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侧元素化学计量比对La-Mg-Ni-Co系四元储氢合金的电化学性能影响研究
本文选题:共沉淀还原扩散法 + La-Mg-Ni-Co ; 参考:《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5年02期
【摘要】:采用共沉淀-还原扩散法制备了具有不同化学计量比的La-Mg-Ni-Co系储氢合金(AB3、AB3.3、AB3.5),重点考察B侧元素不同化学计量比对四元合金La-Mg-(Ni-Co)x(x=3.0,3.3,3.5)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成分合金La0.67Mg0.33Ni2.5Co0.5(x=3.0)具有良好的综合电化学性能。同时采用3种电化学动力学实验分别对合金电极表面的电荷转移阻抗和电荷转移速率以及合金体相中氢的扩散速率进行了表征。证实合金元素化学计量是通过影响合金电极表面的电荷转移和合金体相中氢的扩散速率综合作用来改变其电化学动力学性能。
[Abstract]:La-Mg-Ni-Co system hydrogen storage alloys with different stoichiometric ratios were prepared by coprecipitation-reduction diffusion metho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oichiometric ratios on the phase 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a-Mg-Ni / Co _ (x) C _ (3) C _ (3) O _ (3) C _ (3) C _ (3) (3. 5) alloys with different stoichiometric ratio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La _ (0.67) mg _ (0.33Ni) 2.5 Co _ (0.5) O _ (3. 0) has goo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charge transfer impedance and charge transfer rate on the surface of the alloy electrode and the diffusion rate of hydrogen in the bulk phase of the alloy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ree kinds of electrochemical kinetic experiments. It is proved that the stoichiometry of alloy elements can change the electrochemical kinetic properties of the alloy by influencing the charge transfer on the surface of the alloy electrode and the diffusion rate of hydrogen in the alloy phase.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1173090) 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JCYJ20120618100557119)
【分类号】:TG139.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大辉,罗永春,闫汝煦,兴长策,康龙;La_(0.67)Mg_(0.33)Ni_(2.5)Co_(0.5)贮氢合金的制备和MH电极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4年12期
2 罗永春;章应;孙凯;康龙;;储氢合金La_(0.67)Mg_(0.33)Ni_(2.5)Co_(0.5)及其氘化物的晶体结构[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02期
3 刘晓芳;李嵘峰;潘崇超;杨白;于荣海;;La-Mg-Ni-Co系新型稀土储氢合金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1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剑轶;陈江平;张胤;侯贵平;;A_2B_7型La_(0.75)Mg_(0.25)Ni_(3.5-x)Cr_x(x=0~0.3)贮氢合金相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王大辉,罗永春,闫汝煦,康龙,陈剑虹;PuNi_3型RM_3贮氢合金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5年05期
3 王大辉;罗永春;康龙;阎汝煦;;La_(0.67)Mg_(0.33)Ni_(3.0-x)Al_x (x=0.0~0.35)贮氢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年09期
4 陈江平;罗永春;张法亮;阎汝煦;康家晨;陈剑虹;;退火处理对La_(1.5)Mg_(0.5)Ni_(7.0)贮氢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年10期
5 周增林;宋月清;崔舜;黄倬;郭志猛;曲选辉;;Al替代Ni对A_2B_7型贮氢电极合金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06期
6 王大辉;吴彦军;闫汝煦;罗永春;康龙;;Al替代Mg对La_2MgNi_(7.5)Co_(1.5)贮氢合金电化学循环稳定性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8年01期
7 王大辉;吴彦军;阎汝煦;罗永春;康龙;;Al替代Mg对La_2MgNi_(7.5)Al_(1.5)贮氢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8年01期
8 罗永春;陈江平;张法亮;阎汝煦;康龙;陈剑虹;;La_(3-x)Y_xMgNi_(14)(x=0~2)贮氢合金的相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研究[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9 王大辉;徐广胜;罗永春;康龙;闫汝煦;;Ti_(0.25)V_(0.3)Cr_(0.4)Mn_(0.05)-La_(0.67)Mg_(0.33)Ni_(3.0)的复合贮氢材料制备及贮氢性能研究[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10 许剑轶;阎汝煦;罗永春;陈江平;王瑞芬;张胤;;A_2B_7型贮氢合金相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许剑轶;阎汝煦;罗永春;张胤;陈江平;;Co替代Ni对A_2B_7型贮氢电极合金相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A];第十三届(2009年)冶金反应工程学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许剑轶;胡峰;王瑞芬;李霞;张国芳;张胤;;La-Mg-Ni系贮氢合金相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七届(2013年)全国冶金反应工程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大辉;La-Mg-Ni系La_2MgNi_(7.5)Co_(1.5)贮氢合金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7年
2 潘崇超;Nd-Mg-Ni-Co储氢合金的磁场热处理改性及其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3 高志杰;稀土—镁—镍系A_2B_7型储氢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4 朱惜林;稀土和过渡金属化合物增强Li-Mg-N-H体系储氢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铎;钒基合金+x(wt%)稀土A_2B_7型合金复合电极材料的储氢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2 汪建义;合金化元素及化学计量比组成对La-Mg-Ni系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3 宋宏儒;钒基固溶体合金/稀土AB_(3.5)复合储氢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4 贾秋荣;稀土元素对AB_n(n=3.3,3.5)型储氢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5 刘素霞;磁热处理对La_(0.67)Mg_(0.33)Ni_(2.5)M_(0.5)(M=Co,Cu)贮氢合金气固相反应的影响[D];内蒙古科技大学;2009年
6 张铁军;钡基合金/稀土A_2B_7型合金复合电极材料的储氢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玲玲;镍氢电池负极材料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球磨制备及改性[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蒋津辉;La-Mg-Ni-Co基合金储氢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9 谭聪;共沉淀—还原扩散法制备La-Mg-Ni-Co系储氢合金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陈莉翠;La-Mg-Ni基A_2B_7型贮氢合金的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安富强;李平;郑雪萍;曲选辉;;用SPS技术制备La-Mg-Ni储氢合金的工艺探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05期
2 潘崇超;刘晓芳;杨白;于荣海;;磁场热处理温度对Nd_(0.75)Mg_(0.25)(Ni_(0.8)Co_(0.2))_(3.8)储氢合金倍率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1年01期
3 江建军,雷永泉,孙大林,吴京,王启东;非化学计量比贮氢电极合金的电化学性能和结构及热力学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7年03期
4 刘永锋,应窕,潘洪革;新型稀土镁基贮氢电极合金的结构与性能[J];材料研究学报;2003年04期
5 肖玲玲;王一菁;刘毅;曹建胜;宋大卫;焦丽芳;袁华堂;;储氢合金La_(0.7-x)Ce_xMg_(0.3)Ni_(2.4)Co_(0.6)(x=0~0.4)电化学性能研究[J];电化学;2007年01期
6 彭能;梁振锋;肖方明;王英;卢其云;唐仁衡;;纳米晶AB_3型稀土镁基贮氢合金研究[J];材料研究与应用;2007年01期
7 王新林;董小平;张羊换;郭世海;吕反修;;Effect of cobalt content on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a-Mg-Ni system (Ce_2Ni_7-type) electrode alloys[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08年02期
8 苗鹤;林燕;李锐;高明霞;雷永泉;潘洪革;;热处理对贮氢电极合金La_(0.7)Mg_(0.3)Ni_(2.45)Co_(0.75)Mn_(0.1)Al_(0.2)的微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9 江冰洁;王敬;穆道斌;陈实;吴伯荣;吴锋;;Al对La-Mg-Ni系贮氢合金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8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河成;稀土储氢合金粉的生产及应用[J];粉末冶金工业;2002年06期
2 林河成;稀土储氢合金粉的生产及应用[J];稀有金属快报;2002年06期
3 青木青,徐金璋;储氢合金的现状和将来展望[J];上海钢研;2002年03期
4 曹大力 ,杜屏 ,冷海燕 ,陈德敏 ,吕曼祺 ,杨柯;储氢合金的研究与应用[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3年06期
5 杨凯,吴锋,李丽,王敬;储氢合金电极的表面修饰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2003年12期
6 刘杨,吴锋;储氢合金工艺仿真系统中模型库的建立[J];材料导报;2003年06期
7 经海,郭宏,朱学新,马自力,卢彩涛,徐骏,李成栋,石力开;特种工艺方法制备储氢合金评述[J];稀有金属;2004年01期
8 巴志新,柳东明,李李泉;镁基储氢合金制备方法[J];新技术新工艺;2004年03期
9 肖方明,卢其云,唐仁衡,彭能;高性能纳米晶储氢合金的制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4年07期
10 余学斌;吴铸;黄太仲;陈金舟;夏保佳;徐乃欣;;储氢合金的活化及活化性能的改善[J];材料导报;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雪萍;李平;安富强;曲选辉;;配位氢化物储氢合金的研究现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2 赵新明;田志刚;;储氢合金的应用研究[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经海;张曙光;郭宏;马自力;杨博;张少明;石力开;;快速凝固气雾化储氢合金的后处理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经海;郭宏;朱学新;马自力;卢彩涛;徐骏;李成栋;石力开;;特种工艺方法制备储氢合金评述[A];第九届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会议专刊论文集[C];2004年
5 周涛;曾平;陈冠群;葛志强;;国内外稀土储氢合金的研究现状与应用[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玉洁;杨猛;丁毅;马立群;;氟化处理对储氢合金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张玉洁;杨猛;丁毅;马立群;;氟化处理对储氢合金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8 朱惜林;;储氢合金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及思考[A];中国稀土储氢材料产业链的发展与共赢——第三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专家报告集[C];2011年
9 徐艳辉;鞠华;;储氢合金的结构、热力学与电化学性能:一种平均总电子数目的经验方法[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10 王敬;那威;吴锋;;镁基储氢合金寿命改善方法研究概况[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唐焕威 扈春鹤 韩宇;全球储氢合金技术专利态势分析[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2 冶炼;高储氢量的钛——钒基储氢合金[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3 ;储氢材料[N];科技日报;2003年
4 记者 张存;10大项目加速高新区二次创业[N];鞍山日报 ;2005年
5 张存;10大项目加速鞍山高新区二次创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光亮;镁镍储氢合金的氢化燃烧制备技术及掺杂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覃峰;新型稀土系储氢合金的粉化、膨胀和传热特性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窦燕蒙;含储氢合金燃烧剂推进剂的燃烧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4 吴广新;镁基储氢合金吸放氢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5 赵炳建;固体透氧膜法直接制备储氢合金新工艺[D];上海大学;2012年
6 安学会;La-Mg-Ni-H体系相平衡及其吸放氢动力学机理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7 刘静;磁场辅助合成镁基储氢合金及其吸放氢动力学机理[D];上海大学;2009年
8 肖方明;RE-Mg-Ni系稀土镁基储氢合金的制备工艺探索及其结构与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叶素云;纳米化对Mg基储氢合金的热力学和储氢性能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罗永春;稀土系过化学计量比AB_(5+x)无钴储氢合金电极材料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今花;储氢合金材料系统研制及其特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杜树立;Ti-V-Mn/Ti-Cr-V储氢合金及混合储氢容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赵帅;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储氢合金成分对其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李慧;用于氢化物复合储氢器和高压氢化物压缩器的储氢合金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韦涛;镁基储氢合金氢化燃烧合成若干中间反应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6 方志杰;储氢合金吸氢机理及掺杂元素作用机制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7 任国新;稀土—镁储氢合金的四氢呋喃球磨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李正元;电沉积La-Mg-Ni合金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9 傅洁;镁基储氢合金的制备与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10 张益浩;氢化物氢压缩机用储氢合金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07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907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