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敌我识别侦察干扰仿真技术
发布时间:2021-05-31 17:27
随着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现代战场不单单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天下,在大规模战争的前期,电子战已经悄悄的展开,并成为决定整个战场格局的利剑。在电子战中,敌我识别系统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敌我识别系统的存在对于区分敌我部队,对我方部队进行电子保护,对敌方部队进行电子干扰和电子欺骗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敌我识别信号的侦察与识别、敌我识别系统的干扰与抗干扰技术和措施,这三方面一直是敌我识别技术的重点与难点,也是电子对抗以及电子信息战的首要技术。在对于敌我识别理论知识的研究与敌我识别信号格式的仿真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如何在雷达信号、通信信号等组成的海量信号环境中侦察识别出敌我识别信号,本文引入了动态关联与PRI变换两种雷达信号分选算法,针对不同信号模式进行模拟仿真实验,得出两种算法的应用范围与应用优劣性。对于敌我识别系统引入阻塞致盲干扰措施,并针对现有的干扰技术对敌我识别系统模式S信号干扰不稳定且干扰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伪随机码M序列的新型干扰方法-伪码调相干扰方法,伪随机码调相干扰不但有随机性高易实现等特点,同时由于其干扰集中并可以对接收机造成欺骗性干扰,干扰性能较传统方法...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询问机和应答机原理图
图2-2 IFF 系统无线通信模型Figure. 2-2 the model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f the IFF system图可以看出,根据二次雷达原理,在侦察雷达发现目标物体时问机发射询问信号,在这里,目标物体可以是飞机、舰船、汽识别系统采用径向雷达照射的询问方式,以保证只有被问询者止被敌方截获破译。当空间中存在多个目标物体时,目标物体个询问机同时询问。目标物体通常采用全向雷达发射应答信号个应答信号同时被一个询问机接收。所以,在复杂的电磁信系统容易受到 “窜扰”和“混扰”的影响,在影响下可以使效率降低甚至失效。这种窜扰和混扰的问题实质上是由信号之额外噪声引起的,就是所谓的多址干扰问题[6]。F 侦察干扰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上述对敌我识别系统的原理性分析,为方便课题的深入研究与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图2-3 敌我识别侦察干扰仿真体系总体结构框图Figure2-3 The construction schema of the pseudo-IFF detection interference system其中,询问机设置用于设置各询问机位置、询问信号模式;应答机设置用于设置各应答机位置、最大应答容量等;干扰机设置包括干扰源位置、干扰样式、干扰功率等;干扰模拟则应用 IFF 常用的工作模式信号的先验知识,选择相应的干扰手段或措施,如阻塞致盲干扰与本文提出的伪码调相干扰,对敌我识别系统现有的工作模式信号实施干扰,同时评估干扰的效果,并显示输出背景信号脉冲流模拟用于针对 IFF 的询问工作模式脉冲信号,通过混合其它通信脉冲、雷达信号脉冲等,按到达时间服从泊松分布产生复杂电磁环境脉冲流;侦察识别用于对接收的询问/应答信号按研究算法进行 PDW 提取与匹配分类识别,并对识别结果评估。总体框图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MARK XIIA IFF系统及其信号消息格式[J]. 邱宏坤,杨建波,毛虎. 电讯技术. 2010(06)
[2]基于FPGA的S模式询问信号的侦收解码[J]. 彭茄恩,陆伯祥,丁其洪. 航天电子对抗. 2010(02)
[3]雷达敌我识别系统干扰方法研究[J]. 白冰,马飞,范江涛. 舰船电子工程. 2010(04)
[4]基于集对分析的雷达信号分选算法[J]. 张秀辉,刘以安,曹宁生,李三全. 现代雷达. 2010(02)
[5]航管二次雷达测试仪信号处理算法研究[J]. 张小倩,田忠,张超. 中国测试. 2010(01)
[6]一种新的电子战信号分选综合方法的研究[J]. 王聪,沈洪宁,秦长海. 舰船电子对抗. 2009(05)
[7]基于FastICA算法的敌我识别信号分选方法研究[J]. 顾军,胡显丹. 舰船电子对抗. 2009(05)
[8]多载波跳频通信系统设计[J]. 陈月强,任光亮. 空间电子技术. 2009(03)
[9]信息战条件下敌我识别技术研究[J]. 唐琳,黄猛,胡世安,张杰. 现代电子技术. 2009(17)
[10]基于旁瓣抑制的雷达敌我识别干扰技术[J]. 郭慧峰,李青山,甘德云,陆峰. 火控雷达技术. 2009(02)
硕士论文
[1]密集信号环境下信号分选算法研究与应用[D]. 张秀辉.江南大学 2009
[2]敌我识别S模式突发DPSK信号解调算法研究及FPGA实现[D]. 任巧.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9
[3]直扩信号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联合分析及其在IFF信号设计中的应用[D]. 陈强.电子科技大学 2008
[4]单脉冲二次雷达应答解码系统研制[D]. 丁岐鹃.电子科技大学 2007
[5]S模式信号特征分析与识别方法研究[D]. 廖欣.电子科技大学 2007
[6]雷达信号分选关键算法研究[D]. 何炜.电子科技大学 2007
[7]二次雷达基带视频信号处理的算法和实现[D]. 庄跃迁.电子科技大学 2007
[8]模式S应答处理中的视频处理[D]. 尹娜.电子科技大学 2006
[9]IFF信号识别及硬件实现研究[D]. 赵大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08660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询问机和应答机原理图
图2-2 IFF 系统无线通信模型Figure. 2-2 the model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f the IFF system图可以看出,根据二次雷达原理,在侦察雷达发现目标物体时问机发射询问信号,在这里,目标物体可以是飞机、舰船、汽识别系统采用径向雷达照射的询问方式,以保证只有被问询者止被敌方截获破译。当空间中存在多个目标物体时,目标物体个询问机同时询问。目标物体通常采用全向雷达发射应答信号个应答信号同时被一个询问机接收。所以,在复杂的电磁信系统容易受到 “窜扰”和“混扰”的影响,在影响下可以使效率降低甚至失效。这种窜扰和混扰的问题实质上是由信号之额外噪声引起的,就是所谓的多址干扰问题[6]。F 侦察干扰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上述对敌我识别系统的原理性分析,为方便课题的深入研究与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图2-3 敌我识别侦察干扰仿真体系总体结构框图Figure2-3 The construction schema of the pseudo-IFF detection interference system其中,询问机设置用于设置各询问机位置、询问信号模式;应答机设置用于设置各应答机位置、最大应答容量等;干扰机设置包括干扰源位置、干扰样式、干扰功率等;干扰模拟则应用 IFF 常用的工作模式信号的先验知识,选择相应的干扰手段或措施,如阻塞致盲干扰与本文提出的伪码调相干扰,对敌我识别系统现有的工作模式信号实施干扰,同时评估干扰的效果,并显示输出背景信号脉冲流模拟用于针对 IFF 的询问工作模式脉冲信号,通过混合其它通信脉冲、雷达信号脉冲等,按到达时间服从泊松分布产生复杂电磁环境脉冲流;侦察识别用于对接收的询问/应答信号按研究算法进行 PDW 提取与匹配分类识别,并对识别结果评估。总体框图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MARK XIIA IFF系统及其信号消息格式[J]. 邱宏坤,杨建波,毛虎. 电讯技术. 2010(06)
[2]基于FPGA的S模式询问信号的侦收解码[J]. 彭茄恩,陆伯祥,丁其洪. 航天电子对抗. 2010(02)
[3]雷达敌我识别系统干扰方法研究[J]. 白冰,马飞,范江涛. 舰船电子工程. 2010(04)
[4]基于集对分析的雷达信号分选算法[J]. 张秀辉,刘以安,曹宁生,李三全. 现代雷达. 2010(02)
[5]航管二次雷达测试仪信号处理算法研究[J]. 张小倩,田忠,张超. 中国测试. 2010(01)
[6]一种新的电子战信号分选综合方法的研究[J]. 王聪,沈洪宁,秦长海. 舰船电子对抗. 2009(05)
[7]基于FastICA算法的敌我识别信号分选方法研究[J]. 顾军,胡显丹. 舰船电子对抗. 2009(05)
[8]多载波跳频通信系统设计[J]. 陈月强,任光亮. 空间电子技术. 2009(03)
[9]信息战条件下敌我识别技术研究[J]. 唐琳,黄猛,胡世安,张杰. 现代电子技术. 2009(17)
[10]基于旁瓣抑制的雷达敌我识别干扰技术[J]. 郭慧峰,李青山,甘德云,陆峰. 火控雷达技术. 2009(02)
硕士论文
[1]密集信号环境下信号分选算法研究与应用[D]. 张秀辉.江南大学 2009
[2]敌我识别S模式突发DPSK信号解调算法研究及FPGA实现[D]. 任巧.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9
[3]直扩信号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联合分析及其在IFF信号设计中的应用[D]. 陈强.电子科技大学 2008
[4]单脉冲二次雷达应答解码系统研制[D]. 丁岐鹃.电子科技大学 2007
[5]S模式信号特征分析与识别方法研究[D]. 廖欣.电子科技大学 2007
[6]雷达信号分选关键算法研究[D]. 何炜.电子科技大学 2007
[7]二次雷达基带视频信号处理的算法和实现[D]. 庄跃迁.电子科技大学 2007
[8]模式S应答处理中的视频处理[D]. 尹娜.电子科技大学 2006
[9]IFF信号识别及硬件实现研究[D]. 赵大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086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3208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