。解密资料显示[10,11,30],美国海军在1950年至1960年间对LCLO为固体燃料的水下两相推进发动机进行了大量理论与试验研究。如图1.15所示为Hydroduct的基本构型,包括扩张式进水道、弹体、通水、ALCOL燃料、点火器、燃烧室和尾喷管。发动机通过铝热剂燃烧加热海水
流混合后形成泡状流进入试验喷管。图1.25气泡加力喷水发动试验中为了方便观测喷管中的内部流图1.26所示,喷管上布有测压孔。在实验过程注入以达到更加均匀的气泡分布,如图1.27所
工作条件的变化关系,以期对气液两相冲压发动机的殊说明的情况下,气液两相冲压发动机的航行速度、航100m/s、0、300K。此时,发动机所处的环境压力为的增加环境压力的变化规律近似按照a 03为海水密度,2为海平面重力加速度。体压缩过程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们讨论压气机压缩气体时的多变指数对发动机能量转不同压缩过程虽然达到的最终状态相同,但是付出也不同。考虑极限情况,若 ,即等温过程,气体热量向外散失,压气机除了压缩气体增大气体压力外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若 (取=1.4),即绝热过部转变成了自身的内能,因而温升最大,压气机除了,还增加了气体的内能,此时能量转化效率最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冷洪飞;叶志明;郝开元;曹耀;;气液两相温控循环泵研制现状[J];水泵技术;2017年05期
2 董玉飞;;气液两相流型判别方法研究[J];城市地理;2017年10期
3 李英金;赵鹏;邓庆阳;;气液两相分离器的置换焊补[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05期
4 崔法兵;气液两相搅拌器的研究进展[J];轻工机械;2004年01期
5 边秋力;气液两相泵及其在发酵饲料行业中的应用[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998年01期
6 汪军,章燕谋;T形流道中气液两相混合物相分离现象的分析[J];动力工程;1988年03期
7 朱兴元;姜伟明;;底吹工艺中气液两相间的质量传输[J];钢铁研究;1988年03期
8 余中柱;气液两相流体流动时的压力测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89年03期
9 刘进荣,李强,阿拉德尔图,史雪涛;气液两相并流体系气含率的表达式及其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1998年03期
10 成弘,周明,余国琮;强化气液两相传质的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建美;冯增朝;;煤层气藏开发气液两相耦合流动机理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2 张家瑞;夏智勋;黄利亚;马立坤;;水下气液两相推进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A];第二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8年
3 姜松;文贻勇;刘克富;;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在气液两相中氧化能力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4 李建敏;王树立;饶永超;赵书华;张永飞;王蕾;;表面活性剂对气液两相螺旋流流动特性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E工业流体力学[C];2014年
5 孙冰;宋丹;朱小梅;严志宇;刘永军;刘慧;;气液两相介质阻挡放电的特性研究[A];静电放电:从地面新技术应用到空间卫星安全防护—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全国静电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6 苏芳;顾明广;;CO2气液两相腐蚀机理研究现状[A];2011全国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技术发展与使用暨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许佼;王建磊;杨培基;袁小阳;苗旭升;;毛细节流高速动静压轴承气液两相润滑特性分析[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上册[C];2011年
8 庄庆龙;陈剑佩;纪瑞青;;桨型和导流筒型式对气液两相体系气含率的影响[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孙冰;高志鹰;内爱;朱小梅;严志宇;宋艳静;;脉冲放电气液混合反应器气液两相活性离子的特性[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10 洪滔;秦承森;;气液两相系统爆轰燃料浓度低限理论[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褚凤鸣;伴有化学反应的气液两相间多组分输运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年
2 江海;基于气液两相混合的雾化宽幅喷涂阀的设计及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王铁峰;气液(浆)反应器流体力学行为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清华大学;2004年
4 付英杰;水下气液两相喷射推进技术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刘杨;T形管内气液两相泡状与环状流的相分离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洪伟;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气液两相流型识别与演化规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7 郝静;铸造充型过程气液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李广悦;松散破碎射气介质中氡运移的气液两相耦合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中南大学;2012年
9 刘亦鹏;低温气液两相弹状流流动特性和流场结构的实验及数值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10 罗小明;气液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段塞流流动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哲;气液两相湍流直接数值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2 张家瑞;气液两相冲压发动机工作特性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7年
3 冯楠;垂直上升管内气液两相搅拌流数值模拟[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4 朱子博;20#钢在CO_2/水气液两相塞状流中的初期腐蚀行为[D];兰州理工大学;2019年
5 刘洋;基于气液两相的液力透平内多工况流动机理研究[D];西华大学;2018年
6 赵心;基于气液两相雾化原理的喷染设备设计与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7 唐小勇;气液两相刷式密封的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8 韩圆圆;T型三通侧支管内气液两相流体均布及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9 周刘杰;碳酸盐岩地层气液重力置换溢漏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10 王祺来;基于VOF方法的起伏管段气液两相管流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本文编号:2831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2831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