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包埋纳米粒子薄膜阻变特性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阻变存储 切入点:有机薄膜 出处:《物理学报》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有机分子包埋纳米粒子阻变薄膜是信息存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器件电极、介质层结构、纳米粒子种类、阻变机理和柔性弯折等方面,综述了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电极/分子及分子/纳米粒子界面性质对器件阻变特性影响较大,但影响规律及界面调控机理仍待探究;分子结构与纳米粒子的种类、尺度及分布可改变膜内界面性质进而影响阻变特性;器件阻变机理主要包括导电细丝、电荷俘获与释放和电荷转移三种,其中导电细丝又分金属、氧空位和碳细丝.分子包埋纳米粒子薄膜阻变研究现多停留在小规模和静态器件方面,下一步应从连续卷绕制备、纳米粒子分布精确控制和耐弯扭特性等方面深入研究,为实现大面积、低成本、高柔性阻变存储器奠定基础.
[Abstract]:Organic molecular encapsulated nanocrystalline resistive film is one of the research focuses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torage. In this paper, the device electrode, dielectric layer structure, type of nanoparticles, resistance mechanism and flexible bending, etc.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is reviewed. The interfacial properties of electrode / molecule and molecular / nanoparticle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ice resistance, but the influence law and interface regulation mechanism are still to be explored,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the kinds of nanoparticles are also discussed. Scale and distribution can change the interfacial properties of the film and then affect the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the device mainly includes three kinds of conductive filament, charge capture and release, and charge transfer, in which the conductive filament is also divided into metals. Oxygen vacancies and carbon filaments. Molecular encapsulated nanocrystalline films are mostly focused on small scale and static devices. The next step should be the continuous winding preparation, the accurate control of the distribution of nanoparticles and the bending and torsion resistance. It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realizing large area, low cost and high flexible resistive memory.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真空与流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分类号】:TP333;O48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国;翁兆恒;冯家璋;;有机薄膜近共振饱和吸收非线性及其相位共轭研究[J];光学机械;1991年06期
2 陈启婴,顾冬红,干福熹;有机薄膜光盘的微区结构[J];光学学报;1996年04期
3 友清;用串级能量转移进行有机薄膜的光放大[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8年08期
4 张步新,朱文清,赵伟明,蒋雪茵,张志林,许少鸿;白色有机薄膜电致发光[J];发光学报;2000年01期
5 王炳奎,施金明,李国梅,沈永嘉;用光学方法研究金属表面的有机膜[J];激光杂志;1993年02期
6 崔万俊;新型电子材料[J];科技信息;1996年04期
7 顾冬红,陈启婴,唐晓东,干福熹,沈淑引,,刘恺,许慧君,涂磊,李民乾;光记录有机薄膜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J];中国激光;1995年07期
8 张新稳;吴朝新;任兆玉;侯洵;;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有机薄膜的制备方法[J];现代显示;2007年04期
9 周美娟,何钧,廖良生,侯晓远;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工艺检测的一种简便方法——覆膜加热观测法[J];发光学报;2001年02期
10 邱勇,胡远川,董桂芳,王立铎,高裕弟;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的研制[J];科学通报;200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步新;张宝文;蒋雪茵;张志林;许少鸿;;基于新型红色材料的有机薄膜电致发光[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2 侯延冰;樊中朝;苏艳梅;徐叙tb;M.P.dos Santos;Lijian Meng;;有机薄膜之间的能量传递[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3 叶莉华;陈月菊;朱菁;崔一平;;一种染料掺杂有机薄膜的制备及其光致发光特性[A];江苏、山东、河南、江西、黑龙江五省光学(激光)联合学术'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秦占波;温永强;胡俊平;宋延林;朱道本;;高密度多重信息存储有机薄膜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5 温永强;马颖;杜世萱;杨联明;高鸿钧;宋延林;;基于有机薄膜的光电协同的高密度信息存储[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6 江建平;;先进铜保护技术[A];2012年上海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报告文集[C];2012年
7 时东霞;宋延林;高鸿钧;张昊旭;解思深;庞世瑾;;单体有机薄膜的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蔡永挚;郭鹏;刘春明;吕银祥;徐伟;潘星龙;华中一;;有机薄膜的场效应非线性电阻特性[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有机薄膜电容器市场需求高速增长[N];中国电子报;2002年
2 邱晓光;用创造去超越视野[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臧月;高性能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与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张素梅;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和高功率远结激光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李宏建;有机薄膜发光的研究及多孔硅发光的初步探讨[D];湖南大学;2002年
4 胡远川;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及其载流子传输特性[D];清华大学;2004年
5 张雷;适用于薄膜检测的显微差分反射光谱理论与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衷存鹏;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有机薄膜的LB法制备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徐臻圆;有机薄膜制备工艺的光电测试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3 胡加兴;有机薄膜场效应管材料及器件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师丽华;有机膜表面的纳米加工及其抑菌性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胡琛;有机薄膜生长与OLED系统蒸发源结构的初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荣华;双端有机薄膜器件的磁致电阻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郭松野;有机薄膜三极管感光阵列及其小信号测试[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应辉;镁合金和单晶硅表面纳米有机薄膜的制备及功能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41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1641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