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基于竞技对抗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9-10-16 13:39
【摘要】:针对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的问题,分析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方法和团队合作的方式,提出了将竞技对抗模式引入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方法。基于竞技对抗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提高团队在竞赛中的凝聚力。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图文】:

线路图,线路图


图1RoboCup项目开展线路图虑拉出去,参加省内、国内和国际比赛。(1)从大一开始,首先接触类似于METAL-FIGHTER金刚战士这类机器人,了解机器人的每个关节和各类传感器,学习和掌握机器人的运动特点和平衡控制,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指令控制机器人的行为。在充分熟悉机器人后,开展一些基于速度、平衡、对抗之类的竞技项目,如快速竞步、爬楼梯、搏击等。与此同时,机器人、电子、自动化、机械学、运动学等的相关理论也被引入,并成了学习内容。(2)了解和掌握硬件知识后,软件能力的培养凸显其重要性。进入大二,加强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化的软件开发过程成了当务之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是人机交互的工具,,结构化和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实现成了技能,更加高效的算法设计是创新的核心,软件工程的开发过程是项目得以持续的基础,高级软件测试技术是项目高质量的保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自身知识的不足,学习的动力就从外部压力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自己的要求了[11]。水中机器人项目[12]的开展可以检验学生知识技能的状态变化。开源的竞技平台、灵活的调试手段和熟悉的操作系统可以帮助学生渐入创新的佳境。(3)软件能力的提升,大三是一个创新时期。有了基本的知识技能,软件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任务当属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项目。从仿真2D的策略、到仿真3D的运动,从机器人家庭服务的意识,到家庭服务的实现,世界杯的舞台是精彩的。全世界的计算机精英的思想在这里交互。这也是一个可以充分张扬个性、展示魅力、提高声誉的场所。所有的一切尽在战队的表现中,胜不骄,败不馁。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教育部2009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高函〔2009〕27号)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信息安全新专业建设”(2013zytz008) 安徽大学2014年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xjjyxm14041)
【分类号】:G642;TP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谭冠中;;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高教论坛;2010年01期

2 李雪梅;李金成;;加强实验室开放 培养创新型人才[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年02期

3 李金昌;林家莲;;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年11期

4 杨宁;李平;冯兆坤;;通过综合性学科竞赛平台 加强优秀大学生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年08期

5 王淑静;郝建民;柳洪洁;;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J];实验室科学;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臧春雨;贾志旭;刘振华;田明;苏晶;唐秀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需要开放的实验平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31期

2 毛沛;;构建实验中心模式 营造有利创新的平台[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年02期

3 黄崇林;蔡业彬;;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研究[J];大众科技;2012年11期

4 丁志刚;;以培养“双创型”人才为导向构建学科竞赛管理体系——以绍兴文理学院电子商务竞赛基地为例[J];电子商务;2013年08期

5 黄敏;王健;何红霞;;学科竞赛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2013年30期

6 杨玉荣;李倩茹;刘艳萌;;植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特色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8期

7 李良;;高校科研型实验技术人员培养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5年03期

8 薛焕堂;杜远坤;黄海燕;;基于学科竞赛的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年08期

9 曲大鹏;宋宝燕;吴亚坤;;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有感[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年05期

10 王淑静;郝建民;毕建杰;常仲乐;崔言顺;;流式细胞仪的使用与维护[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Cao Pan;Hui Ding;Hongfei Liu;;Training Students'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by Building a Four Level Discipline Competition Platform[A];2013教育技术与信息系统国际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洋;补丁粒子在稀溶液中多级自组装行为的布朗动力学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英琳;高中化学反应虚拟仿真引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2 王琦;研究性教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学科竞赛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贵波;黄丹莹;郑燕丹;郑锐东;;高校实验队伍的现状与管理措施[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2期

2 瞿绍军;;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以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15期

3 林木辉;张杰;包正委;;开展学科竞赛改进教与学方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韦健涛;;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06期

5 钟秀容;提高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业务素质的思路[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孙英;蒋耀庭;;开展“课题式研究”,培养低年级本科生创新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7 姜芳;刘铁锋;;主动实践,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8 王昭荣,周钗美,鲁兴萌;构建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年04期

9 刘力红;张东速;;以设计竞赛为载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李苏北;;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教学体系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S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惠敏,李清泉;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2 马殿平,施宙,郭如书;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7期

3 周营军;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马万民;对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5 肖继新,李茹,吴柏玲;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J];经济论坛;2003年19期

6 李湘健,徐少亚,顾德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7 郭萍,茅志强;全面加强教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竞争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8 张卫东;用科学发展观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审视和思考[J];石油教育;2004年05期

9 谢海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必然诉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10期

10 周文富;课外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J];大学化学;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4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6 ;抓好人才培养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7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8 张建国;姜新;宋巧红;;关于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9 ;第二章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C];2008年

10 刘双丽;顾国锋;;高校科协服务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新思路与途径[A];全国高校科协发展论坛(2013年)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闽江学院院长 杨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N];福建日报;2008年

2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自觉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沈朝晖;“百校千企”签订31项人才培养协议[N];宁波日报;2011年

4 通讯员 洪玉管;人才培养也有质量认证[N];中国教育报;2012年

5 通化师范学院副院长 教授 刘惠洲;三个确立三个发挥 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2年

6 西南科技大学 董发勤;跨文化联合校园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崔楠;西北地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8 袁其朋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工程人才培养需校企政合力[N];中国化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唐景莉 万玉凤;高校人才培养呈现三大亮点[N];中国教育报;2014年

10 袁志华;商学院不能重科研轻人才培养[N];人民政协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7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8 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9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俊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韩文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4 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李婧;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6 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庞颖;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江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9 张s

本文编号:2550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2550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1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