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DA的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图文】:
始,逐层向上,最终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5]。根据此方法,将实验的最终目标定位为设计一个8位字长的模型计算机,该模型机最少可以分为八个模块[1]:(1)时序发生器;(2)算术运算逻辑单元(ALU);(3)寄存器组R0-R4;(4)指令寄存器(IR);(5)程序计数器(PC);(6)微程序控制器;(7)地址寄存器(AR);(8)标志寄存器(PSW)。模块结构图如图1所示。图1八位模型机CPU模块结构图图1中每一个模块都对应于微机中的一个功能组件,皆可以当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实验单元来作为课程实验的主要内容。在课程实验阶段,主要是根据计算机的各个模块的功能来对其进行重新设计。此阶段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前,必须充分理解和掌握组件的功能,根据功能细划整个组件的功能模块结构图,即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进行组件的顶层设计,再根据顶层设计模块图,采用自底向上实现的方法,让学生尝试从最底层开始设计各个功能模块,最后将各模块组合在一起,即成为一个完整的组件。采用此设计方法,其设计的结果与学生个人的水平息息相关,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整体提出基本的要求,学生在完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理解,逐步完善其功能。目前,大部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对于模型机的理论教学安排,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运算器,包括算术运算逻辑单元(ALU),工作寄存器组(R)和标志寄存器(PSW)等相关组件;第二部分介绍存储器的存储原理和使用方法,包括与其相关的地址寄存器(AR)和程序计数器(PC);第三部分介绍控制器,包括指
始,逐层向上,最终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5]。根据此方法,将实验的最终目标定位为设计一个8位字长的模型计算机,该模型机最少可以分为八个模块[1]:(1)时序发生器;(2)算术运算逻辑单元(ALU);(3)寄存器组R0-R4;(4)指令寄存器(IR);(5)程序计数器(PC);(6)微程序控制器;(7)地址寄存器(AR);(8)标志寄存器(PSW)。模块结构图如图1所示。图1八位模型机CPU模块结构图图1中每一个模块都对应于微机中的一个功能组件,皆可以当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实验单元来作为课程实验的主要内容。在课程实验阶段,主要是根据计算机的各个模块的功能来对其进行重新设计。此阶段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前,必须充分理解和掌握组件的功能,根据功能细划整个组件的功能模块结构图,即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进行组件的顶层设计,再根据顶层设计模块图,采用自底向上实现的方法,让学生尝试从最底层开始设计各个功能模块,最后将各模块组合在一起,即成为一个完整的组件。采用此设计方法,其设计的结果与学生个人的水平息息相关,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整体提出基本的要求,,学生在完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理解,逐步完善其功能。目前,大部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对于模型机的理论教学安排,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运算器,包括算术运算逻辑单元(ALU),工作寄存器组(R)和标志寄存器(PSW)等相关组件;第二部分介绍存储器的存储原理和使用方法,包括与其相关的地址寄存器(AR)和程序计数器(PC);第三部分介绍控制器,包括指
【作者单位】: 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
【基金】:广东省教育创新强校工程(2014KTSCX072) 广东海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XJG201349)
【分类号】:TP3-4;G6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文真;;如何讲授计算机组成的概念[J];教材通讯;1992年02期
2 柴志雷;;《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实践环节教学探索[J];考试周刊;2012年33期
3 侯忠响;;决胜对口高考——浅谈《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教学[J];时代教育;2013年16期
4 何会民;潘雪增;;“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7年04期
5 何秉姣;李瑜;;“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6 姚玉霞;赵建华;刘晓彦;张芸;;独立学院《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22期
7 石争浩;赵明华;李鹏;王映辉;;计算机组成和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3年02期
8 陈亮;李杏梅;;《计算机组成与设计》双语教学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32期
9 杨忠晔;;《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教学及实验改革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年07期
10 王艳萍;《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的教学新尝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东;季振洲;史先俊;刘松波;;“少而精”的教学原则及其在“计算机组成技术”课中的应用[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2 张英涛;徐冰;陈惠鹏;;计算机组成技术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思考[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3 李东;季振洲;史先俊;方连众;;“计算机组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研究[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邵天增;基于FPGA的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50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2550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