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休克蛋白70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热休克蛋白70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正原核和真核生物在受到理化因素如缺氧缺血、高温、毒物、及某些重金属刺激后,产生热应激蛋白基因的启动,诱导合成一组有保护作用的蛋白质,能使细胞或生物从各种应激中恢复以及保护它们免遭应激因素损害,称此类蛋白为热休克蛋白
【作者单位】: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老年病科;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 基因多态性 易感性 综述
【分类号】:R363
【正文快照】: 原核和真核生物在受到理化因素如缺氧缺血、高温、毒物、及某些重金属刺激后,产生热应激蛋白基因的启动,诱导合成一组有保护作用的蛋白质,能使细胞或生物从各种应激中恢复以及保护它们免遭应激因素损害,称此类蛋白为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HSPs在机体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尚霞;杨淋清;;谷胱甘肽硫转移酶人群基因多态性及相关疾病[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2 黎磊石;基因多态性研究的临床应用及存在的问题[J];中华医学杂志;2000年09期
3 王亚萍;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方法及其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2003年09期
4 黄惠彬;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临床疾病[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2年03期
5 张桂荣,王欣,姚平,吴山力;基因多态性与临床[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2年04期
6 徐卫峰;廉姜芳;周建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及临床意义[J];医学综述;2008年12期
7 裴娟慧;韩丽莎;秦文斌;;ACE基因多态性与疾病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李艾帆;许予明;郑红;张世峰;宋波;贺颖;;河南汉族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年10期
9 张文富;凌江红;王爱坚;黄李平;杨靖;李山青;;ACE基因多态性与巴马壮族人长寿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09年12期
10 王福生,刘德培;人类基因组中与HIV-1感染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及其意义[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尚霞;杨杏芬;林忠宁;魏青;杨颖;黄俊明;凌文华;;广东省客家人群hGSTs基因多态性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宋永红;朱传福;聂向民;王玫;刘艳;张萍;张世训;;山东省汉族人群HLA-A、B、DRB1位点基因多态性研究[A];中国输血协会第四届输血大会论文集[C];2006年
3 潘尚霞;杨杏芬;林忠宁;魏青;;广东省客家人群hGSTs基因多态性研究[A];第五届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暨第三届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周丹;邹红岩;李桢;金士正;王大明;;南北方汉族人群HLA-Cω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对比研究[A];中国输血协会第四届输血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潘尚霞;杨杏芬;林忠宁;魏青;;广东省客家人群hGSTs基因多态性研究[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抗诱变剂和抗癌剂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贵州省环境诱变剂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兴栋;杨亚军;金力;王笑峰;;KCNQ1基因多态性同中国人群血清脂类指标相关[A];2012年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会议文集[C];2012年
7 倪丽艳;;温州地区汉族人群细胞色素P4501A2基因多态性的研究[A];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成立60周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邱海波;代静泓;杨毅;周韶霞;许红阳;刘少华;郑瑞强;黄英姿;;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1基因多态性与严重感染易感性和预后关系的研究[A];2004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黄霞;毛伟;王蓉感;王芳;;重庆地区人群HLA-A、B、DRB1基因多态性研究[A];中国输血协会第四届输血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岚;夏冰;李春;;坏死因子的基因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无相关性[摘要][A];2007年贵州省消化内镜诊疗及消化系疾病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洁;中国西北两省区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基因多态性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
2 周舫;特定人群HSP70基因多态性及抗原抗体水平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贺才;中国汉族、藏族SMP1基因多态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陈海珍;广东省瑶族和汉族健康人群hGSTs基因多态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罗晓秋;巴马壮族长寿人群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4 徐张巍;N-乙酰基转移酶1表型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及底物调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5年
5 邱英;职业紧张和TNF-α基因多态性与血清TNF-α水平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8年
6 侯成荣;青海土族藏族MICA基因多态性与RA相关性分析[D];青海大学;2013年
7 金京爱;延边朝鲜族Ⅰ型胶原蛋白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8 邱丽;XPC基因多态性与肿瘤相关性Meta分析及PAHs致机体早期损伤的危险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13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013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