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气体渗氮工艺对NbVTi合金化灰铸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4-14 20:45
  针对发动机高速重载的发展趋势,对新型NbVTi合金化灰铸铁气缸套材料进行了不同温度的气体渗氮处理。通过光学显微镜、维氏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扫描电镜等手段,研究了NbVTi合金化灰铸铁气缸套表面的气体渗氮工艺对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渗氮温度的增加,NbVTi合金化灰铸铁气缸套的渗氮层深度都有所增加,距离表面100μm和130μm处的显微硬度先增后降。在最佳的渗氮温度570℃渗氮后,气缸套尺寸膨胀量在0.0100.055 mm标准范围内,渗氮层平均厚度约140μm,距离表面100μm扩散区平均硬度达到500 HV0.1以上,可满足高速重载气缸套的使用要求。气体渗氮后,气缸套的摩擦磨损性能得到了大幅提高,随着载荷的增大和速度的增加,磨损率随之增大,其磨损机理由磨粒磨损向粘着磨损转变。 

【文章来源】:金属热处理. 2020,45(0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气体渗氮工艺对NbVTi合金化灰铸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气体渗氮工艺曲线

渗氮,灰铸铁,合金化,气缸


分别测量3组试样距离表面130、100μm两处的显微硬度,试验数据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渗氮温度的提高,距离表面130、100μm两处的显微硬度先增后降,当渗氮温度为550℃时,渗氮层厚度较小(<100μm),距离表面130、100μm为基体组织,硬度约为280 HV0.1;随着温度升高到570℃,渗氮层厚度增加到140μm左右,距离表面130、100μm的组织已完成渗氮过程,生成了大量硬脆的弥散氮化物Fe2N、Fe4N等[19-20],使显微硬度明显提高;当温度继续上升到590℃后,表面渗氮层中的氮化物将粗化并聚集,从而使渗氮层硬度略有降低。综合考虑3种温度下气缸套尺寸变化、渗氮层厚度和渗氮层硬度,550℃渗氮时,渗氮层厚度较小,不能满足试验及使用要求,不予选择;570℃渗氮时,气缸套尺寸膨胀在工艺要求的0.010~0.055 mm之内,渗氮层平均厚度为140μm,距离表面100μm扩散区平均硬度达到500 HV0.1以上,都符合生产使用要求;590℃渗氮时,渗氮层厚度较大,但气缸套尺寸变化太大,不满足生产使用要求。综上考虑,新型NbVTi合金化灰铸铁气缸套的最佳渗氮温度为570℃。

均匀分布,渗氮,灰铸铁,石墨


图3为新型NbVTi合金化灰铸铁气缸套经570℃渗氮处理后的显微组织。从图3(a)中可以清晰的观察到表面的白亮层,由于氮化物和基体组织的耐蚀性不同,经4%的硝酸酒精溶液腐蚀后,耐蚀的氮化物层与基体组织间存在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分界线到表面的厚度即为白亮层厚度,可直接测量得出(如表2所示)。经570℃渗氮处理后的气缸套的白亮层厚度均匀,组织致密,硬度较高,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基体组织中的石墨为片状的A型石墨,在基体中均匀分布,A型片状石墨可以储存大量的润滑油,减轻气缸套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磨损[21-22]。在基体组织和白亮层之间存在一定厚度的扩散区,扩散区同时存在基体组织和弥散的白色氮化物,深度不易通过直接观察得到,一般采用维氏硬度测试的方法获得,在图3(b)中可以看到活性氮原子沿石墨扩散形成的白色氮化物。2.4 渗氮前后的耐磨性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温度对20CrMnTi钢渗氮层组织及耐磨性的影响[J]. 李坤茂,颜志斌,刘静,李振鹏,吴旋.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11)
[2]一种珠光体高强度灰铸铁气缸套材料[J]. 赵记霞,卢琼,方东淼.  内燃机与配件. 2018(21)
[3]氮化势对低碳钢气体渗氮化合物层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J]. 王津,洪悦,陈兴岩,伍翠兰.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6(08)
[4]灰铸铁厚壁气缸套石墨形成影响因素的探讨[J]. 贺鹏生,蒋宗敏,李俊.  内燃机与配件. 2015(03)
[5]热处理对NbVTi合金灰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 王娜娜,刘金祥,熊毅.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5(02)
[6]灰铸铁中石墨形态分级及其特点[J]. 子澍.  铸造设备与工艺. 2009(05)
[7]铸态贝氏体气缸套研究[J]. 毛永卫,王恩泽,张彩霞,刘津冬.  内燃机配件. 2004(02)
[8]汽车发动机缸套制造工艺研究[J]. 任树林.  新技术新工艺. 2003(02)
[9]W、Mo对贝氏体灰铸铁组织及性能的影响[J]. 贾树盛,苏玉林,周宏,孙广平.  铸造. 1998(05)
[10]铬钼镍铜对铸态贝氏体灰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 舒信福,陈政,李莉.  现代铸铁. 1995(03)

博士论文
[1]铁氮化合物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 史耀君.南京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379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31379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5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