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深冷处理对高速钢磨削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6-22 00:38

  本文选题:深冷处理 + 残余应力 ; 参考:《热加工工艺》2015年02期


【摘要】:以W6Mo5Cr4V2高速钢磨削试件为研究对象,提出运用深冷处理技术来调整磨削表面残余应力,并借助试验和数值模拟来分析磨削试件表面的残余应力,将X射线衍射法对残余应力的测量结果与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经深冷处理后,试件等效应力Max.Mises由磨削时的248.9 MPa降低到114.3 MPa,主应力由124.0 MPa降低到91.61 MPa;试件x方向残余应力S11处于拉应力状态,Max.S11由磨削时的105.8 MPa降低到63.48 MPa;试件y方向残余应力S22处于压应力状态,Max.S22由磨削时的-272.6 MPa增加到-287.8 MPa,而压应力正是加工表面期望得到的应力状态,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磨削表面层的残余应力。试验结果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
[Abstract]:Based on the grinding specimens of W6Mo5Cr4V2 high speed steel, the cryogenic treatment technology is proposed to adjust the residual stress of grinding surface, and the residual stress of grinding specimen surface is analyzed by means of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of residual stress by X-ray diffraction method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cryogenic treatment, The equivalent stress Max.Mises decreased from 248.9 MPA in grinding to 114.3 MPA, the principal stress decreased from 124.0 MPA to 91.61 MPA, the tensile stress state of x direction residual stress S11 decreased from 105.8 MPA in grinding to 63.48 MPA, and the residual stress S22 in the y direction of the specimen was reduced from 105.8 MPA to 63.48 MPA. In the state of compressive stress, Max.S22 is increased from -272.6 MPA to -287.8 MPA during grinding, and the compressive stress is exactly the expected stress state of the machined surface. Thus, the residual stress of grinding surface layer is reduced effective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作者单位】: 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5333/E050901)
【分类号】:TG156.91;TG142.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庆忠;;深冷处理技术在金属材料中的应用[J];材料研究与应用;2007年02期

2 贾利军;;高速铣削加工汽车覆盖件模具表面残余应力研究[J];工具技术;2010年01期

3 李益华;吴运新;龚海;李泉;张澄;王晓燕;吴中怀;;应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轴类工件中的残余应力[J];机械工程材料;2012年07期

4 刘海涛;卢泽生;孙雅洲;;切削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8年01期

5 李业欣;;材料表面残余应力测试技术研究[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陈秉均,杨南祥;局部冷冻磨削表面残余应力的研究[J];磨料磨具与磨削;1994年01期

7 徐进,陈秉均;强冷散热对磨削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J];机械;2001年02期

8 王星;贺子杏;赵波;;计算机仿真磨削温度场的研究现况及发展趋势[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2008年03期

9 李根;闫献国;彭宁涛;张海珍;;深冷处理对工件残余应力影响的研究概况[J];热加工工艺;2013年20期

10 闫献国;庞思勤;李永堂;;高速钢深冷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新技术新工艺;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康;王艳丽;许树勤;;热钢圆盘喷水冷却过程的温度场测量与模拟[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年04期

2 时海芳;赵志伟;王彦利;孙伟;;深冷次序及深冷次数对快凝高硅铝合金的影响[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2年02期

3 黄华茂;黄德修;刘文;;Si基SiO_2波导芯层热应力的理论研究[J];半导体学报;2007年09期

4 赵国华;魏建勋;;深冷处理对3Cr13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9年05期

5 赵国华;于文平;魏建勋;;深冷处理对GCr15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0年01期

6 李彦伯;马宁;于晓辉;;基于ANSYS的一型剪力墙热桥的位移场和应力场研究[J];重庆建筑;2012年07期

7 张渝;谭键;;钢包下水口断裂分析及改进措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刘东晓;仇振安;梁兴龙;李宇刚;;精密光学透镜薄壁镜筒类零件表面残余应力研究[J];电光与控制;2010年05期

9 李雁英;;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的控制研究[J];电力学报;2008年01期

10 马东良;马振义;马东辉;张文英;梁红星;;轧辊中的残余奥氏体及处理方法[J];大型铸锻件;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宋小伟;孙斌煜;;双辊带材铸轧侧封技术中熔融钢液液面宽度对侧封板所受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11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1年

2 崔芮华;常国梅;王志成;王丽娟;;固体继电器的热应力分析[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胡捷;苏生;刘建军;;透平导叶闭式蒸汽冷却气热-热弹耦合研究[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狄峰;程树森;;中间包水口温度场和应力场研究[A];2006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包家汉;潘紫微;朱立江;乔翠侠;;基于接触模型的100T转炉托圈热-机应力分析[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6 冯光宏;张宏亮;张培;;特殊钢轧制与产品质量控制的技术进展[A];2011年全国高品质特殊钢生产技术研讨会文集[C];2011年

7 杨宇;祁昊;陈钢;;1000MW汽轮机转子热应力监控系统中温差的计算方法的研究[A];超超临界机组技术交流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左海滨;郑劲;张建良;李峰光;沈猛;铁金艳;;球墨铸铁冷却壁热态试验研究[A];2014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下)[C];2014年

9 徐芳君;唐光泽;马欣新;;电子束表面熔凝对M50钢深冷及回火处理行为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六)[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琛;光纤陀螺光路偏振特性及温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崔泽琴;AZ31B镁合金脉冲激光加工行为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刘剑英;铝合金弹性熨压加工表面组织性能及工艺可靠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宋文庆;层状金属复合板件等离子体弧柔性成形技术基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绍宏;高强韧冷作模具钢组织设计及组织控制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李东阳;冻土未冻水含量测试新方法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7 段华波;基于加热改性处理的废线路板资源化过程及作用机制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8 宋义伟;潜望式卫星光通信终端45度镜空间温变特性及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张为;高速切削钛合金薄壁件表面完整性及型面变形预测[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10 吕红庆;乘波体结构热响应及防护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媛媛;热处理零件组织性能分布的计算机预测及其结构设计[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玲玲;基于FEM的二维FGM板平面热应力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3 郑李鹏;基于APDL的联合循环汽轮机转子热应力计算及启动优化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张春林;中厚板矫直模拟及工艺优化[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5 武淑珍;水溶液在热钢材表面运动状态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陶顺兴;基于厚薄差的盘式制动器制动抖动研究和热—结构耦合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7 云永琥;电子机箱气冷冷板的传热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甘霖;基于有限单元法的汽轮机转子寿命评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高望曦;厚板焊接的表面残余应力测试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宏道;涡轮叶片三维流场仿真与强度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智超;深冷处理工艺对W18Cr4V钢机械性能的影响[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0年12期

2 李士燕,刘天佐,李钢;在深冷条件下残余奥氏体转变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3年08期

3 黄世民;冷处理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J];材料工程;1992年01期

4 高航,屈力刚,兰雄侯;断续磨削温度场的计算机模拟[J];东北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5 顾彪,丛吉远;深冷处理引起高速钢的性能改善与微结构变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6 王秋成;付军;胡晓冬;王建国;;深冷处理消除铝合金板材残余应力的建模与仿真[J];低温工程;2006年02期

7 赵祖德;王益嗣;王秋成;康凤;;深冷处理消除7A04长条构件残余应力的建模与仿真[J];低温工程;2008年03期

8 李彩云,任连治, 程本培,,李勇,陈莉;高速钢刃具低温处理改性机理的研究[J];低温工程;1995年05期

9 马光锋,李万友,李智超,赵德生;深冷处理工艺对高速钢刀具切削性能的影响[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10 仲伟深,李智超,胡庆林,肖东明,唐德再,迟长志;深冷处理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及机理探讨[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阮景奎;汽车覆盖件模具高速切削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关键工艺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P,Michaleris,张根元;减少大型焊件残余应力和变形[J];国外机车车辆工艺;2000年04期

2 陈怀宁,陈亮山,林泉洪;逆焊接加热处理引入压缩残余应力的数值分析[J];机械强度;2002年01期

3 高永毅,苏志霄,焦群英,唐果;残余应力对构件固有频率影响的讨论[J];机械强度;2002年02期

4 戴福隆,亚敏,谢惠民,吕坚;云纹干涉与钻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实验方法与系统[J];实验力学;2003年03期

5 杨建,何鹏,周宣;陶瓷金属接头残余应力分析的后处理[J];焊接技术;2003年02期

6 杨务滋,杨国庆,杨超,周立强;焊接中残余应力的大小与分布及减少措施[J];上海有色金属;2003年04期

7 赵学荣,朱援祥,孙秦明;水电站合拢焊缝残余应力的数值模拟[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3年04期

8 董浩存;一种测量金属管中残余应力的简易方法[J];物理测试;2003年03期

9 王立平,陈霁恒,孙从科;分段焊接对残余应力的影响[J];江苏冶金;2004年03期

10 罗暑生;机械阻碍应力对铸造残余应力影响的研究[J];铸造技术;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勤学;栗勇;徐春广;肖定国;杨向臣;伍懿;;超声法焊缝残余应力检测技术研究[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任小平;刘怡;;一种无损测试焊接板件残余应力的方法[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3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焊接学会成立二十五周年2005年焊接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4 郑永男;左翼;周冬梅;范平;袁大庆;朱升云;;正电子湮没方法研究材料中残余应力[A];第四届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伟;;振动时效消除焊接件残余应力效果的验证[A];'2009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常红;侯鑫茜;;光弹贴片法检测构件残余应力的实验研究[A];力学与工程应用(第十三卷)[C];2010年

7 谢大吉;赵如发;胡德贵;王增梅;顾守仁;冯升波;;磁测残余应力法在工程中应用探试[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6年

8 张亦良;徐学东;肖述红;;残余应力对储罐泄漏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0年

9 覃明;陈瑞;马素媛;贺笑春;李家宝;;残余应力静载弛豫的研究[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郑渝;李志勇;;焊接结构残余应力的超声检测[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实习记者 王恒;控制残余应力——寻找加工变形的解决之道[N];中国航空报;2014年

2 陶萍萍;中建钢构用新技术消除钢板墙残余应力[N];现代物流报;2013年

3 ;残余应力与加工变形控制技术[N];中国航空报;2013年

4 ;抗疲劳制造工艺优化方案[N];中国航空报;2013年

5 ;残余应力与变形控制整体解决方案在航空铝合金锻件中的应用[N];中国航空报;2013年

6 蔺军 谢艳花;央视新楼钢构制作特点与加工工艺[N];建筑时报;2007年

7 肖英龙;日本功能性船板开发使用现状[N];世界金属导报;2006年

8 记者 匡华安 通讯员 李荣锋 潘东晓;武钢起草的两项国标通过审定[N];中国冶金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海涛;精密薄壁回转体零件加工残余应力及变形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朱丽娜;基于纳米压痕技术的涂层残余应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陶波;热压玻璃透镜里的残余应力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4 宋以国;多焊缝管板结构焊接工艺与残余应力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5 江小辉;残余应力生成机理及复杂薄壁件加工精度控制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6 肖磊;基于深度—敏感压痕技术的疲劳裂纹尖端残余应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7 王建花;复合材料身管残余应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8 孙志国;MEMS封装中的残余应力演化及其相关可靠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2年

9 唐志涛;航空铝合金残余应力及切削加工变形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王秋成;航空铝合金残余应力消除及评估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飞;异种钢焊接的残余应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于雷;厚壁冷成型钢残余应力理论分析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3 陈永红;高速列车铝合金车体侧墙残余应力与变形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刘维;高频焊管焊接接头的断裂行为和残余应力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孙新杨;纤维与树脂固化残余应力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王彦龙;残余应力的超声波检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7 孙敏科;焊接接头残余应力释放及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娟;玻璃/铝多层阳极键合接头残余应力应变数值模拟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

9 梁剑;电沉积镍镀层中的残余应力表征[D];湘潭大学;2009年

10 王广晖;智能型机械残余应力测试仪的研究与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0507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20507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8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