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自适应控制器及其在阀控非对称缸力系统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6-10 03:41
【摘要】: 本课题研究的液压伺服系统,是以阀控非对称液压缸输出力作为被控对象。由于被控对象本身具有动态性能不对称,系统精度低,稳定性差等缺点,而自适应控制具有消除模型化误差,抑制外界干扰及本身参数变化等优点。因此将基于平衡点稳定定理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理论应用于阀控非对称缸力系统中,其基本原理是使自适应控制误差随时间的推移而趋向于零,自适应控制器设计的目的是寻找使被控系统的输出渐近一致的跟随参考模型的输出的控制输入,以此来改善被控系统的性能。用软件控制的方法使阀控非对称缸力系统具有理想的输出,从而改善了对称滑阀控制非对称液压缸力系统存在的动态性能不对称,系统精度低,稳定性差,响应速度慢等缺点。 本文首先建立了基于Simulink的阀控非对称缸力系统较精确的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其系统性能,得出控制目标。然后选取满足要求的参考模型,根据基于平衡点稳定定理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原理设计自适应控制器。最后,将所设计的自适应控制器应用于阀控非对称缸力系统中进行仿真研究,通过仿真确定控制器的最佳控制参数。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在系统中应用自适应控制器后,消除了系统输出力正反向的动态不对称;大大减小了模型化误差的影响,有效的抑制了系统换向时产生的较大压力突变和系统振动,提高了系统的跟踪精度,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使系统具有良好的跟踪能力和复现能力。在考虑伺服阀的动态特性时,为保证系统性能,在仿真系统反馈输入端加入饱和非线性环节来控制自适应误差,使其输出精度更高。自适应控制方法在参数变化及存在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比传统控制方法具有更高的跟随性和控制精度。 通过大量仿真试验,证明了自适应控制能够有效地改善对称阀控制非对称缸力系统的动态性能,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和较高的控制精度,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理论应用于液压系统中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控制方法。
【图文】:

方块图,参考模型自适应控制,方块图


图 2-1 参考模型自适应控制器方块图Fig.2-1 Block diagram of reference model adaptive controller2.4 本章小结本章首先介绍了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分类、自适应控制方式和设计方法,然后介绍了自适应控制理论基础,最后在上述理论基础指导下用基于平衡点稳定定理的方法设计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此方法适用于被控对象形式已知但参数变化的系统。对于本课题的控制对象—阀控非对称缸力系统,只知道被控对象的阶数,但是活塞正反两个运动方向上的参数并不确定而且具有时变性,这样在处理时可把它当作已知形式但参数未知的系统,从而可以应用基于平衡点稳定定理的自适应控制理论进行控制。为设计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器做好了准备。

阀控非对称缸,动力机构,力系统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 液压力系统的建模与分析研究电液力控制系统是电液伺服系统的一种,在工程上亦有应用,如疲劳试验加载系统、飞机防滑刹车系统、张力控制系统及负载模拟装置等。它可分为两种类型:若力指令信号为负载运动量函数时,称为被动式力控制系统,简称加载系统;若力指令信号与负载运动量无关时,称为主动式力控制系统。主动力控制系统又分为两种:如果力的检测量中不包括负载质量时,,称为主动式检测负载力的力控制系统,简称负载力控制系统;如果力的检测量中包括负载质量力时,简称驱动力控制系统[13]。3.1 电液力伺服系统组成图 3-1 为阀控非对称缸的动力机构原理图,主要由电液伺服阀、液压缸或液压马达、负载质量、负载弹簧以及负载阻尼等部件组成。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H1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宇辉;李剑林;王孝洪;田联房;;PWM整流器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1年07期

2 董胜先;马求山;;动静压轴承支撑高速主轴系统基本性能分析[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1年09期

3 赵新泽;彭巍;杨明松;;基于Simulink的镗床液压进给系统建模与仿真[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李卫国;郭宪民;孙涛;;使用电子膨胀阀的热泵热水器动态性能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J];制冷学报;2011年04期

5 刘卓鸿;;基于变频器PID控制下负载量对动态性能的影响分析[J];科技传播;2011年17期

6 孙卫娜;;遗传神经网络PID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吕辉;余永林;黄德修;舒坦;;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的动态波长切换控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8 高源;李健;刘峰;;基于四路信号处理的载波锁相环[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11年04期

9 马登成;杨士敏;胡永彪;马登慧;;试验台转速控制系统动态性能仿真[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杨双龙;周全;徐科军;;杆式风洞应变天平动态解耦-补偿[J];仪器仪表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姣;钱晓龙;王策;汪晋宽;;基于运动控制器的飞剪定长切割系统的实现[A];第七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董洪强;袁杰红;;小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动态推力测试台架设计研究[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刘炼;胡百九;王沛;魏志勇;马驰;王雪;李伟;;n-BuLi/EOEM引发的溶液丁苯共聚合[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4 高晓佳;孙红;吴玉厚;张珂;;PEM燃料电池操作参数优化实验[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5 权维利;姚晓先;林凡;;冲压式气动系统动态特性研究[A];2008’“先进集成技术”院士论坛暨第二届仪表、自动化与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元霞;吴友平;;白炭黑补强SSBR和ESBR界面结合及其在胎面胶中的应用[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7 黄家蓉;王幸;;动态压阻传感器的设计与应用[A];第三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高晓佳;孙红;吴玉厚;张珂;;PEM燃料电池操作参数优化实验[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马红磊;刘炳坤;姜世忠;李建军;;着陆冲击头部束缚状态与动态响应关系试验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全国第十届安全救生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6年

10 刘亮;翟宇毅;廉珂;;末级齿轮自调位系统的动力学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9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数据库的动态性能调优[N];计算机世界;2002年

2 通讯员 胡荣山;上海海大4项目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N];中国水运报;2005年

3 信立;正隆RFID智慧型包装支援uID技术获45国家认证承认[N];中国包装报;2008年

4 管学军;宝马3增幅逾四成[N];中国工业报;2007年

5 ;LG L1730S性能出众[N];电脑商报;2004年

6 廖自力;全电化:推进我军战车新发展[N];科技日报;2007年

7 记者 马霞;世界首款氢动力豪华轿车面市[N];科技日报;2007年

8 张海萍;机床业市场的晴雨表[N];市场报;2007年

9 方纪村;七一六所三项成果通过鉴定[N];中国船舶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由庆祝;哈量研制出国际顶级LINKS-EXE700并联机床[N];中国工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权凌霄;参数可变液压蓄能器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2 杨帅;机械产品动态性能建模、分析、优化及工程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程汉湘;配电系统StatCom的动态性能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韩晓泉;模糊控制在光电跟踪伺服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5 胡兆庆;基于VSC的HVDC控制及其动态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欧谨;粘滞阻尼墙结构的减振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7 李庆兴;异型轧辊数控车床切削进给系统的设计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8 郑晓燕;锈蚀钢筋与混凝土动态粘结性能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9 吕丽;玻璃纤维芯铅网(丝)增强橡胶阻尼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崔国华;盾构管片拼装机的设计及动态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爽;薄壁长筒零件专用数控机床研制及机床部件动态性能分析[D];天津大学;2004年

2 张立春;自适应控制器及其在阀控非对称缸力系统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王志军;整体预紧并联结构六维力传感器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D];燕山大学;2009年

4 李同勇;典型圆柱筒结构的瞬态应力波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5 吕鑫;低滚动阻力轮胎胶料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5年

6 林智荣;纤维混凝土中纤维结构的耗能原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7年

7 王一鸣;光盘驱动器隔振系统模态分析及动态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吴兵;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动态性能试验平台开发与设计[D];集美大学;2012年

9 张大为;同步带传动静态性能与动态性能分析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10 晋萍;飞机起落架动态性能仿真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05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705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2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