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取向硅钢成分控制的新进展及其对钢磁性能的影响
本文选题:取向硅钢 切入点:硅 出处:《材料导报》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分析了高品质取向硅钢中合金元素硅和抑制剂形成元素成分控制的要求及水平,评价了常用的硫化物、氮化物抑制剂及晶界偏析元素铬、锡和铌在高品质取向硅钢中的应用现状,结合抑制剂对钢坯再加热温度及磁性能的影响,指出了高品质取向硅钢成分控制的发展方向。
[Abstract]:The requirements and levels of controlling the composition of alloy element silicon and inhibitor in high quality oriented silicon steel were analyzed. The common sulphide, nitride inhibitor and grain boundary segregation element chromium were evaluated.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tin and niobium in high quality oriented silicon steel and the effect of inhibitor on reheating tempera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billet are discussed.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composition control of high quality oriented silicon steel is pointed out.
【作者单位】: 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科技大学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04109)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4批面上资助(2013M540609)
【分类号】:TG142.1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罗翔;铈在50W470高效无取向电工钢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2 黄希;Cu元素对无取向电工钢组织、织构及耐腐蚀性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3 孙宇;双辊薄带连铸无取向硅钢组织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树森;;单取向硅钢板的处理方法[J];钢铁研究情报;1980年Z1期
2 卢凤喜;姚成君;;日本高磁感取向硅钢最新进展(Ⅰ)[J];金属功能材料;2006年03期
3 卢凤喜;姚成君;;日本高磁感取向硅钢最新进展(Ⅱ)[J];金属功能材料;2006年04期
4 李国保;;宝钢取向硅钢10年研发历程及进展[J];宝钢技术;2009年S1期
5 仇圣桃;付兵;项利;成国光;;高磁感取向硅钢生产技术与工艺的研发进展及趋势[J];钢铁;2013年03期
6 董爱锋;张文康;;取向硅钢生产工艺技术分析和发展趋势[J];特殊钢;2013年05期
7 廖郁文;张久信;;冷轧取向硅钢的生产问题[J];鞍钢技术;1979年06期
8 李树森;;高磁感单取向硅钢板的热轧法[J];钢铁研究情报;1980年Z1期
9 李树森;;高磁感取向硅钢板的制造方法[J];钢铁研究情报;1980年Z1期
10 ;取向硅钢退火新工艺[J];金属功能材料;199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志华;黄锐良;;一种新型取向硅钢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进展[A];2010第11届中国电工钢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孙凤久;刘军友;张多;杨玉玲;白质明;张瑞峰;齐小龙;;获得更高牌号并具有优质时效性能取向硅钢的激光后续处理新方法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3 刘堂文;;新型取向硅钢低温含氢气氛退火技术安全性分析[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平和;邓照军;关云;陈士华;胡守天;;取向硅钢抑制剂透射电镜研究方法及特征[A];2010第11届中国电工钢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林希峰;刘静;汪汝武;程吉浩;;厚度对取向硅钢组织和磁性的影响[A];2010第11届中国电工钢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玉玲;孙凤久;张瑞峰;齐小龙;白质明;;激光氮化改善取向硅钢性能的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李平和;韩荣东;刘继雄;蔡延擘;黄斌;;高磁感取向硅钢的组织特征评析[A];2010第11届中国电工钢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郑庆;雷思源;郑少波;蒋国昌;;取向硅钢脱氧后平衡氧位的计算和试验验证[A];2004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4年
9 董爱锋;张文康;;取向硅钢生产工艺技术分析[A];高性能电工钢推广应用交流暨第五次全委工作(扩大)会专题报告及论文[C];2013年
10 徐乐江;;勇于创新,实现重点产品技术突破——宝钢在取向硅钢和超高强汽车板的创新实践[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报告与分会场特邀报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曾巧巧;四省出现冷轧取向硅钢厂家[N];中国冶金报;2011年
2 记者 柳方秀;国产极薄取向硅钢技术有新进展[N];中国冶金报;2014年
3 王英广;取向硅钢 市场走势趋向平稳[N];中国冶金报;2014年
4 李荣;取向硅钢 宝钢破除技术垄断[N];中国企业报;2007年
5 李荣;宝钢加紧研制“塔尖产品”取向硅钢[N];中国证券报;2007年
6 郑锦斐;取向硅钢增产 变压器成本上升趋势减缓[N];中国工业报;2007年
7 记者 王丹云;宝钢取向硅钢研发走向成熟[N];中国冶金报;2007年
8 记者 孙延军;宝钢第一卷合格取向硅钢下线[N];中国冶金报;2008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黄婷;宝钢股份首卷取向硅钢下线[N];证券时报;2008年
10 严伟明 孙延军;宝钢第2000卷自主化取向硅钢下线[N];中国工业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何寒;取向硅钢中铜硫化物析出形式及其固溶的基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柳勇;取向硅钢激光刻痕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丽珍;稀土对取向硅钢组织及织构演变规律的影响[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4年
4 周黎明;取向硅钢氮化与AlN形成的模拟计算[D];东北大学;2008年
5 林英哲;冷变形和初次再结晶过程中取向硅钢Goss织构组分演变规律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6 李莉;双辊薄带连铸取向硅钢热轧织构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7 冯莉莉;变形方式对取向硅钢初次再结晶织构形成规律的影响[D];东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41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641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