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仿生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其在抗腐蚀和油水分离方面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1 07:39

  本文选题:仿生超疏水表面 切入点:金属防腐蚀 出处:《湖北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作为一个从提出到发展不过几十年的新兴研究领域-固体的表面润湿性,已表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并在诸多领域中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起到了推进作用。而在过去的十年中,极端的润湿性如超疏水性、超亲水性、超双疏性等被更加深化地理解,其中超疏水表面因其具有的抗结冰、减阻、抗菌、透明性、水收集、油水分离,抗腐蚀等特殊性质更是在表面润湿性的大家庭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石油泄露及工业废油的无节制排放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目前已成为全球工业化大潮下最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传统材料其极低的分离效率,较差的选择性和循环利用率在实际应用中抑制了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效果。而基于超疏水性的新型吸附剂如海绵、活性炭材料、超疏水石墨烯和各类网状材料等能很好的克服传统材料的上述缺点。作为另一个无论是在工业领域,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外界腐蚀性介质对各种活性金属材料的腐蚀是决定设备使用寿命的关键。为此,本论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工作:(1)通过简单的原位聚合法能在不同的基底(包括海绵、网材、滤纸、织物)上制备聚吡咯薄膜,并通过后续的低表面能物质修饰使所制备的膜层获得超疏水性。这种由纳米级的聚吡咯薄膜和微观多孔结构的基底组成的超疏水膜层仅在重力作用下就能有效地分离油/水混合物。而且,这种构建在金属表面的超疏水膜层能够为金属基底带来优异的耐腐蚀性能,这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金属设备的使用寿命。(2)通过将锌片热氧化制备出表面形貌为纳米柱的氧化锌膜层,并对其进行后续的表面改性处理,从而制备出超疏水的纳米氧化锌薄膜。其试验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此外,超疏水性能有效地提高氧化锌纳米薄膜的耐蚀性。(3)通过在铜基底上使用原位液相生长法合成了超疏水硫化铜(Cu9S5)薄膜。制备的铜的硫化物层对基底的附着力很好,且此种超疏水表面也表现出良好的耐蚀性和化学稳定性,并能很好的应用于油水分离。
[Abstract]:The surface wettability of solids, a new research field that has been developed for decades, has shown great research value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past ten years. Extreme wettability, such as super hydrophobicity, super hydrophilicity and super double hydrophobicity, are further understood, in which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anti-icing, drag reduction, antibacterial, transparency, water collection, oil and water separation, Special properties such as corrosion resistance pla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large families with surface wettability. Oil spills and uncontrolled emissions of industrial waste oil have seriously damage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t present,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urg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under the tide of global industrialization. The separation efficiency of traditional materials is extremely low. Poor selectivity and recycling efficiency inhibit the separation of oil / water mixture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New adsorbents based on superhydrophobicity such as sponges, activated carbon materials, Superhydrophobic graphene and all kinds of reticulated materials can overcome thes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materials. As another common problem in both industrial and daily life, Corrosion of various active metal materials by external corrosive media is the key to determine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equipment. In this thesis, we will do some research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polypyrrole films can be prepared on different substrates (including sponge, mesh, filter paper, fabric) by simple in situ polymerization. The superhydrophobicity of the prepared films is obtained by subsequent modification of low surface energy substances. This ultrahydrophobic film, which consists of nano-scale polypyrrole films and microporous substrates, can be effectively prepared by gravity alone. Separation of oil / water mixtures. And, This kind of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 on the metal surface can bring excellent corrosion resistance to the metal substrate. This can extend the service life of metal equip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By thermal oxidation of zinc sheet, zinc oxide film with nanoscale surface morphology can be prepared, and then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is carried out. Thus, superhydrophobic nano-ZnO thin films are prepared. The test method is simple and feasible, and the cost is relatively low. Superhydrophobic copper sulphide Cu _ 9S _ 5) thin films were synthesized by in situ liquid phase growth on copper substrates. The copper sulphide layers prepared have good adhesion to the substrates. The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also shows good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chemical stability, and can be applied to oil and water separation.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17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伟;卢晟;李梅;;疏水二氧化硅/聚苯乙烯超疏水复合涂层的简易制备及其防沾污性研究[J];材料导报;2011年16期

2 张友法;余新泉;周荃卉;李康宁;;超疏水低粘着铜表面制备及其防覆冰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05期

3 ;功能化超疏水材料研究获新进展[J];化工中间体;2012年11期

4 蔡锡松;肖新颜;;超疏水表面涂层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3年01期

5 张燕;马福民;李文;于占龙;阮敏;丁一刚;;超疏水锌表面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科技资讯;2013年07期

6 黄建业;王峰会;赵翔;张凯;;超疏水状态的润湿转变与稳定性测试[J];物理化学学报;2013年11期

7 孙旭东;李广芬;张玉忠;;超疏水膜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12期

8 高锦章;赵菊玲;郭昊;龙世佳;杨武;;溶液浸泡法制备超疏水锌表面[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9 李恒达;刘心中;甘永江;郑志功;;肉豆蔻酸铜超疏水表面化学结构及其性能分析[J];功能材料;2014年09期

10 徐蕊;马英子;肖新颜;;仿生超疏水涂层材料研究新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小涛;张招柱;;兼具耐磨功能和可修复功能的超疏水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银龙;王庆军;陈庆民;;自然与仿生荷叶表面在极端相对湿度下的超疏水性质[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伍廉奎;胡吉明;张鉴清;;基于电沉积二氧化硅薄膜的超疏水表面[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刘玮;卢士香;徐文国;;锌基底表面超疏水薄膜的制备和表征[A];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张靓;赵宁;徐坚;;氰基丙烯酸甲酯聚合一步制备超疏水涂层[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张燕;李文;马福民;丁一刚;;一步浸泡法制备微米结构的超疏水锌表面[A];中国化学会2013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杨昊炜;肖斐;;溶胶凝胶法制备有机硅氧烷超疏水薄膜及其热稳定性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5分册)[C];2010年

8 廖张洁;朱钟鸣;郭宏磊;彭懋;;透明抗静电超疏水材料的制备[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张继琳;韩艳春;;超疏水-超亲油单分子层表面的制备[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陈医嘉;徐文国;卢士香;;超疏水膜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科信;超疏水塑料薄膜研制成功[N];中国化工报;2004年

2 王启兵;超疏水纳米二氧化硅研制成功[N];中国化工报;2006年

3 记者 李峰;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两项发明专利[N];甘肃日报;2011年

4 宋丽;洗涤技术的革命[N];山东科技报;2001年

5 华凌;澳开发出超疏水防雾纳米结构[N];科技日报;2014年

6 陈功;超双疏阵列碳纳米管膜研制成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坤泉;超疏水表面的构造和有机/无机杂化超疏水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秦;微机电系统材料表面疏水/超疏水薄膜的制备及功能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彭珊;超疏水/超双疏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全云云;基于液滴弹跳现象的超疏水表面自清洁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王智杰;氧化铝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超疏水表面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6 黄正勇;耐磨超疏水半导体硅橡胶复合涂层制备方法与防冰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7 姚同杰;超疏水材料的制备与应用[D];吉林大学;2009年

8 范友华;超疏水涂层的制备及其在模拟环境中的防腐蚀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9 王媛怡;冷凝现象对超疏水表面主动防冰/疏冰功能的影响及验证[D];南京大学;2015年

10 阮敏;铝基超疏水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覆冰性能的实验和理论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培国;功能化超疏水材料的制备[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姚凯;超疏水薄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范少涛;仿生超疏水表面滑移流动减阻的数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峰;提高超疏水性生物质基材料稳定性和耐久性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巢光华;铝合金超疏水膜的制备及防护性能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6 张先营;仿生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其润湿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戎晨;基于石墨稀疏水自清洁表面的构筑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8 张晓艳;超疏水皮革涂层构筑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9 唐永强;含氟纳米杂合涂层的制备及其超疏水与防覆冰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10 韩庆雨;多尺度功能化Fe_3O_4及其聚合物超疏水复合涂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89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689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5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