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基于机器人的多机自动冲压生产单元仿真及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02:00

  本文关键词:基于机器人的多机自动冲压生产单元仿真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工业机器人 Matlab 模态分析 ADAMS 协同生产单元仿真


【摘要】: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是新型高端锻压装备之一,具有高智能化、高精度、高可靠性、高效率、节能、节材等优点,是锻压装备的最新发展方向。本文以当前技术含量高、技术先进的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RV-4FL-D)为核心,研究了该机器人的正解、逆解、工作空间、协同生产单元的布局。通过计算机辅助功能,在Pro/E、ADAMS、Ansys环境下完成了虚拟样机的建立,运动学仿真分析及模态仿真分析。本论文的具体完成内容如下:1.通过使用Matlab软件的工具箱Robotics-toolbox,编写出协同生产单元机器人运动学正解程序,进而验证了本文建立的RV-4FL-D工业机器人D-H表是正确的;编写协同生产单元机器人逆解程序,求解出协同生产单元机器人完成上下料轨迹时的各关节角度值,同时保存该解为.txt文档,将该文档数据传输给ADAMS。在ADAMS环境下完成协同生产单元机器人的直观运动学分析。2.通过使用Matlab软件的工具箱Robotics-toolbox,编写出协同生产单元机器人的工作空间求解程序,得出工业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图表。将该图表与Delmia环境下求解的三维工作空间进行对比,得出Matlab编程得到的空间可靠准确,且比Delmia环境下的空间精确易测量;通过在Matlab环境下编写出切片程序,求解出工业机器人末端端拾器在冲压工件运动平面运动时是否存在空洞,验证协同生产单元布局的合理性。3.通过使用Ansys软件的modal模块。对协同生产单元机器人装配体下的自由振动模型进行求解,求解出协同生产单元机器人的前六阶模态。对前六阶模态分析得出:低阶模态下工业机器人的前臂抖动厉害;在高阶模态下上臂抖动厉害。故在协同运动时要尽量避免该机器人的长期低速运动;可适当提高前臂、上臂刚度达到结构改进。4.通过虚拟样机技术,对协同生产单元的设备进行了建模。完成几何建模后,在ADAMS环境下给几何模型添加质量、密度、约束、驱动;制定协同生产单元工艺方案进行仿真分析;最后通过后处理模块输出所需要的速度、角速度曲线。通过直观的观察协同生产单元的运动情况,检查干涉碰撞,为实际生产单元提供参考及数据。提取仿真数据并在实验室建好的现实生产单元进行试验,发现满足预设的要求;并且避免了现场对机器人轨迹点的捕捉及调试。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 Matlab 模态分析 ADAMS 协同生产单元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385.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Contens10-13
  • 第一章 绪论13-19
  • 1.1 引言13
  •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3-14
  • 1.3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4-17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5-17
  •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17-18
  • 1.4.1 课题来源17
  • 1.4.2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17-18
  • 1.5 本章小结18-19
  • 第二章 机器人与多台冲床协同生产单元仿真路径实现19-29
  • 2.1 引言19
  • 2.2 协同生产单元设备信息及布局19-24
  • 2.2.1 协同生产单元工件参考数据19-20
  • 2.2.2 协同生产单元冲床参数20-21
  • 2.2.3 协同生产单元输送设备特点21-22
  • 2.2.4 一台机器人与三台冲床协同生产单元布局方案和特点22-24
  • 2.3 协同生产单元仿真路径实现24-28
  • 2.3.1 仿真平台的选择24-26
  • 2.3.2 协同生产单元仿真路径26-28
  • 2.4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协同生产单元机器人运动学分析及模态分析29-53
  • 3.1 引言29
  • 3.2 机器人上下料单元组成及功能29-30
  • 3.3 协同生产单元机器人运动学分析30-42
  • 3.3.1 工业机器人的数学描述30-33
  • 3.3.2 工业机器人D-H表的建立33-35
  • 3.3.3 工业机器人运动学正解35-37
  • 3.3.4 工业机器人运动学逆解37-39
  • 3.3.5 协同生产单元机器人(RV-4FL-D)运动学仿真实验39-42
  • 3.4 协同生产单元机器人(RV-4FL-D)工作空间求解42-48
  • 3.4.1 工作空间研究的理论知识42-43
  • 3.4.2 协同生产单元机器人(RV-4FL-D)的工作空间43-48
  • 3.5 协同生产单元机器人(RV-4FL-D)模态分析48-52
  • 3.5.1 模态理论知识48-49
  • 3.5.2 协同生产单元机器人(RV-4FL-D)有限元模型的建立49-50
  • 3.5.3 协同生产单元机器人(RV-4FL-D)模态分析结果50-52
  • 3.6 本章小结52-53
  • 第四章 协同生产单元设备模型建立53-65
  • 4.1 引言53
  • 4.2 协同生产单元冲床的几何建模53-56
  • 4.2.1 模型建立方法53-54
  • 4.2.2 冲床三维模型建立54-56
  • 4.2.3 虚拟样机平台间的数据转换56
  • 4.3 协同生产单元物理模型的建立及仿真56-63
  • 4.3.1 物理模型的约束副和驱动函数定义56-59
  • 4.3.2 机器人物理模型在ADAMS平台的轨迹实现59-63
  • 4.4 一台机器人与三台压力机协同生产单元装配设计63-64
  • 4.5 本章小结64-65
  • 第五章 运动仿真及结果分析65-77
  • 5.1 引言65
  • 5.2 一台机器人与三台冲床协同生产情况分析65-68
  • 5.2.1 协同生产单元生产节拍分析65-66
  • 5.2.2 协同生产单元运动参数分析66-67
  • 5.2.3 协同生产单元机器人的轨迹规划67-68
  • 5.3 协同生产单元仿真方案分析68-71
  • 5.4 协同生产单元生产仿真及结果分析71-75
  • 5.5 协同生产单元碰撞检测75-76
  • 5.6 本章小结76-77
  • 结论与展望77-79
  • 参考文献79-8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4-86
  • 致谢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炳辉;曾庆良;;喷射混凝土机器人工作性能仿真[J];金属矿山;2007年02期

2 嵇鹏程;沈惠平;;服务机器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3 胡准庆,房海蓉,方跃法;机器人精确轨迹控制方法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4 罗建国;何茂艳;;基于控制理论和电子技术的机器人工作空间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殷子强;张广军;赵慧慧;袁新;吴林;;人机交互式机器人弧焊再制造系统设计[J];焊接学报;2013年01期

6 刘毅;;冲压自动化机器人选型[J];一重技术;2013年01期

7 罗翔,倪受东;机器人捕捉运动目标技术的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8 彭灿灿;李钰桢;岳海瑞;杨锦辉;朱晓军;薛家祥;;机器人焊接复杂焊缝的仿真[J];电焊机;2014年04期

9 周友行;;多关节凿岩机器人工作空间的数值解法[J];凿岩机械气动工具;2006年03期

10 谢烽;陈鹿民;张存鹰;;空间六自由度多关节机器人工作空间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范守文;徐礼钜;;机器人工作空间分析的解析法[A];第十四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机构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殷子强;张广军;袁新;赵慧慧;吴林;;人机交互式机器人弧焊再制造系统设计[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范波涛;闫成新;;喷浆机器人灵巧度分析[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4 海丹;刘玉鹏;郑志强;;四轮全向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方法[A];2005中国机器人大赛论文集[C];2005年

5 高理富;宋宁;;Puma控制器改造中的控制算法探究[A];200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6 徐晓;翟敬梅;谢存禧;;机器人柔性装配单元的设计[A];第十届粤港机电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暨梁天培教授纪念会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金华;护士助手机器人总体方案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赵扬;机器人磨削叶片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李正义;机器人与环境间力/位置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杨东勇;多机器人协作的学习与进化方法[D];浙江大学;2005年

5 刘淑华;复杂动态环境下多机器人的运动协调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郝宗波;家庭移动服务机器人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李相鹏;连通性约束的多机器人集合及导航[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李彦涛;助餐机器人样机研制及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9 宋勇;机器人群体行为数学建模与定量分析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李华师;四足机器人仿生运动控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正泓;类人机器人的仿真技术研究及其在比赛动作设计中的应用[D];武汉工程大学;2008年

2 郭安庆;基于机器人的柴油机气缸盖堆焊技术开发[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婧慧;机器人滚边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刘尔静;辅助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建模与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徐亮;室内清扫机器人的路径规划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6 刘廷顺;相贯线全位置焊接机器人构型及结构的最优化[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7 何武;室内服务机器人的导航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张成军;可重构机器人的设计及基础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9 李文广;双机器人标定方法研究及协调仿真[D];沈阳理工大学;2011年

10 胡永凉;面向熔射制模的机器人研磨系统及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679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9679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e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