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军工论文 >

含能颗粒多孔填充床的传热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5 04:43
   在军事作战中,装药温度是影响武器射程的重要诸元。以往在装药非稳态传热过程中,较多的处理方式是将床内多相介质视作单一颗粒相,或者用简单串、并联传热模型来描述床内非稳态传热过程及其温度变化规律。而实际上,装药主要由发射药颗粒填充及其它辅助元件所构成,这种颗粒型填充床从结构上来说,属于多孔介质范畴。则装药非稳态传热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自身多孔结构特征对传热过程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视作纯固相物质来处理。本文在将此类含能颗粒填充床视作多孔介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填充颗粒类型(圆柱型、球型)所构成的填充床内部各组分分布特征,选用相应的传热模型来描述其内部非稳态传热过程,推导各模型下有效导热系数。通过编制温度场计算程序,将所得计算值与实验值进行比较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此外,通过数值方法和图像分析法对两种类型颗粒多孔填充床中实际非稳态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本文主要工作如下所示:(1)对发射药颗粒热物性参数进行了测量以及多孔填充床剖面结构进行特征分析,从而为后续温度场特性研究提供必要依据。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对两种含能颗粒类型填充床内不同时刻特征点温度进行测量实验。所得实验数据为后续计算提供可检验依据。(2)根据球型、圆柱型含能颗粒填充床结构特征,分别选用连续介质模型和分形简化模型描述其物理模型。在相应模型下建立传热控制方程,并通过数值方法对其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本文模拟结果和实验测量值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对温度场特性做系统研究。(3)结合数值方法和图像处理对实际含能颗粒填充床非稳态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更加直观的分析两种颗粒类型填充床温度场分布特征和热流传递特征,结果显示了两种颗粒填充床传热模型选择的合理性。
【学位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TJ410.3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应用背景
        1.1.2 含能颗粒多孔填充床传热研究在军事应用上的意义
    1.2 多孔介质
        1.2.1 多孔介质常见类型及其特征
        1.2.2 多孔介质传热理论应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连续介质模型研究
        1.3.2 分形理论研究
        1.3.3 数值方法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多孔介质非稳态传热理论与模型
    2.1 引言
    2.2 多孔介质的概念及基本参数
    2.3 多孔介质传热问题研究方法
        2.3.1 有效导热系数法
        2.3.2 分形研究
    2.4 含能颗粒多孔填充床传热模型与方程
        2.4.1 两种含能颗粒多孔填充床内传热问题
        2.4.2 基本假定
        2.4.3 多孔填充床传热控制方程
    2.5 本章小结
3 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含能颗粒(发射药)热物性测定
    3.3 颗粒填充床结构模型及参数测定
        3.3.1 实验模型
        3.3.2 孔隙率的测定
    3.4 颗粒填充床剖面孔隙分布特征
    3.5 颗粒填充床温升实验
        3.5.1 实验系统设计和测点布置
        3.5.2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球形含能颗粒填充床传热连续介质模型
    4.1 引言
    4.2 球型颗粒填充床温度场数值计算
        4.2.1 数理模型
        4.2.2 控制方程及定解条件
        4.2.3 模型求解
    4.3 计算结果
        4.3.1 计算中各参量的确定
        4.3.2 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的比较
    4.4 球型颗粒填充床内不同时刻温度场
    4.5 大孔隙率球型颗粒填充连续介质传热模型验证
    4.6 本章小结
5 圆柱形含能颗粒填充床传热分形模型
    5.1 引言
    5.2 圆柱形含能颗粒填充床分维计算
        5.2.1 分形特征判别依据
        5.2.2 基质面积分形维数计算
    5.3 圆柱形颗粒填充床传热模型
    5.4 计算结果
        5.4.1 计算中各参量确定
        5.4.2 基质分形维数对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
        5.4.3 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的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实际含能颗粒填充床温度场仿真分析
    6.1 引言
    6.2 颗粒填充床传热过程理论分析
        6.2.1 传热控制方程以及定值条件
        6.2.2 界面当量导热系数处理
        6.2.3 实际传热过程数值计算方法
    6.3 程序验证
    6.4 温度场特征
        6.4.1 圆柱型含能颗粒填充床内不同时刻温度分布和等值线图
        6.4.2 球型含能颗粒填充床内不同时刻温度分布和等值线图
        6.4.3 不同类型多孔填充床内热流等值线图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海健;陈建峰;初广文;;旋转填充床微观混合的沿程实验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刘骥,陈建峰,宋云华,郑冲;旋转填充床中微观混合实验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99年03期

3 刘思周;超重力旋转填充床的机理及其应用[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郭晓平,解茂昭,孙文策;空隙率变化及填充床表面下沉对阴燃传播的影响[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1年03期

5 膝大为;气液并流向上填充床径向混合的研究[J];山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6 鲁海峰;陈建刚;崔涛;;管锥形填充床处理城市污水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28期

7 梁继国,陈建峰,张建文;旋转填充床内微观混合的数值模拟[J];化工学报;2004年06期

8 董慧华;彭浩;凌祥;;熔融盐填充床蓄热的蓄放热性能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5年11期

9 杨启明;戴莉斯;代婷;;用以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吸收的旋转填充床设计[J];现代化工;2013年03期

10 宋云华,陈建铭,付纪文,陈建峰;旋转填充床除尘技术的研究[J];化工进展;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亮亮;超重力旋转填充床强化湿法脱碳和脱硝过程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2 冯钠;颗粒填充聚酰胺-6共混复合体系强韧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桑乐;旋转填充床流体流动可视化与传质模型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4 姜霖松;基于孔隙尺度的随机填充型多孔介质内湍流预混燃烧的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5 逯彦红;基于多孔介质的动力电池散热系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6 俞亚东;污水处理中膜污染层多孔结构及渗透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7 李光昱;微重力条件下多孔介质中的液体输运特性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8 孟旭辉;多孔介质中溶解/吸附过程对渗流影响的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9 刘军文;基于体积平均法对高渗多孔介质渗流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10 韦伟;多孔介质微观输运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桂兵;含能颗粒多孔填充床的传热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李宽;基于气相氧化的旋转填充床脱硝工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3 章志华;超重力旋转填充床的设计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4 邢子聿;分段进液式旋转填充床压降与传质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5 赵志强;规整填料旋转填充床压降特性及传质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6 马高飞;旋转填充床内微观混合与反应传质过程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7 邓磊;旋转填充床内液液宏观与微观混合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梁继国;旋转填充床内微观混合的模型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3年

9 李亚超;旋转填充床内多尺度混合—反应问题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10 高越;旋转填充床锅炉烟气脱硫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71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2871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5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