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增强Fe基合金熔覆层的组织与湿砂磨损特性
本文选题:Fe基合金 + 涂层 ; 参考:《中国表面工程》2015年01期
【摘要】:采用等离子熔覆方法在Q235钢基体上制备了WC增强Fe基合金熔覆层,研究了添加质量分数为10%~30%WC-Co对熔覆层的微观结构和湿砂磨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WC-Co在等离子熔覆过程中发生分解,WC-Co添加量为30%时,熔覆层主要由α-Fe固溶体、Fe6W6C、(Cr,Fe)23C6和WC相组成;熔覆层的显微组织形貌自界面结合处至涂层上部逐渐转变,即由平面晶变为树枝晶再转为胞状晶,α-Fe固溶体主要以树枝晶/胞状晶存在,而Fe6W6C、(Cr,Fe)23C6相则主要在枝晶间析出;熔覆层显微硬度均不小于800HV0.2,其湿砂磨损形式主要为磨粒磨损,且熔覆层显微硬度与抗湿砂磨损能力均随WC-Co添加量增加而增大,这主要与强化相(Fe6W6C、(Cr,Fe)23C6、WC)的含量以及固溶强化效果随WC-Co添加量增多而增大有关。
[Abstract]:WC reinforced Fe based alloy cladding was prepared on Q235 steel substrate by plasma cladding. The effect of addition mass fraction of 10% and 30% WC-Co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wet sand wear properties of the cladding layer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content of WC-Co in plasma cladding is 30%, the cladding layer is mainly composed of 伪 -Fe solid solution (Fe 6W 6C) and Fe 6W 6C + Cr (Fe 6W 6C) and WC phases, and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coating changes from the interface 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coating,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coating changes gradually from the interface 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coating, and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coating changes gradually from the interface 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coating. The 伪 -Fe solid solution mainly exists as dendritic / cellular crystal, while Fe _ 6W _ 6C _ (6) Cr _ (Fe) Fe _ (23) C _ (6) precipitates mainly between dendrites, and the microhardness of cladding layer is not less than 800HV0.2.The wet sand wear is mainly abrasive wear. The microhardness and wear resistance of the cladding layer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WC-Co content, which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content of Fe _ 6W _ 6C _ (6) and the solution strengthening effect increas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WC-Co content.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常州市河海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1250) 江苏省博士后科学基金(1101017C)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00481079)
【分类号】:TG17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汪选国,严新平;高铬铸铁耐泥沙磨损的机理探讨[J];材料保护;2002年09期
2 吴玉萍,彭竹琴,林萍华;等离子原位合成TiC颗粒增强Ni基复合涂层[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4年04期
3 ;Characteristics of Fe-based WC Composite Coatings Prepared by Double-pass Plasma Cladding Process[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年S1期
4 倪福生;国内外疏浚设备发展综述[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4年01期
5 王艳,谢海英,吴瑛;国内外疏浚市场现状及发展[J];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04年02期
6 眭润舟,楼宏青,芦笙,任合,赵其章,,马玉英,陈光寅;几种挖泥船耙齿材料的磨粒磨损性能研究[J];摩擦学学报;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君晟;王振廷;邝栗山;胡海亭;;氩弧熔敷原位自生TiC增强Ni基复合涂层的显微组织及工艺[J];中国表面工程;2009年01期
2 施平,黄海林;关于加快发展我国疏浚设备制造业的战略思考[J];船舶工程;2005年05期
3 刘厚恕;;国内外大型耙吸挖泥船发展综述[J];船舶;2006年05期
4 刘慧渊;黄继华;郭面焕;魏世忠;;反应火焰喷涂TiC/Fe复合涂层显微结构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6年03期
5 ;Characteristics of Fe-based WC Composite Coatings Prepared by Double-pass Plasma Cladding Process[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年S1期
6 彭亦军;龚春全;严忠胜;卢永文;;柴油机直接驱动式水下泥泵传动装置的开发与应用[J];柴油机;2009年05期
7 李国江;王会禹;;自航耙吸式挖泥船艏吹施工工艺及效益分析[J];中国港湾建设;2009年05期
8 邱俊波;王泽华;周泽华;易于;江少群;;等离子熔覆镍铬碳合金层的显微组织和硬度[J];机械工程材料;2011年04期
9 李庆棠;符寒光;雷永平;;激光熔覆铁基耐磨合金技术的研究进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10期
10 田雪梅;乔红斌;古绪鹏;杨建国;陈国昌;伊廷锋;;火焰喷涂镍基复合涂层的干摩擦磨损性能[J];材料保护;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大鹏;牟恕宽;;12V240ZC型船用柴油机的设计开发[A];第十五届全国大功率柴油机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纪凯;;16888m3耙吸挖泥船设计简介[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2007年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8年
3 陈华辉;徐采云;王振廷;赵会友;;WC颗粒增强Ni基合金复合涂层的热处理组织变化[A];第八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六)[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曹慧群;三峡水库挖粗沙减淤方式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2 路宽;耙吸式挖泥船运动数值模拟与挖掘精度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周宇辉;泊位淤积知识及其在清淤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Pham Thi Hong Nga(范氏红娥);H13钢表面激光熔覆TiC/Co基涂层及其高温磨损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5 山泉;碳化钨颗粒/钢基表层复合材料热疲劳行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6 李惠;高效连铸结晶器铜材表面涂层制备、性能表征及其机理研究[D];江苏大学;2014年
7 许金沙;外载作用下激光熔覆WC/Ni复合涂层的疲劳断裂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8 黄汝清;碳化钨/钢基表层复合材料基体组织改性及其界面连续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桢毅;绞吸式挖泥船绞刀结构与性能优化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薛鹏飞;电场激活压力辅助合成制备Ti/TiAl/(TiC-TiB_2)pNi功能梯度材料的耐磨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颜百川;疏浚企业挖泥船生产统计系统优化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4 苏贞;自航耙吸挖泥船挖掘工况系统优化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燕;国内外大型耙吸挖泥船的关键技术发展研究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薛晓飞;土壤切削实验台车的设计及力学分析[D];河海大学;2005年
7 徐文亮;轧制高锰钢及其堆焊复合材料的组织演变及耐磨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8 杨年浩;疏浚泥泵叶轮参数化设计及泥泵性能预测[D];河海大学;2006年
9 孙丹丹;单泵及双泵串联泥沙输送动态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谢继勇;基于神经网络的港口清淤工程预警系统[D];天津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明 ,刘厚恕;浅述中国疏浚工业的发展道路[J];船舶;2002年02期
2 王军,武晓雷;激光熔覆涂层中TiC_p界面结构与涂层冲击磨损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9年04期
3 金昤;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前期研究成果[J];港口工程;1998年02期
4 刘卫平,郝书敏;上海港杭州湾航道通航第三、四代集装箱船浅析[J];港口工程;1998年02期
5 林风;大型耙吸挖泥船的发展动向[J];中国港湾建设;2001年04期
6 蔡长泗;中国港口建设的现状和未来[J];中国港湾建设;2002年04期
7 高伟;;国内外疏浚挖泥设备的对比与分析[J];中国港湾建设;2009年02期
8 李悟洲;建国五十年 港口建设成就辉煌[J];中国港湾建设;1999年03期
9 范期锦;建设中的长江口深水航道[J];中国港湾建设;1999年03期
10 吴玉萍;等离子弧熔覆Fe基合金+TiC涂层中的陶瓷相行为与相结构[J];焊接学报;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静,杨海欧,李延民,黄卫东;激光快速成形过程中熔覆层的两种开裂行为及其机理研究[J];应用激光;2002年03期
2 吴玉萍,李惠琪;稀土和工艺参数对等离子体熔覆层质量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02年04期
3 陈静,林鑫,王涛,杨海欧,黄卫东;316L不锈钢激光快速成形过程中熔覆层的热裂机理[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3年03期
4 郝建军,马跃进,杨欣,刘俊峰;火焰熔覆镍基/铸造碳化钨熔覆层在犁铧上的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2005年11期
5 白军;金刘锋;;氩弧制备熔覆层的性能及分析[J];科技信息;2012年06期
6 李杰;高峰;张鑫;田玉亮;陆在平;;铁基激光熔覆层的开裂行为及开裂机理研究[J];热喷涂技术;2013年04期
7 陈冷;邱晨;;等离子钴基熔覆层的组织和性能研究[J];材料工程;2009年S2期
8 刘俊英,曲敬信;层流等离子体射流铝合金表面熔覆层中颗粒分布[J];金属热处理;2005年02期
9 黄凤晓;江中浩;张健;;激光熔覆工艺参数对单道熔覆层宏观尺寸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0年18期
10 张孝义;周辽奇;;镁表面铝熔覆层微观组织的观察[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忠柯;郑启光;王涛;辜建辉;陶星之;潘清跃;石世宏;;激光表面熔覆层凝固组织特征形成过程[A];湖北省激光学会论文集[C];2000年
2 林立;薛群基;刘惠文;;碳化铬SHS熔覆层的磨料磨损机理研究[A];第六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7年
3 丁阳喜;王炳;;T10钢表面激光熔覆Ni60-La_2O_3熔覆层性能研究[A];第13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刘敬巍;于凡;李晓燕;;轴类零部件感应熔铸合金层修复工艺研究[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陈禹圻;;耐火模具激光表面熔覆技术[A];2011年“天山重工杯”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暨第五届机械工业节能减排工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煜;功能性耐材支撑钢铁节能新突破[N];中国冶金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永俊;激光—感应复合熔覆工艺及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陆伟;激光熔覆高速线材轧辊熔覆层开裂问题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3 赫庆坤;抽油泵柱塞表面激光合成TiC/NiCrBSi熔覆层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4 杜宝帅;激光熔覆原位合成陶瓷相增强Fe基熔覆层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朱庆军;Fe基非晶—纳米晶激光熔覆涂层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董丹阳;钢的激光辅助渗硅过程与组织性能[D];东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娟;金属间化合物熔覆层的高温氧化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2 钟娜;高频感应熔覆耐磨耐蚀熔覆层的制备与组织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沙成斌;低碳钢表面耐磨熔覆层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4 王义飞;颗粒增强复合耐磨熔覆层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5 张彦;激光再制造试件熔覆层界面组织和性能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4年
6 王予彬;陶瓷颗粒增强Ni60A激光熔覆层的组织与性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娄德元;45~#钢激光表面熔覆耐腐蚀涂层研究[D];沈阳大学;2009年
8 唐琳琳;钨极氩弧熔覆铁基耐磨层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0年
9 夏银锋;自润滑激光熔覆层的制备及其组织与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10 黄雪;激光熔覆钴基合金加碳化钨混合粉末熔覆层性能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323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2032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