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应用于生物材料的CoCrMo块体非晶态合金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发展应用于生物材料的CoCrMo块体非晶态合金的研究 出处:《新疆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Co基块体非晶态合金 生物材料 抗腐蚀性能 离子浓度释放 生物相容性
【摘要】:在本硕士论文工作中,我们通过Fluxing提纯技术和J-Quenching快速冷凝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用于生物医用材料的CoCrMo块体非晶态合金,对其热力学性能、抗腐蚀性能、离子释放程度以及生物相容性方面进行系统地测试和研究,并与商业级医用CoCrMo合金(ASTM F75)和医用不锈钢(316L SS)进行了对比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两部分:(1)结合Fluxing提纯技术和J-Quenching快速冷凝技术,我们成功制备了临界尺寸为1.5 mm的Co_(80-x-y)Cr_xMo_yP_(14)B_6(x=5 y=5;x=5 y=10;x=10 y=10,all in at.%)块体非晶态合金。样品在Hank’s溶液(PH=7.4)和人工唾液(PH=6.3)两种模拟体液的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结果显示,Co_(80-x-y)Cr_xMo_yP_(14)B_6块体非晶态合金的抗腐蚀性能远远优于316L SS;与ASTM F75相比,Co70Cr5Mo5P_(14)B6块体非晶态合金(以下简写为Cr5Mo5)和Co65Cr5Mo10P_(14)B6块体非晶态合金(以下简写为Cr5Mo10)的抗腐蚀性能略低于ASTM F75,但Co_(60)Cr_(10)Mo_(10)P_(14)B6块体非晶态合金(以下简写为Cr10Mo10)要优于ASTM F75。生物相容性的测试结果表明,Co_(80-x-y)Cr_xMo_yP_(14)B_6块体非晶态合金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没有毒性。细胞附着测试结果表明,与ASTM F75和316L SS相比,Co_(80-x-y)Cr_xMo_yP_(14)B_6块体非晶态合金展现出了相对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在目前的CoCrMoPB块体非晶态合金中,Cr10Mo10展现了最好的抗腐蚀性能和生物相容性。(2)在第一个工作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Co_(60)Cr_(10)Mo_(10)P_(14)B6块体非晶态合金(以下标记为Fe0)的玻璃化形成能力和性能,我们用Fe部分替换其中的Co元素,由此制备出Co45Fe15Cr10Mo10P_(14)B6(以下标记为Fe15)和Co30Fe30Cr10Mo10P_(14)B6块体非晶态合金(以下标记为Fe30)。结果表明,Fe的添加提高了CoCrMo合金的玻璃化形成能力,Fe30的临界尺寸达到2 mm。抗腐蚀能力测试结果表明,在Hank’s溶液中,目前CoCrMo块体非晶态合金的抗腐蚀能力随Fe含量的增加而增强,而在人工唾液中的结果却相反。不过Fe的含量对目前块体非晶态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影响并不明显。在离子释放测试中,目前的CoFeCrMoPB块体非晶态合金释放的主要金属离子为Fe和Co离子。在Hank’s溶液中,随着Fe含量的增加Co离子释放量降低,但在人工唾液中却相反,这与电化学腐蚀测试结果相吻合。生物相容性测试结果显示,随着Fe含量的增加,样品的细胞成活率增加,表明对成骨细胞的生物毒性降低,生物相容性得到提高。
[Abstract]:In this thesis. We have successfully prepared a series of CoCrMo bulk amorphous alloys for biomedical materials by the combination of Fluxing purification technique and J-Quenching rapid condensation technique. The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corrosion resistance, ion release and biocompatibility were systematically tested and studie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commercial grade medical CoCrMo alloy ASTM F75 and medical stainless steel 316L SS. The main work includes two parts: 1). Combined with Fluxing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and J-Quenching rapid condensation technology. We have successfully prepared Co_(80-x-y)Cr_xMo_yP_(14)B_6(x=5 Y5 with a critical size of 1.5 mm. 5 yg 10; X 10 yg 10. Bulk amorphous alloys, all in Hank's solution PH7. 4) and artificial saliva PH6. 3). The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curves of two kinds of simulated body fluids showed that.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Co_(80-x-y)Cr_xMo_yP_(14)B_6 bulk amorphous alloy i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316L SS. Compared with ASTM F75. Co70Cr5Mo5P_(14)B6 bulk amorphous alloy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Cr5Mo5) and Co65Cr5Mo10P_(14)B6 bulk amorphous alloys (.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Cr5Mo10) is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f ASTM F75. But Co_(60)Cr_(10)Mo_(10)P_(14)B6 bulk amorphous allo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Cr10Mo10). It is better than ASTM F75.The biocompatibility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_(80-x-y)Cr_xMo_yP_(14)B_6 bulk amorphous alloy was not toxic to 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 (NIH3T3). Compared with ASTM F75 and 316L SS. The Co_(80-x-y)Cr_xMo_yP_(14)B_6 bulk amorphous alloy shows better biocompatibility. In the current CoCrMoPB bulk amorphous alloy, Cr10Mo10 exhibits the best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biocompatibility on the basis of the first work.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glass forming ability and properties of Co_(60)Cr_(10)Mo_(10)P_(14)B6 bulk amorphous alloy (hereinafter labeled Fe0). We partially replace the Co element with Fe. Thus, Co45Fe15Cr10Mo10PHZ 14B6 (marked Fe15 below) and Co30Fe30Cr10Mo10PH14 have been prepared. B6 bulk amorphous alloy (hereinafter labeled Fe30).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lass forming ability of CoCrMo alloy was improved by Fe addition. The critical size of Fe30 reached 2 mm.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in Hank's solution. At present,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CoCrMo bulk amorphous alloy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Fe content. However, the effect of Fe content on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bulk amorphous alloys is not obvious. The main metal ions released by CoFeCrMoPB bulk amorphous alloys are Fe and Co ions. In Hank's solution, the release amount of Co ions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Fe content. The biocompatibility test showed that the cell survival rat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e cont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iotoxicity of osteoblasts was decreased and the biocompatibility was improved.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139.8;R318.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言忠;;非晶态合金在特殊功能材料中的研究与应用[J];仪表材料;1980年05期
2 徐金璋;变压器用非晶态合金的研究动向[J];上海钢研;1981年01期
3 张纪;旋制非晶态合金丝带的冷却速度[J];矿冶工程;1981年01期
4 宁远涛,周新铭;熔体淬火形成非晶态的判据[J];金属学报;1981年03期
5 张邦维;尺寸因素在非晶态合金形成中的作用[J];金属学报;1981年03期
6 张士全;朱万魁;汪世奇;袁朴;;高磁感低损耗非晶态合金[J];贵金属;1981年04期
7 张洛;冶金部首届非晶态合金及应用学术交流会[J];上海钢研;1982年04期
8 翁甲强,徐国枢,李德修;三种铜锆非晶态合金的力学性能[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Z1期
9 尹速;;非晶态合金使发动机的效率大为提高[J];稀有金属;1983年02期
10 王明德;;非晶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J];仪表材料;198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解源;赵英俊;;非晶态合金材料磁敏特性及应用的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黄月英;纪红兵;;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用于室温下羰基化合物的液相还原[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3 陈坤;;稀土非晶态合金的制备及沉积机理[A];2005'(贵阳)表面工程技术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吴志杰;张明慧;李伟;陶克毅;;纳米非晶态合金催化氯苯加氢脱氯[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7年
5 蒋敏强;戴兰宏;;非晶态合金的剪切带韧性[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王玲玲;李绪业;黄维清;李小凡;肖克雄;;机械合金化多元非晶态合金形成规律探讨[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郭应臣;卓立宏;张树坤;杨辉;;非晶态合金纳米硼化镍的固相合成及催化氢化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玲玲;胡望宇;刘让苏;吴力军;;几种非晶态合金的交流磁性研究[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9 刘俊;李辉;林宏;李和兴;;溶剂挥发辅助化学还原法制备介孔Co-B非晶态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7年
10 许胜先;李凤仪;;硅藻土负载非晶态钌硼合金的合成及催化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聂华夏;非晶态合金巧妙防盗[N];大众科技报;2001年
2 作者 李俊义;奇妙的非晶态金属[N];人民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吴晓向;世界性科技难题的“摘冠”人[N];工人日报;2006年
4 ;前景广阔的非晶新材料 [N];中国冶金报;2002年
5 先越蓉;非晶态硅钢的组织变化[N];世界金属导报;2002年
6 李微;他走在世界前沿[N];中国人事报;2007年
7 左佳齐;为了催化领域的梦想[N];中国石化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马坤 实习生 王芳;“小企业”里的“大智慧”[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9 赵体威;科技创新的磁力和魅力[N];中国石化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王玲;二十年磨一剑[N];经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晓军;镁基非晶态合金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2 陈雪莹;新型非晶态合金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李雪莲;非晶态合金液体脆性的热力学表征[D];山东大学;2010年
4 祝江波;液态和非晶态二元合金结构性质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D];复旦大学;2007年
5 牛玉超;Fe-Si-B非晶态合金结构演变及其流变行为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田娜;铝基非晶态合金的玻璃转化及初晶化行为[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7 国洁;有机配体调控Ni-B非晶态合金纳米颗粒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8 张政军;固态薄膜中亚稳合金相的形成及理论研究[D];清华大学;1995年
9 郑一雄;镍基非晶态合金纳米颗粒材料的制备、结构与电催化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海兵;新型非晶态合金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其催化葡萄糖加氢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艺露;非晶态合金改性TiO_2在光催化合成氨中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6年
3 张继君;制备方法及冷速对铁基非晶态合金性能的影响[D];新疆大学;2015年
4 马旭;镍基块体非晶态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5 周泽岩;发展应用于生物材料的CoCrMo块体非晶态合金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6 杨平锋;新型非晶态合金的制备及其催化葡萄糖、麦芽糖加氢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卿飞;新型非晶态合金的制备及其催化硝基化合物加氢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成佐;非晶态合金的制备、表征及在腈类加氢中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烨;特殊形貌非晶态合金材料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斯勇;新型非晶态合金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其催化糠醛加氢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77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377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