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的干扰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8 20:31
在现代海战中,对水面舰艇尤其是大、中型舰船来讲最具有威胁的就是反舰导弹。在中国台湾,现役的反舰导弹主要是美国的“鱼叉”反舰导弹和台湾自制研发的“雄风”反舰导弹。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对“鱼叉”反舰导弹、“雄风”-Ⅱ型反舰导弹展开研究,并对它们进行干扰技术研究以及仿真评估。反舰导弹从发射到击中目标主要是经过了初制导阶段,中制导阶段和末制导阶段的过程。其中,初制导和中制导阶段常采用惯导加GPS组合制导,干扰很难起到效果。因此,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是对“鱼叉”、“雄风”-Ⅱ型反舰导弹的末制导阶段的干扰。在末制导阶段的反舰导弹主要是依靠末制导头提供的制导信息进行跟踪目标。对在末制导阶段的反舰导弹的干扰,其实就是干扰反舰导弹的末制导头。但是,末制导头经过了几代的发展,由单一制导模式发展到多模复合制导。反舰导弹精度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抗干扰能力越来越强。本文针对“鱼叉”反舰导弹和“雄风”-Ⅱ型反舰导弹的末制导头的工作原理和抗干扰特性,提出对应的干扰手段对其进行干扰,并进行仿真评估。首先,研究了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的制导规律;对现代舰船对抗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归纳。然后,研究了“鱼叉”、“雄风”-Ⅱ...
【文章来源】: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文章结构
第2章 对反舰导弹导引头和干扰方式的研究
2.1 导弹制导规律
2.2 海杂波模型简述
2.3 目标起伏模型简述
2.4 仿真评估模型
2.5 舰船电子对抗技术
2.5.1 对末制导雷达的无源干扰技术
2.5.2 对末制导雷达的有源干扰技术
2.5.3 对红外导引头的干扰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鱼叉”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的研究
3.1 “鱼叉”反舰导弹的攻击过程简述
3.2 末制导雷达的性能简述
3.3 末制导雷达的模型
3.3.1 信号检测仿真模型
3.3.2 工作状态模型
3.4 “鱼叉”反舰导弹的抗干扰特性
3.4.1 抗无源冲淡干扰
3.4.2 抗无源质心干扰
3.4.3 抗阻塞式噪声干扰
3.4.4 抗瞬时瞄准式干扰
3.4.5 抗距离拖引干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鱼叉”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的干扰技术研究及仿真评估
4.1 舰载搜索雷达的侦察模型
4.2 舷外有源诱饵干扰
4.2.1 舷外有源诱饵干扰原理
4.2.2 舷外有源诱饵干扰参数分析
4.3 对“鱼叉”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的干扰仿真及评估
4.3.1 无干扰条件下的仿真结果
4.3.2 箔条质心干扰下的仿真结果
4.3.3 舰载电子干扰下的仿真结果
4.3.4 复合干扰下的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雄风”Ⅱ型反舰导弹末制导头的研究
5.1 红外成像仿真模型
5.1.1 红外投影成像模型
5.1.2 红外成像信号处理模型
5.1.3 红外成像导引头的工作模型及仿真实例
5.1.4 红外成像导引头的抗干扰技术
5.2 “雄风”Ⅱ型反舰导弹末制导头工作原理
5.3 “雄风”Ⅱ型反舰导弹的抗干扰特性
5.3.1 抗红外点源干扰
5.3.2 抗舷外有源诱饵干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对“雄风”Ⅱ型反舰导弹导引头的干扰技术研究及仿真评估
6.1 面源红外诱饵干扰
6.2 复合干扰“雄风”Ⅱ型反舰导弹
6.3 对“雄风”Ⅱ型反舰导弹导引头的干扰仿真与评估
6.3.1 无干扰条件下的仿真结果
6.3.2 舷外有源干扰条件下的仿真结果
6.3.3 面源红外诱饵干扰条件下的仿真结果
6.3.4 复合干扰条件下的仿真结果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的复合干扰研究与仿真评估[J]. 顾燕飞,王杰,梁广真. 舰船电子对抗. 2011(04)
[2]复合干扰对抗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技术[J]. 饶志高,金嘉旺,李仙茂. 舰船电子对抗. 2010(02)
[3]对相位和差单脉冲雷达的两点有源相干干扰[J]. 张友兵,李仙茂,饶德虎. 航天电子对抗. 2010(01)
[4]用于场景仿真的红外成像模型及其有效性分析[J]. 李宏宁,白廷柱,曹峰梅,马帅,许凯达,杨卫平,冯洁.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10(01)
[5]有源噪声干扰的分析与仿真[J]. 刘国芳,刘广建,刘淑峰,李东亮. 电子信息对抗技术. 2010(01)
[6]箔条质心干扰仿真模型研究[J]. 李海浩,李海涛,朱宁龙. 电子信息对抗技术. 2010(01)
[7]雷达/红外双模导引头抗红外诱饵干扰[J]. 曾宪伟,方洋旺,王洪强,王锋,卢虎.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9(06)
[8]舰艇箔条质心干扰模型与仿真研究[J]. 李照顺,孙振华,许锦洲,杜义,许大琴. 系统仿真学报. 2009(14)
[9]红外成像导引头抗干扰技术研究[J]. 赵永亮,张天孝. 航天电子对抗. 2009(01)
[10]舰载舷外雷达诱饵布放可行性方案[J]. 任智敏,王烨,李云峰. 四川兵工学报. 2008(05)
硕士论文
[1]主被动雷达制导系统仿真与评估[D]. 曹亚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
[2]反舰导弹复合导引头抗干扰性能仿真研究[D]. 邱鹏宇.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
[3]拖曳式雷达有源诱饵干扰技术研究[D]. 崔旭.电子科技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75953
【文章来源】: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文章结构
第2章 对反舰导弹导引头和干扰方式的研究
2.1 导弹制导规律
2.2 海杂波模型简述
2.3 目标起伏模型简述
2.4 仿真评估模型
2.5 舰船电子对抗技术
2.5.1 对末制导雷达的无源干扰技术
2.5.2 对末制导雷达的有源干扰技术
2.5.3 对红外导引头的干扰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鱼叉”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的研究
3.1 “鱼叉”反舰导弹的攻击过程简述
3.2 末制导雷达的性能简述
3.3 末制导雷达的模型
3.3.1 信号检测仿真模型
3.3.2 工作状态模型
3.4 “鱼叉”反舰导弹的抗干扰特性
3.4.1 抗无源冲淡干扰
3.4.2 抗无源质心干扰
3.4.3 抗阻塞式噪声干扰
3.4.4 抗瞬时瞄准式干扰
3.4.5 抗距离拖引干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鱼叉”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的干扰技术研究及仿真评估
4.1 舰载搜索雷达的侦察模型
4.2 舷外有源诱饵干扰
4.2.1 舷外有源诱饵干扰原理
4.2.2 舷外有源诱饵干扰参数分析
4.3 对“鱼叉”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的干扰仿真及评估
4.3.1 无干扰条件下的仿真结果
4.3.2 箔条质心干扰下的仿真结果
4.3.3 舰载电子干扰下的仿真结果
4.3.4 复合干扰下的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雄风”Ⅱ型反舰导弹末制导头的研究
5.1 红外成像仿真模型
5.1.1 红外投影成像模型
5.1.2 红外成像信号处理模型
5.1.3 红外成像导引头的工作模型及仿真实例
5.1.4 红外成像导引头的抗干扰技术
5.2 “雄风”Ⅱ型反舰导弹末制导头工作原理
5.3 “雄风”Ⅱ型反舰导弹的抗干扰特性
5.3.1 抗红外点源干扰
5.3.2 抗舷外有源诱饵干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对“雄风”Ⅱ型反舰导弹导引头的干扰技术研究及仿真评估
6.1 面源红外诱饵干扰
6.2 复合干扰“雄风”Ⅱ型反舰导弹
6.3 对“雄风”Ⅱ型反舰导弹导引头的干扰仿真与评估
6.3.1 无干扰条件下的仿真结果
6.3.2 舷外有源干扰条件下的仿真结果
6.3.3 面源红外诱饵干扰条件下的仿真结果
6.3.4 复合干扰条件下的仿真结果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的复合干扰研究与仿真评估[J]. 顾燕飞,王杰,梁广真. 舰船电子对抗. 2011(04)
[2]复合干扰对抗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技术[J]. 饶志高,金嘉旺,李仙茂. 舰船电子对抗. 2010(02)
[3]对相位和差单脉冲雷达的两点有源相干干扰[J]. 张友兵,李仙茂,饶德虎. 航天电子对抗. 2010(01)
[4]用于场景仿真的红外成像模型及其有效性分析[J]. 李宏宁,白廷柱,曹峰梅,马帅,许凯达,杨卫平,冯洁.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10(01)
[5]有源噪声干扰的分析与仿真[J]. 刘国芳,刘广建,刘淑峰,李东亮. 电子信息对抗技术. 2010(01)
[6]箔条质心干扰仿真模型研究[J]. 李海浩,李海涛,朱宁龙. 电子信息对抗技术. 2010(01)
[7]雷达/红外双模导引头抗红外诱饵干扰[J]. 曾宪伟,方洋旺,王洪强,王锋,卢虎.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9(06)
[8]舰艇箔条质心干扰模型与仿真研究[J]. 李照顺,孙振华,许锦洲,杜义,许大琴. 系统仿真学报. 2009(14)
[9]红外成像导引头抗干扰技术研究[J]. 赵永亮,张天孝. 航天电子对抗. 2009(01)
[10]舰载舷外雷达诱饵布放可行性方案[J]. 任智敏,王烨,李云峰. 四川兵工学报. 2008(05)
硕士论文
[1]主被动雷达制导系统仿真与评估[D]. 曹亚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
[2]反舰导弹复合导引头抗干扰性能仿真研究[D]. 邱鹏宇.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
[3]拖曳式雷达有源诱饵干扰技术研究[D]. 崔旭.电子科技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75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3175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