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轧带钢温度场计算模型及其计算偏差分析
【图文】:
.0~20.0mm,宽度为1000~2000mm,长度大于100m,因此带钢的宽度和长度远大于其厚度.在温度场分析与计算时更关注厚度方向温度分布情况,此时带钢的传热问题可简化为一维非稳态传热问题.为了获得温度场的解析解需要对模型进行简化处理,下面是简化和假设的条件:1)带钢初始温度均匀,大小为t0;2)带钢的物性参数为常数且不随时间改变;3)介质温度为tf,且保持不变;4)带钢上下表面换热系数α相同,且不随时间变化.由于带钢上下表面换热系数相同,温度分布沿厚度中心线对称,只需取其半模型进行研究,如图1所示.图1热轧带钢温度场计算模型坐标系Fig.1Temperaturecoordinatesforhotrolledstrip根据以上假设条件得到了一维非稳态传热问题的偏微分方程,并根据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得到了带钢温度场计算模型,如式(1)所示[11].θ'=θθ0=t-tft0-tf=∑∞n=12sinμnμn+sinμncosμn×cos(μnxδ)exp(-μ2naτδ2),(1)cotμ=μBi,(2)Bi=αδλ,(3)a=λρcp.(4)式中:θ'=θθ0为无量纲过余温度;t,t0和tf分别为带钢温度、带钢初始温度和介质温度,℃;δ为带钢半厚,m;λ为导热系数,W/(m·K);ρ为密度,kg/m3;cp为比热容,J/(kg·℃);α为换热系数,W/(m2·K);x为厚度方向位置,m;τ为冷却时间,s;a为带钢热扩散率;Bi为毕渥数,表征固体内部导热热阻与其界面上换热热阻之比的无量纲数;μn为式(2)第n个解.在式(1)中,由于级数的第二项后指数项的值非常小,采用级数的第一项与完整级数所计算的心部温度偏差在1%以内[11],因此,可取级数的第一项代替所有级数的和,并将F
由式(6)和图2可知,可根据带钢温度计算冷却时间,也可以由冷却时间计算带钢温度.在带钢冷却过程中带钢温度将按照指数形式降低,在无限长时间后趋于平衡;在开始冷却阶段带钢温度下降较快,随着冷却过程的进行带钢温度变化趋于平缓,并将在无限长时间后到达稳定状态.图2不同带钢厚度无量纲过余温度曲线Fig.2Dimensionlessexcesstemperaturecurvesforvariousstripthicknesses2适用条件和计算偏差分析在工程实际应用中温度计算模型的相对偏差在5%以内是可接受的;在控制系统中,一般存在温度场计算模型自学习功能,模型计算相对偏差在10%以内时也能够通过模型自学习进行补偿,此时10%的计算误差也是可以接受的,具体的模型计算精度要求与所控制对象的控制精度高低有关,可根据控制精度需要选择计算模型.令Bi=αδ/λ,F0=aτ/δ2,Bi=μ1tanμ1,则τ=ρcpδ/α=1/(BiF0),将其代入式(5)和式(6),并将两边相除进行整理可得θ'θ″=2sinμ1μ1+sinμ1cosμ1cos(μ1xδ)exp(μ1tanμ1-μ21μ1tanμ1).(7)根据热轧带钢冷却工艺参数可知,带钢的毕渥数Bi<2.0,根据Bi=μ1tanμ1可知此时μ1<1.0,图3为厚度方向不同位置处θ'/θ″曲线.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μ1的增加相对偏差函数θ'/θ″也随之升高,即两者呈正比例关系,根据这个结论可以得到相对偏差小于5%和10%时毕渥数的取值范围.x=0对应的带钢心部位置,将其代入式(7)中可以得到相对偏差为5%和10%时的不等式,,如式(8)所示.图3厚度方向不同位置μ1-θ'/θ″曲线Fig.3μ1-θ'/θ″curvesindifferentpositionalongthethickness0.95<2sinμ1μ1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轧制技术与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F04B01)
【分类号】:TG33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振垒;李海军;王昭东;王国栋;;热轧板带钢的超快速冷却控制系统[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0期
2 ;Hot Strip Laminar Cooling Control Model[J];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2004年05期
3 LI Hai-jun;LI Zhen-lei;YUAN Guo;WANG Zhao-dong;WANG Guo-dong;;Development of New Generation Cooling Control System After Rolling in Hot Rolled Strip Based on UFC[J];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2013年07期
4 袁国;李振垒;李海军;王昭东;王国栋;;Control and application of cooling path after rolling for hot strip based on ultra fast cooling[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13年07期
5 王丙兴;谢谦;王昭东;王国栋;;Flui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 inclined circular jet impingement for ultra-fast cooling[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13年11期
6 刘恩洋;彭良贵;袁国;王昭东;张殿华;王国栋;;Advanced run-out table cooling technology based on ultra fast cooling and laminar cooling in hot strip mill[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伟嵬;李海军;王昭东;王国栋;;热轧带钢轧后冷却过程卷取温度的设定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张殿华;刘恩洋;刘卫东;刘晓峰;;热连轧层流冷却系统速度前馈补偿的优化[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李振垒;胡啸;李海军;袁国;王昭东;王国栋;;热轧带钢超快冷模型及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开发[J];钢铁;2013年02期
4 李振垒;江连运;袁国;王国栋;;热轧板带钢超快冷供水系统压力控制技术与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9期
5 李旭;彭文;丁敬国;张殿华;;热连轧数据采集的多样本处理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6 李海军;江潇;李旭东;王国栋;;热轧带钢轧后冷却控制系统优化[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7 石建辉;袁国;张勇;王国栋;;包钢CSP生产线后段超快冷系统水压控制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8 刘伟嵬;李海军;王昭东;王国栋;;Mathematical model for cooling process and its self-learning applied in hot rolling mill[J];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1年06期
9 唐洋洋;袁守谦;卫琛浩;;专用钢种超快速冷却研究和应用进展[J];特殊钢;2014年02期
10 ;Model Software Package Development for Laminar Cooling Process in Hot Mill[J];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东升;钛合金棒材连轧过程的智能优化控制方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2 李振垒;基于超快速冷却的热轧带钢轧后冷却控制系统与策略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刘恩洋;板带钢热连轧高精度轧后冷却控制的研究与应用[D];东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董志坤;加权多模型控制在中厚板层流冷却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李黎;基于CSP工艺生产热轧宽带30CrMo钢的相变机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栋;姚圣杰;;超快速冷却工艺及其工业化实践[J];鞍钢技术;2009年06期
2 周定伟,马重芳;圆形液体浸没射流冲击驻点传热的数值模拟[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王国栋;;新一代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技术与创新的热轧过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7期
4 王国栋;刘相华;孙丽钢;刘哲;刘德勤;;包钢CSP“超快冷”系统及590MPa级C-Mn低成本热轧双相钢开发[J];钢铁;2008年03期
5 蔡正,王国栋,刘相华,谷力军,解旗;层流冷却中带钢温度分布模型的开发[J];钢铁;1998年08期
6 冷浩,郭烈锦,张西民,闵红斌;圆形自由表面水射流冲击换热特性[J];化工学报;2003年11期
7 毛卫民,赵爱民,崔成林,孙峰,郑承利,钟雪友;AlSi_7Mg合金半固态连铸坯料和组织形成研究[J];金属学报;2000年05期
8 王国栋;;以超快速冷却为核心的新一代TMCP技术[J];上海金属;2008年02期
9 ;Improvement of Prediction Method for Strip Coiling Temperature[J];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2003年04期
10 ;Opti mization and Model of Laminar Cooling Control Systemfor Hot Strip Mills[J];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波;武钢第二热轧带钢厂工艺设备特点[J];轧钢;2001年05期
2 魏红;徐进;;热轧带钢引料辊区域改造[J];浙江冶金;2001年04期
3 王一平,霍松波;不锈钢热轧带钢和盘条的生产[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2003年03期
4 涂咏梅,董浩然;热轧带钢凸棱缺陷攻关[J];轧钢;2003年05期
5 李晓,张瑞中;热轧带钢纵向亮带产生原因探析[J];河北冶金;2004年03期
6 张兰;;304不锈热轧带钢表面质量工艺研究[J];山西冶金;2005年03期
7 袁国;于明;王国栋;刘相华;;热轧带钢超快速冷却过程的换热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刘瑞钧;;热轧带钢生产线的优化与实践[J];天津冶金;2008年03期
9 郭朝晖;张群亮;苏异才;夏瑛;;关于热轧带钢力学性能预报技术的思考[J];冶金自动化;2009年02期
10 苗因钰;李山;;1500热轧带钢生产线数学模型的应用及优化[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忠;许文林;刘洪明;陈小平;蒋子金;;热轧带钢生产计划优化系统[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2 李龙珍;;热轧带钢厂自动化系统的总体设计[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李晓;康沪雁;;热轧带钢纵向亮带产生原因探析[A];第二届薄钢板质量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立旗;谷永强;;热轧带钢平整中的板形控制[A];2006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阴胜军;付成安;边志刚;李立新;;热轧带钢生产中的新技术应用[A];2006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曹建利;;4.0mm×520mm热轧带钢新产品的开发[A];2006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7 侯宝辉;;浅析影响热轧带钢宽度精度的因素[A];冶金企业自动化、信息化与创新——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建网30周年论文集[C];2007年
8 程君;;设备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宣钢热轧带钢生产线上的应用[A];“豫兴热风炉杯”2011曹妃甸绿色钢铁高峰论坛暨冶金设备管理经验交流会论文集会刊[C];2011年
9 赵彦明;韦富强;;自主集成的首钢京唐30万t热轧带钢横切机组技术特点[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8分会场:钢材深加工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涛;;620mm热轧带钢轧线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安米伯恩斯港热轧带钢厂 设备可靠性项目建设与效益分析[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2 高远;高强度热轧带钢高质量高效率制造技术[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3 ;热轧带钢强冷工艺有效提高经济效益[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4 朱铮;超薄热轧带钢的生产[N];世界金属导报;2001年
5 晨;具有均匀尺寸和力学性能的薄宽热轧带钢[N];世界金属导报;2004年
6 刘杰;高强热轧带钢向更厚、更宽、更强方向发展[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7 傅一飞;智能天车系统在热轧带钢生产过程中的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8 俊晨;热轧带钢在线表面检测系统[N];世界金属导报;2004年
9 全工;神户制钢热轧带钢操作员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10 孙蓟泉 张帆;提高热轧带钢表面质量“显内功”[N];中国冶金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彭宁琦;热轧带钢组织性能预报模型开发及超快冷工艺的初步探索[D];钢铁研究总院;2012年
2 张鹏;热轧带钢中间坯及输送辊温度场模型与应用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3 陈水宣;热轧带钢温度建模和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8年
4 李海军;热轧带钢精轧过程控制系统与模型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5 吴建峰;热轧带钢调宽技术研究与优化[D];东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裴俊;卷曲机触卷自动控制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2 金丹;模拟热轧带钢三维变形的条层法及其可视化编程与仿真[D];燕山大学;2002年
3 杨双庆;热轧带钢宽度的组合智能建模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4 向阳;提高热轧带钢厚度精度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5 李振垒;热轧带钢超快速冷却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东北大学;2010年
6 许文林;面向热轧的一体化生产计划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宋健;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热轧带钢表面质量缺陷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姬亚锋;热轧带钢超快速冷却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东北大学;2010年
9 彭仲佳;热轧带钢精轧厚度设定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东北大学;2011年
10 富永亮;热轧带钢终轧温度控制模型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37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2537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