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高速铁路裂纹漏磁检测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3 18:17

  本文关键词:高速铁路裂纹漏磁检测技术研究 出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钢轨裂纹 直流漏磁检测 交流漏磁检测 对比研究 三维成像显示


【摘要】:随着高速铁路时代的到来,高速化、重载化、高密度化成为铁道行车新特点,由滚动接触疲劳引起的钢轨缺陷成为铁路的常见缺陷伤损,对列车运行造成巨大安全隐患。铁路部门需要准确高效检测高速铁路裂纹等缺陷的检测设备和方法,结合铁磁性材料的电磁特性,电磁无损检测中的漏磁检测技术是一种适用于钢轨缺陷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本文从理论出发,研究了直流漏磁检测和交流漏磁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区别。根据漏磁原理设计研制了一套钢轨裂纹检测系统,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通过改变该系统的激励电源,可将其分别用于直流漏磁检测和交流漏磁检测。利用这两种漏磁检测方式分别对人工表面裂纹、人工亚表面裂纹、人工埋藏盲孔、高速转台人工表面裂纹和钢轨自然裂纹等试件展开实验研究,分析各种缺陷的检测信号,对阵列检测实验中的信号进行了三维成像显示,方便对缺陷的直观分析。并提出系统对缺陷分辨能力系数的计算方法,通过系统分辨能力系数精确比较研究了在手推、电机低速和电机高速三种巡检模式下两种检测技术中各缺陷的检测信号。最后通过车载实验,验证了检测方法及检测系统对钢轨裂纹检测的可行性。通过本课题实验研究,可以分析出直流漏磁检测和交流漏磁检测各自适合的检测条件,利用两种检测技术的优势互补,为策划钢轨缺陷的最佳检测方案提供了依据,也为设计多功能的钢轨缺陷检测设备提供了理论基础。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high - speed railway era , high speed , heavy load and high density become the new features of railway driving , the defect of rail defects caused by rolling contact fatigue has become a common defect of railway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216.3;TG115.28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东晓;雷敬文;方振欢;王洪祥;;钢轨小型自动探伤车及其拓展平台[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6期

2 杨理践;刘刚;高松巍;张国光;;检测装置运行速度对管道漏磁检测的影响[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0年05期

3 陈东生;田新宇;;中国高速铁路轨道检测技术发展[J];铁道建筑;2008年12期

4 张伟;郭俊;刘启跃;;钢轨滚动接触疲劳研究[J];润滑与密封;2005年06期

5 马凤铭,杨理践;高速漏磁检测中的速度效应及信号补偿[J];无损探伤;2005年03期

6 傅星;王勇;赵胤波;李梦超;李艳宁;;钢轨超声探伤技术[J];电子测量技术;2005年03期

7 刘学文,邹定强,邢丽贤,田常海,卢观健;钢轨踏面斜裂纹伤损原因及对策的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4年02期

8 Klaus Knothe,杨春雷 ,翟婉明;轮轨接触力学的最新发展[J];国外铁道车辆;2002年05期

9 林莉,李喜孟,张俊善,张庆军;超声波无损评价40Cr钢显微组织的探讨[J];无损探伤;2000年04期

10 ;减轻重载列车轮轨磨耗的研究[J];中国铁路;199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邢丽贤;提速条件下钢轨伤损特点及钢轨伤损分类的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8年

2 郭俊;轮轨滚动接触疲劳损伤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崔萌萌;我国高速铁路运价形成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2 熊龙辉;钢轨裂纹漏磁检测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3 郝思思;阵列式漏磁巡检设备的开发及钢轨裂纹定量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4 厉振武;无损探伤方法及其在钢轨探伤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5 高运来;铁路钢轨裂纹的在线高速漏磁巡检[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6 李琼;客运专线引入枢纽方案及站址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周小兵;交直流漏磁检测原理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750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3750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4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