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器中分析模型驱动的高效软错误量化方法研究
【学位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TP33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与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软错误
1.1.2 处理器
1.1.3 面向处理器的软错误量化问题
1.2 研究动机
1.2.1 相关工作
1.2.2 关键挑战
1.3 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软错误量化的背景知识和验证平台
2.1 基本概念和方法
2.1.1 软错误量化指标AVF
2.1.2 典型AVF评估方法FI和ACE
2.1.3 概率图模型(PGM)
2.2 多位翻转(MCU)的错误模型
2.3 软错误量化的验证平台
2.3.1 单核
2.3.2 众核NoC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单核SBU的概率图模型驱动的量化方法研究
3.1 面向单核SBU的软错误量化问题描述和定义
3.1.1 目标对象
3.1.2 形式化的问题描述
3.2 观察和分析:错误屏蔽和错误蔓延
3.2.1 错误屏蔽
3.2.2 错误蔓延
3.2.3 错误屏蔽和错误蔓延的联合效应
3.3 错误屏蔽感知的PGM优化方法
3.3.1 贝叶斯网络映射与表达
3.3.2 结构(依赖子图)学习
3.3.3 节点参数学习
3.3.4 VE推断算法
3.4 PGM优化方法的三种不同实现方案
3.4.1 基于一阶屏蔽效应的快速分析方法(MEA-PGM-FO)
3.4.2 启发式快速近似量化模型(MEA-PGM-HMM)
3.4.3 基于多阶屏蔽的截断式推断量化方法(MEA-PGM-HO)
3.5 基于仿真的PGM优化方案验证
3.5.1 评估精度对比
3.5.2 评估速度对比
3.5.3 截断式推断的参数效应
3.5.4 三种实现方案综合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单核MCU的边界分析模型驱动的量化方法研究
4.1 面向单核MCU软错误量化问题描述和定义
4.1.1 目标对象
4.1.2 形式化的问题描述
4.2 基于直方图的边界模型优化方案Hi Bo M方法
4.2.1 边界模型
4.2.2 基于直方图的间隔分析
4.2.3 Hi Bo M完整算法
4.3 基于仿真的Hi Bo M验证
4.3.1 SBU评估方法对Hi Bo M量化结果的影响
4.3.2 基于直方图的间隔数对Hi Bo M量化结果的影响
4.3.3 HiBoM的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众核No C的预分析模型驱动的软错误量化方法研究
5.1 面向众核No C的软错误量化方法的问题描述和定义
5.1.1 目标对象
5.1.2 形式化的问题描述
5.2 基于PRP量化体系的并发注入统计方法
5.2.1 方法描述
5.2.2 仿真验证
5.3 面向MCU的预分析加速统计方法
5.3.1 方法描述
5.3.2 仿真验证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小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6.3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附录 1:alpha-21264基于操作码的指令级错误屏蔽因子计算表
附录 2:alpha-21264基于位扩展的指令级错误屏蔽因子计算表
附录 3:alpha-21264基于消毒指令的指令级错误屏蔽因子计算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丹;李暾;李思昆;;形式化等价性检查指导的软错误敏感点筛选[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1年03期
2 徐建军;谭庆平;熊磊;叶俊;;一种针对软错误的程序可靠性定量分析方法[J];电子学报;2011年03期
3 熊磊;谭庆平;;基于软错误的动态程序可靠性分析和评估[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1年11期
4 梁华国;黄正峰;王伟;詹文法;;一种双模互锁的容软错误静态锁存器[J];宇航学报;2009年05期
5 龚锐;戴葵;王志英;;片上多核处理器容软错误执行模型[J];计算机学报;2008年11期
6 孙岩;王永文;张民选;;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级软错误易感性评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0年11期
7 成玉;马安国;张承义;张民选;;微体系结构软错误易感性阶段特性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8 张民选;孙岩;宋超;;纳米级集成电路的软错误问题及其对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9 龚锐;戴葵;王志英;;基于现场保存与恢复的双核冗余执行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年08期
10 梁华国;陈凡;黄正峰;;时序敏感的容软错误电路选择性加固方案[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焦佳佳;处理器中分析模型驱动的高效软错误量化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成玉;高性能微处理器动态容软错误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丁潜;集成电路软错误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4 绳伟光;数字集成电路软错误敏感性分析与可靠性优化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黄正峰;数字电路软错误防护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6 孙岩;纳米集成电路软错误分析与缓解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朱丹;基于时序等价性检查的电路软错误系统级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龚锐;多核微处理器容软错误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景乃锋;面向SRAM型FPGA软错误的可靠性评估与容错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东超;面向SystemC的软错误敏感度分析方法[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靳丽娜;基于SET传播特性的软错误率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思廷;考虑偏差因素的集成电路软错误分析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4 杨晓;基于合成的多核CPU软错误测试加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汪静;数字集成电路老化故障和软错误的在线检测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6 黄鋆;组合电路软错误敏感性分析与加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金作霖;栅氧退化效应下SRAM软错误分析与加固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曹源;有限状态机的容软错误及低功耗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吕文欢;高速CAM抗软错误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10 宋超;逻辑电路软错误率评估模型设计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76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2876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