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基因技术的综述与思考
本文关键词:关于转基因技术的综述与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农业技术经济 2014 年第 1 期
关于转基因技术的综述与思考
叶敬忠 李 华
北京 100193 ) (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内容提要
转基因议题在中国已经引起了广泛论战。针对转基因技术的科学研究以及 转基因技术本身, 人们并无疑 问。 但是, 当 转基因技术 应 用于 人类食品并进 行 商 业 化推广
后, 它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或科学研究问题, 而变成了政治经济问题以及哲学与伦理问 题。本文首先对转基因食品的主要争论进行梳理, 发 现很多争论 最 终回答 的 是如何应 对转 基因食品的问题, 而未对作为本源问题的转基因技术的 社 会性 本 质 进 行 追 问。 本文 进而 对 转基因技术进行了政治经济学分析和哲学伦理 反思方 面 的 综述, 并 就 如何应 对转基因技术 提出了人文思考, 认为人类必须在认真审视生活与生命诉求的基础上, 以一种谨慎态度对待 转基因技术, 以确保技术应用不会对环境与人类安全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 政治经济学 人文关怀 公共讨论
DOI:10.13246/j.cnki.jae.2014.01.002
伴随每一次技术革命, 人类都会以新的认知方式框构自然。20 世纪以来, 随着生物基因技术的 出现, 自然呈现给人类的是一幅全新的基因图景 。在技术工具理性的驱动下, 人类获得了打破物种间 固有边界并根据意愿重塑生物的能力 。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 通过基因的跨物种转 , 、 移和遗传物质的改造 使生物体在性状 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而形成的 ( 罗云波, 2000 ) 。经过商业化推动, — —一种软化缓慢的西红柿在市场上 以世界上首例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技术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 出售为标志, 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始于 1996 年, 其主要品种有棉花、 大豆、 玉米和油菜 ( 陈健鹏, 2010 )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 ( ISAAA ) 主席 Clive James ( 2013 ) 的研究显示, 2012 年全 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经达到 1. 7 亿公顷, 是 1996 年的 100 倍, 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也从最初 的 6 个增至 28 个。就中国的情况来看, 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居全球第六①, 以转基因棉花为主, 其 他已获政府正式批准进行商业化种植的作物有西红柿 、 烟草和牵牛花②。 此外, 政府还批准了转基因 ③ 棉花、 大豆、 玉米、 油菜等四种转基因作物的进口安全证书 。 以大豆为例, 目前我国大豆油市场中, 转基因大豆油占据了 90% 以上的份额④。
http: / / ce. cn / macro / more / 中 国 经 济 网 ( 转 自 国 际 商 报) , ① 张云中 . 2012 年 中 国 转 基 因 作 物 总 面 积 居 世 界 第 六 位, 201303 /05 / t20130305_24168372. shtml, 2013. 3. 5 http: / / news. xinhuanet. com / newscenter / 董 峻 . 农 业 部: 我 国 已 批 准 四 种 转 基 因 作 物 进 行 商 业 化 生 产 . 新 华 网, ② 陆裕良、 2008 - 01 /25 / content_7496747. htm, 2008. 1. 25 http: / / news. xinhuanet. com /2011 - 06 /28 / c _121596935. htm, ③ 于文静 . 中国已为 7 种转基因作物发放安全证书 . 新华网, 2011. 6. 28
④ 文静. 转基因大豆油占 9 成市场. 网易财经( 转自北京京华时报) http: / / money. 163. com /13 /0615 /02 /91CJ027F00253B0H. html, 2012. 6. 15
— 11 —
农业技术经济 2014 年第 1 期
作为新技术的产物,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因为尚无定论而一直备受争议 。 尽管关于转基因的争 2008 ) 。 论不曾休止,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我国一直是政府资助和扶持的重点 ( 葛立群等, ① 2009 年 10 月, 这也让中国 我国农业部继续为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授予了安全证书 , ② 中央一号文件针对转基因技术提出 , 成为世界上首个批准主粮可进行转基因种植的国家 。2010 年,
③。 在农业科技发展 “在科学评估、 “十二五 ” 应 依法管理基础上, 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 规划中, “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 ” 被列为重点任务④。 由于知识的壁垒, 当前关于转基因 议题的主要争论大多限于部分学者之间 , 且技术专家话语占主导地位, 大众声音明显微弱。面对公众
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忧和质疑, 科学家的解释话语大多体现出对科学技术的笃信和信心 , 诸如“未来人 口的增长对粮食安全构成很大的挑战, 发展转基因技术培育新品种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粮食安 ⑤ ⑥, “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全” , 可以放心食用 ” 更有学者称要让“转基因水稻最迟五年内走上中国
⑦。 人的餐桌”
技术专家往往将论战的焦点归为纯粹 转基因议题在中国已经引起了广泛的论战 。在此过程中, , 的技术问题 指责转基因食品质疑者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或科学素养 ; 而质疑者的论战往往涉及政治 经济学以及哲学与伦理学的考虑 , 怀疑科学家的伦理价值与人文关怀 。事实上, 因为转基因技术在应 用于人类食品并进行商业化推广后 , 其已经远远超出纯粹的技术范畴, 且变成了政治经济问题, 以及 哲学与伦理问题。本文首先对转基因食品的主要论争进行梳理 , 并在此基础上对转基因技术的政治 经济学分析和哲学伦理反思方面进行综述 , 最后就如何应对转基因技术进行人文思考 。
一、 转基因食品的争论与实质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最初只聚焦在安全性问题上 , 后来由于市场推广, 又催生了转基因食品商 业化及标识管理的争论。 ( 一) 安全性争论 据葛立群和吕杰( 2008 ) 的研究,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主要体现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两个方面: 食品安全方面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外源基因在新的生物体中是否会产生毒素 、 会不会改变食 品的营养成分、 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危害; 生态安全方面的讨论主要聚焦于转基因作物释放到田间后会 不会引起基因污染、 产生超级杂草, 是否会打破原生物种群之间的动态平衡 、 破坏生物多样性。 : 。 学者的态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派 赞同派和怀疑派 赞同派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判断依据
http: / / www. stee. agri. gov. cn / biosafety / spxx / t20091022_ ① 2009 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 . 中国生物安全网, 819217. htm, 2009. 10. 22 http: / / finance. sina. com. cn / roll /20100116 / 新浪财经 ( 转自中国经营报) , ② 王佳. 我国成为首个批准主粮转基因种植国家, 10597256310. shtml, 2010. 1. 16 http: / / news. xinhuanet. com / pol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 . 新华网, itics /2010 - 01 /31 / content_12907829. htm, 2010. 1. 31 “十二五” http: / / www. moa. gov. cn / zt规划( 2011 —2015 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网站, ④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 农业科技发展 zl / shierwu / hyfz /201112 / t20111227_2444181. htm, 2011. 12. 27 http: / / scitech. people. com. cn / GB /12293851. html , ⑤ 张巧玲. 许智宏: 用通俗的语言向公众解释转基因 . 人民网转自科学时报, 2010. 07. 30 http: / / sh. sina. com. cn / citylink / jk / t _ sj /2012 - 04 - 25 / ⑥ 农业部专 家: 转 基 因 食 品 可 以 放 心 食 用 . 新 浪 网 转 自 中 国 网, 094166135_2. html, 2012. 04. 25
⑦
http: / / news. xinhuanet. com / herald /2010 - 02 /02 / content_12917242. htm, 2010. 02. 02 金微. 转基因大米. 新华网国际先驱导报,
— 12 —
叶敬忠等: 关于转基因技术的综述与思考
①, “实质等同性原则” 该原则认为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之间没 主要有两个: 一是国际上广泛认同的 ( 杨通进, 2006 ) , 2004 ) ; 二是 “无罪推论原则 ” 其最 有本质区别, 所以安全性应该是等同的( 毛新志,
具代表性的论据是转基因食品商业化十多年来 , 至今未曾出现过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 , 因而是安全的 ② ( 张启发, 2003 ) 。 尽管转基因作 但在怀疑派看来,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从技术上来看, “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相互作用 , 物中所转外源基因的功能是明确的 , 但它在 就目前的科 ( 罗云波, 2000 ) 。 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是否具有长期和潜在影响 学水平而言是不能完全精确预测的 ” 2010 ) 。由此看来, 也难以确定( 黄卫平等, 未出现安全事件并不意味着长期安全。 杂交水稻之父袁 , “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是否有伤害, 隆平就曾表示 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来考察, 至少需要两代人才能得 ③。毛新志 ( 2004 ) 对转基因食品支持者所拥护的安全评价方法 — — —“实质等同性 ” 原则提出 出结论” 了质疑, 指出这种评价原则实际上是一个结果评价法 , 它简单地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估还原为化学 , “转基因食品与生态环境和人的健康密切相 成分的比较, 忽略了整个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事实上 。该原则以还原主义的逻辑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评估 , 关, 应以有机整体论的思想来分析和思考 ” 其结果并不足以说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 ( 二) 商业化争论 尽管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并没有科学定论 , 但转基因作物在全球的商业化步伐却在持续加速 , 很 。 , , 多转基因食品也开始潜入人们的餐桌 与此同时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焦点也发生了转变 具有安 全风险的转基因食品是否应该进行商业化推广成为新的讨论焦点 。 总的来看, 围绕转基因食品商业 化的争论主要存在支持和反对两种观点 。 支持者常从粮食的供需矛盾出发 , 指出在当前全球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人口持续增加的趋势下 , “作物产量潜力已经出现了瓶颈 ” , 人类将面临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 , 而目前的 为提高粮食作物产量, “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 , 减少饥饿并保证充足的粮食, 应 因为它不仅能从量上提高作物生产率 , 还能 2006 ; 张启发, 2010 ) 。 也有学者呼应, 从质上改善食品的营养结构, 有效促进人类的福利 ( 杨通进, ④ “只有转基因技术才能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 ” 、 “农业生物技术是解决未来中国农业的重要手段, 是 解决未来食品短缺的重要技术, 应当大力发展, 不能因某些缺乏科学根据的猜测而使这个技术死掉, ⑤。 这会伤害到整个世界农业的发展 , 尤其是食物短缺的发展中国家” 还有观点指出, 上述粮 反对者针对上述观点提出了质疑 , 除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担忧之外, , 食供需矛盾说实质是支持者为转基因食品商业化寻求合法性而采用的一种叙事工具 其背后更多的 2005 ; 恩道尔, 2008 ; 周立, 2010 ) 。该叙事试图将粮食安全问题简化 是经济和政治利益诉求( 皮埃尔,
原则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 1993 年提出来的, 具体内容是: 如果某个转基因食品或成分与传统的食品或 ① “实质等同性 ” , “实质等同性 ” “转基因食 成分大体等同, 则认为它们同等安全, 就没有必要做毒理学、 过敏性和免疫学实验。 ( 参见: 毛新志 原则与 2004 ( 6 ) : 578 ~ 582 ) 品” 的安全性, 科学学研究, http: / / news. xinhuanet. com / newscenter /2009 - 战嘉琦( 记者) . 专家表示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有严格保障 . 新华网, ② 杨金志, 04 /04 / content_11130953. htm, 2009. 04. 04 http: / / people. com. cn / GB / channel7 /498 /20000705 / 陈章 良 为 转 基 因 植 物 的 安 全 性 释 疑 . 人 民 网 转 自 北 京 青 年 报, 131168. html, 2000. 07. 05 http: / / epaper. rmzxb. com. cn /2010 /20100305 / t20100305 _ 人 民 政 协 网, ③ 刘洋 . 袁 隆 平 说 对 转 基 因 食 品 不 能 一 概 而 论, 306799. htm, 2010. 03. 05 2009. 08. 03 ( 转引自一民 . 转基因食品— — —天使还是魔鬼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④ 黄大昉 . 转基因解决粮食问题 . 北京科技报, 2010 : 46 ) 社, http: / / people. com. cn / GB / channel7 /498 /20000705 / ⑤ 陈章 良 为 转 基 因 植 物 的 安 全 性 释 疑 . 人 民 网 转 自 北 京 青 年 报, 131168. html, 2000. 07. 05
— 13 —
农业技术经济 2014 年第 1 期
, “全 为一个技术问题, 以建立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然而这种技术化手段并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 : 首先 球范围的水和土地资源仍能满足中长期粮食需求的增加 , 即使没有农业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 , 未来粮 ( 陈健鹏, 2010 ) , ( 杨通进, 食的供需平衡也很可能实现 ” 并且“人类生产的粮食已足够人类食用 ” 2006 ) 。其次, 粮食安全问题并不仅仅是量的问题 , 利用转基因技术即便能提高作物产量也并不能确 保粮食的获取权。阿玛蒂亚·森( 2009 ) 和西尔维·布吕内尔( 2010 ) 在对饥荒的分析中都曾指出, 粮 食安全问题本质上是关于粮食的分配结构问题 , 而非简单的生产供应量的问题。再者, 转基因作物能 够增加的产量也是有限的。 陈健鹏 ( 2010 ) 的研究分析指出, 转基因作物并不能提高作物的潜在单 产, 只能通过控制部分杂草损失或挽回虫害损失在一定程度上相对提高实际单产 , 总体对于长期的粮 食安全而言意义并不大。 此外, 也有学者从技术专利导致利益分配不均入手 , 对转基因食品商业化提出了质疑: 一方面, 转 基因技术发端于私人领域, 主要以盈利而非公共利益为目的, 它的最大受益者将是垄断转基因技术开 2010 ; 周立, 2010 ) ; 另一方面, 发应用的跨国粮商而非消费者( 陈健鹏, 由于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主要集 中在发达国家, 转基因食品商业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主权将构成潜在威胁, 威廉 · 恩道尔 ( 2008 ) “一场不为人知的阴谋” 。 将其视为 ( 三) 标识争论 由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存在很多未知因素 , 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食品在进入市场后是否应 该标识以及如何进行标识才能保证消费者的权益 ,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杨昌举( 2007 ) 的研究, 一些消费者、 消费者组织、 环保组织和许多科学家对转基因食品标识表 示支持, 认为加贴标识不仅是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尊重 , 同时还能作为食品安全溯源的监控手 段; 而反对标识的主要是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者 、 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者、 经销商及相关研究开发机构, 他 们认为加贴标识一方面会增加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成本 , 另一方面会向消费者暗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 , 从而影响转基因食品的市场竞争力 , 阻碍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标识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以便消费者做出自主选择 ( 姚琼, 2008 ) 。尽管世界各国政府在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方面都已形成共识 , 但由于政治、 社 会、 文化及经济利益等方面存在差异 , 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所采取的标识类型也不同, 目前主要采用的 2004 ) 。 我国采取的是强制性标识体系, 有强制性标识和自愿性标识( 毛新志等, 具体实施形式是选 2008 ) 。 择性目录标识, 即所有被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的转基因产品都必须标识 ( 姚琼, 然而, 转基因标识是否能真正赋予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也存在争议 。 郭于华 ( 2004 ) 认为, 消 费者自主选择权的实现需要基于对商品的充分知情和了解 , 而后者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多元开放的 社会, 以保证各种关于该商品的信息能够得到充分传递 。就中国的情况来看, 作为新技术的产物, 转 基因食品对很多消费者来说还比较陌生 , 由于知识壁垒, 消费者很难对其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判断, 标 识制度所赋予他们的选择权也只是一种被架空的权利 , 处于转基因食品知识权力场域外的消费者事 实上是没有选择的。此外, 尽管转基因食品有标识, 消费者也会遭遇另一种尴尬, 以我国豆油为例, 目 前市场上的大豆油 90% 以上是转基因大豆加工而成, 即使消费者熟知这种情况, 但由于“市场上大豆 , “别无选择” ( 黄卫平等, 2010 ) 。 油的替代品很少” 所以对他们来说也是 ( 四) 简要评述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表面上是一个科学问题的争论 , 实际上更多的是由利益和风险分 。 配问题所引发的 尽管很多国家对转基因食品商业化持谨慎或反对态度 , 但为了避免受制于人, 也在 进行转基因技术的研发。 围绕转基因食品商业化和标识管理的争论尽管焦点有所不同, 但如周立 ( 2010 ) 所述, 大部分争论最终回答的是如何应对转基因食品的问题, 并未对转基因技术的社会性本 — 14 —
叶敬忠等: 关于转基因技术的综述与思考
质进行追问。也就是说, 人们一般并不反对对转基因技术进行科学研究 , 但问题的关键是, 人类是否 真的需要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技术是否真的能够给人类创造福祉 ? 要回答这些问题, 有必要对转基 因技术做进一步的审视。
二、 转基因技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在里夫金( 2000 ) 看来, 基因作为一种生命遗传信息, 本是公共生物资源, 属于全人类共有的财 富, 不应被任何人独占, 但随着转基因技术在全球的商业化推广 , 基因开始成为一些跨国公司和政府 “绿色黄金 ” 。 一旦发现具有开发潜力的基因性状, 争夺的资源, 并被喻为 生物技术公司就会对其进 , 。 行遗传物质改造 并申请基因专利以寻求知识产权保护 为垄断基因资源的使用权, 它们还在技术层 “终结者技术” 面采用基因使用限制技术, 即 来阻止种子发育, 迫使种植者每年都要购买新的种子 ( 里 2000 ; 恩道尔, 2008 ; 周立, 2010 ) 。由于研发水平不同, 夫金, 转基因技术在全球的发展状况也极不平 衡, 垄断现象严重。从知识产权格局来看, 大部分转基因技术专利被发达国家的少数跨国公司所垄断 ( 陈健鹏, 2010 ) 。目前主要转基因作物上存在的 9000 多项专利中,, 44% 集中在 4 个跨国公司手中 ( 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 2003 ) 。单就世界第一大种子公司孟山都来看, 它所持的转基因特性专利就 2010 ) 。 转基因技术知识产权实质上是一种私有权力, 占了全球生物技术作物的 86% ( 陈健鹏, 它旨 在保护的是跨国公司对世界生物物种遗传物质的控制 ,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技术的垄断收益 ( 皮 2005 ) 。 埃尔, 然而, 转基因技术在创造收益的同时也制造了新的价值链 。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下, 通过科学研究 和开发, 价值随着技术的应用也被植入了作物种子中 , 这不仅为种子商品化提供了基础, 而且重组着 2000 ; 埃斯科瓦尔, 2011 ) 。 围绕作物生产所形成的社会关系 ( 里夫金, 2000 ) 。 由于被整合到新 首先, 作为种植者的农民成为转基因技术设计的目标消费者 ( 里夫金, 2010 ; 伯恩斯坦, 2011 ) 。 的商品关系链条中, 农民的独立性被削弱, 对市场的依附程度加大 ( 陈健鹏, , 、 , 传统农业条件下 农民通过地方知识在实践中选择 培育并保留最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 农民相互之 间有交换种子的传统, 其中并没有经济利益的考虑。而种子商品化之后, 农民不仅每年要在市场上购 买种子, 为保证产量还必须使用相应配套的农化产品 , 种植成本的增加无疑会给小种植者带来很大的 经济压力, 无力承担市场风险的生计型农户将面临更加窘迫的生存境遇 。 农业生产门槛进入成本的 提高还容易导致种植者之间出现贫富分化 , 威胁农村社会的稳定。 在追求高产高科技的农业发展理 念下, 本地种子由于产量缺乏优势也在逐渐消失 , 这种情况无疑进一步压缩了农民的选择空间, 间接 强化了农民对市场的依赖程度。 此外, 在种子商品化过程中, 农民之间的劳动合作观念也发生了变 化, 过去互惠交换的劳动变成了可以出卖的时间和劳动 , 取而代之的是小时和工资, 金钱开始成为衡 2000 ) 。 量交换劳动的新标准, 促使农民之间的社会关系趋于经济化 ( 里夫金, 其次, 据雷文卡普( 2011 ) 和马格林( 2000 ) 的研究, 转基因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活动外部化 , 促使 种子培育者和农民之间出现了劳动分工 , 与此同时, 农民所持有的乡土知识体系和转基因技术所承载 的专家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农业文明诞生以前, 人类现有的很多作物品种都曾是野 2005 ) 。种子商品化之前, 生植物, 后经人工选择和栽培而来( 皮埃尔, 作物的选种和培育工作大多是 由农民基于经验知识来完成的。这些知识不仅根植于具体的农耕活动 , 而且还是农民对所处环境形 。 , , 成的独特判断 然而 在新技术下 种子的培育工作成为实验室里的一项精细工作, 需要具备的专业 知识和技术设备都超出了一般农民的能力 。农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有关土壤肥力、 生态环境以及 作物保护等地方性知识也开始被一系列生物化学物质所替代 。在科学和技术的标准化要求下, 农民 “不合用了” ( 马格林, 2000 ) 。 与此同时, 对于土地、 气候以及地方环境的细节知识也开始变得 有关谁 — 15 —
农业技术经济 2014 年第 1 期
“专家” 是农业种植 的权力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技术推广机构不断地向农民传递新的技术知识 , 不仅 “无知” “落后” , 创造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系统本身的 和其实践经验的 还使他们被边缘化并对外部技术 2011 ) 。 在专家的技术话语统治下, , “以前我们都 机构形成了依赖( 雷文卡普, 就连农民自己都表示 ” , “有的老习惯和老经验是错的, 靠观察, 凭经验, 视力范围小, 不科学也不标准 种田还是要跟着科技
①。 走”
第三, 转基因技术要求的是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经营种植模式 , 对劳动力具有一定的排斥作用, 容 易制造新的贫困。规模化和产业化要求农民必须加大投入 、 兼并更多的土地才能生存, 一方面, 这样 的情况提高了农业经营成本, 使转基因农业的实质效益为田土面积大和富裕的农民所独享 , 另一方 , ( , 2010 ) 。 面 它使更多的农民丧失了依靠土地生存的可能性 周立 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是劳动密集 型的, 它吸纳了约 80% 的劳动力, 如果在这些国家推广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转基因农业 , 很多 农民将被迫离开农业另寻出路, 如果农村之外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和就业机会来容纳这些改变了生 2006 ; 周 立, 存方式的农民, 大 量 农 民 将 面 临 被 驱 赶 的 命 运, 进 而 陷 入 更 加 贫 困 的 境 地 ( 杨 通 进, 2010 ) 。此外, 大规模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 因为产量及机械化程度较高而具有成本优势 , 这对 本土的传统农作物生产将会造成一定的冲击 , 不仅会夺取地方农民和粮食加工者的生存空间 , 还会促 2006 ) 。 以我国的油料作物大豆为例 , “由 使进口国在粮食供应方面形成对出口国的长期依赖 ( 席瓦, 于国产大豆出油率不及进口的转基因大豆 , 而且是小规模生产, 比美国、 阿根廷等国家机械化种植的 , 成本高出很多, 导致国产大豆在转基因大豆的冲击下节节败退 ” 很多无法与之抗衡的豆农陷入了破 2010 ) 。 产的困境( 黄卫平等, 2006 ) 。 由于转基因技术主要 第四, 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利益和风险分配是不公平的 ( 杨通进, 掌握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手中 , 而绝大多数生物遗传资源都集中在南半球 , 转基因种子的推广不仅 会强化跨国公司的垄断收益地位 , 还会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 里夫金, 2000 ) 。转基因技术过程虽以生物多样性为发展前提 , 但在技术收益分配中, 承担生态多样性主要保 2000 ; 护工作的农民, 长期在物种培育和管理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劳动并未得到相应的体现 ( 里夫金, 2005 ) 。相反, 皮埃尔, 作为技术的消费者, 他们不仅要支付使用费用, 还要承担转基因技术带来的一 系列风险。在皮埃尔( 2005 ) 看来,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殖民主义。 再者, 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好处只能 由当代人来分享, 因为转基因技术存在的安全风险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显现, 到那时, 当代 , 人已经不存在, 而后代人却不得不为当代人的福利买单 ” 这种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甚至生命为代价 2006 ) 。 来换取当代人福利的做法违背了代际正义 ( 杨通进, 总之, 转基因技术的设计并不以大力改善农民的生计为主要目的 , 它迎合的只是发达国家少数跨 2005 ) 。印度著名环境保护运动人士苏曼· 萨哈伊就曾指出 , “基因工程的主 国公司的需要( 皮埃尔, ( 胡晓兵, 2004) 。“如果说生产创造了它力求满足的需求, 要目的是企业赢利” 抑或需求与生产并肩 那就不能再用需求的所谓紧迫性来为生产的紧迫性作辩护 。 生产只不过是填补了它自己创造 兴起, ( 奥尼尔, 2010 ) 。也有学者指出 , “转基因技术极有可能被发达国家用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 的空白” ” , 2004 ; 恩道尔, 技术资源垄断和政治控制的目的 而非为人类的粮食问题提供解决途径 ( 胡晓兵, 2008 ; 毛新志, 2011 ) 。
三、 转基因技术的伦理与哲学审视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通常被认为具有降低生产成本 、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提高作物的
①
http: / / news. cau. edu. cn / show. php ? id = 0000042369 , 2011. 04. 19 何志勇 . 种田还得靠科技 . 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
— 16 —
叶敬忠等: 关于转基因技术的综述与思考
2000 ) 。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 营养价值和提高生态效益等优点 ( 李晓明等,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 术在本质上主要存在两点不同: 一是转基因技术可打破物种间的界限 , 将人为选择的外源基因直接转
①, 而传统农作物一般只能在同一物种内实现基因的自然配合 入作物体中, 实现基因的“跨界转移 ” ② ( 黄卫平、 2010 ; 蒋高明, 2012 ) ; 二是转基因技术所操作的基因具有明确的功能 , 王洪斌, 与传统育种
2004 ) 。 总的来看, 方法相比, 目标性更强, 能大幅缩短传统育种所需的时间 ( 胡晓兵, 传统育种以遵 循自然规律为前提, 每一个物种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都经历过时间的磨合 , 总体上是一个自然 选择过程, 而转基因育种技术突破了自然规律的限制 , 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对物种的改造, 体现的是 ③ 2010 ) 。 一种人为干预过程, 其生态和社会影响还有待自然的长期检验 ( 陈蓉霞, 在里夫金( 2000 ) 看来, 转基因技术是一项“索取型 ” 技术。 尽管它能打破生物种间隔离的限制, 通过改造作物的遗传物质并使作物表现出更好的性状 , 如抗虫性更好、 营养品质更优等, 但仍需以具 , “缺乏 有丰富基因资源的天然种子库作为原材料 , 转基因技术虽然能够改造但却无法创造遗传物质 ( 毛新志, 2005 ) 。 基因资源和多样性的生物, 创造新物种只能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从哲学的角度看, 高亮华 ( 1998 ) 认为,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 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 “操作体系” , “人对自然的干预” , 的 体现着 且具有高度目的性。随着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人类针对技 术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目前主要存在技术中性论、 社会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三种观点 。在技 术中性论者看来, 技术是实现价值的工具或手段, 与技术后果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观点暗含的理论 前提是, 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完全理解技术的目的 , 技术是否成为一种善的或恶的力量, 取决于技 , 术创造者与使用者的动机和利益而非技术本身 。社会决定论认为“技术不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 更 “文化表现形式” , 1998 ) 。 这种观点较侧重社会 是一种 体现着伦理、 政治与文化等社会价值( 高亮华, 背景对技术的影响, 但针对技术本身并未提出更多的认识。 技术决定论把技术看作“一股独立于社 , 会和人的自我发展、 且有着自身的独立意志与目的的力量 ” 认为“技术和它的使用之间不存在差别, , 1998 ; 张 技术的后果与影响是内在于技术的 ” 技术自主地控制并决定着社会和人类的命运 ( 高亮华, 2005 ) 。由于技术也存在难以预测的潜在影响, 铃、 傅畅梅, 且对技术本身和技术应用的区分能为风 险性技术的持续革新提供有效辩护 , 减少公众对技术过程的影响与干预 , 所以技术中性论的观点被斥 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此外, 社会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因为过度夸大技术的社会性和自主性也招致 了很多批评, 尽管两种观点存在很大的差异, 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 技术是负载价值的 ( 高亮华, 1998 ) 。 高亮华( 1998 ) 进一步指出, 作为一种负载价值的工具体系, 技术也折射着人类看待自然的方式, 。 在他看来, “ 强调人文主 因为 自然只有在观念上可以被认识和征服时才能在现实中被认识和征服 ” 。 , 义的文艺复兴运动就为现代技术的产生提供了观念前提 随着人文主义对人性的弘扬 以近代哲学 创始人笛卡尔心身说的提出为标志 , 人类的主体性原则得到了确立, 同时也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自然 , “人与自然的原 观。先前原始浑然一体的人与自然也开始被分置于二元对立的主客体世界中 , 由此 始统一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人对无意识的客体世界的控制和利用关系 。 这种人对自然的新的 ( 高亮华, 1998 ) 。 在海 体验方式, 必然要在客观上导致一种对自然的统治与操纵的现代技术的兴起 ”
生物类群中的界有三大类, 动物界、 植物界、 微生物界, 界以下分别是门、 纲、 目、 科、 属、 种。 杂交多发生在同种、 同属或同科 。 “ ” http: / / 。 ( 物种之间 在传统育种方法下, 生物间的跨界杂交是 零概率事件 参见蒋高明博客: 转基因不是杂交, 两者不能混淆,
①
blog. sciencenet. cn / home. php ? mod = space&uid = 475&do = blog&id = 296060 , 2010. 2. 19 http: / / szhgh. com / html /73 / n - 14973. html , ② 蒋高明 . 试 论 转 基 因 作 物 的 生 态 风 险 与 生 态 农 业 对 策 . 红 歌 会 网, 2012. 11. 1
③
2010. 2. 10 陈蓉霞 . 转基因大跃进令人胆战心惊 . 东方早报,
— 17 —
农业技术经济 2014 年第 1 期
德格尔看来, 技术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现代技术展现的是一种挑战, 它迫使事物进入非 1998 ) 。 海德格尔将技术的这种挑战性称之为 自然状态, 不同于顺应自然的古代技术展现 ( 高亮华, “座架” , “限制了人的自由, ( 毛新志, 2005 ) 。 现代技术中, 认为它不仅 也遮蔽了自然的真实显现 ” 人 “技术的需要去对待自然” , , “而忽视了自然其他丰富的存在 们只从 把自然界限定在某种技术需要上 ( 高亮华, 1998 ) 。 内容” “被视为是整体的 ” , , “生 里夫金( 2000 ) 指出, 生物在工业社会以前 之后随着机械自然观的出现 。这种生物机械观打消了人类关于生物 物被视为由各个组成部分装配而成的复杂而有效的活机器 ” , “使自然界失去了活力, 。 的神圣感 泯灭了生物的内在价值, 为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做了心理准备 ”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 技术的工具理性又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 。随着生命遗传物质的发现, 生物不再被 , “ ” 。 视为机器 而是被视为 一束束遗传信息 以遗传资源为原料的转基因技术开始对生命进行改造, 自然开始从遗传信息上被改写。在里夫金( 2000 ) 看来, 转基因技术就是“人类控制自然的终极象征, 。 因为它可以随意按照人类的理想来塑造周围的生物 ” 为了使生命的跨物种设计能够被接受 , 将无限复杂的生命简化为简单的、 决定论的和可能预测的 这成为了转基因技术设计者的主要目标 , 也对生物各自具有的固定特征及物种边界观念提出了 模型, 2008 ) 。里夫金( 2000 ) 认为, 挑战( 恩道尔, 正是在简化论和还原论的观念下, 转基因技术“通过使结 , , “所有生物都才被消除了物质 构分解成功能, 再将功能还原成信息流” 取消了物种之间的自然界限 , 特征, 转变成了抽象的信息 ” 这个过程同时也为人类对生命进行人工设计提供了适度的合法化基 础。此外, 人类关于物种的认知也受到了转基因技术的冲击 。康奈尔大学化学生态学研究所所长 , 生 : “作为遗传工程最近进展的结果, 物学教授艾斯纳博士就曾提出 生物物种应当被看成是基因的寄存 处, 这些寄存的基因有可能发生转移 。物种不仅只是自然书库中的一本硬皮精装书 , 同时也是一本活 ; 对转基因技术而言 , “物种界限不再 页书。它的每一页都是基因, 都可以转移或改造成为其他物种 ” ( 里夫金, 2000 ) 。 是一堵分离各种植物或动物的不可透过的墙 , 而只是便于识别生物关系的标签” 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 而且预示着人类新自然观的形成, 但这种新自然 。 , , 观背后充斥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 在人类中心主义者看来 人类是自然的主宰者 其地位要优越 于其他物种, 可以按照人类自己的意志对它们进行改造, 人以外的存在物只具有工具价值 ( 唐叶萍, 2007 ) 。然而, “人与自然是相互平等的两个自然主体 , 王铭霞( 2001 ) 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 认为 不存 。朱俊林( 2008 ) 也指出, 在谁主谁从的问题” 人类在技术活动中应当尊重自然规律 , 不能仅把自然看 作是一个可供操纵的客体, 而应把它看作是一个与人共存于这个世界的平等主体 ; 作为自然生命共同 体中的一员, 人类有责任和义务尊重自然整体的演化规律及其他生命存在 , 不能仅以人类的意志为尺 度, 使自然的演化朝着人类所欲求的方向发展 。 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意味深长地告诫人们 :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 复。每一次胜利, 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 出乎预料 ( 王铭霞, 2001 ) 。 的影响,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伴随着巨大风险的不确定活动, 作为一种高新技术, 转基因技术本身就是 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 胡晓 兵, 2004 ) 。 卡 尔 · 波 普 尔 说 过“所 有 的 科 学 都 建 立 在 流 沙 之 上 ” ( 吉 登 斯, 和潜在的风险” 2011 ) 。在里夫金( 2000 ) 看来, 尽管转基因作物在进行商业化之前有一系列的安全风险评估 , 但转基 因作物一经投入到环境中, 与其相互作用的是整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 实验室条件下的监测或有限时空 。 范围内的大田试验并不足以揭示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实际影响 可怕的是由于这些作物是能够在野 外自行生长和繁衍的生命, 它们一旦产生破坏效应就极易触发连锁反应, 且整个过程“具有不可逆 ( 杨通进, 2006 ) 。他认为 , “大田试验只不过是一场管理上的闹剧 , 性” 一个具有科学的合法外衣却无 — 18 —
叶敬忠等: 关于转基因技术的综述与思考
” , “转基因农业可能是一个没有路标和参照物的高风险旅程 。 我们正盲目地闯 实际内容的精致骗局 。而对人类来说, 入农业生物技术的新纪元, 期望很大, 约束很少, 对潜在的后果我们却茫然无知 ” 生 命只有一次。在强调平等和人权的现代社会, 转基因技术在应用上以牺牲部分人的幸福甚至生命为 2006 ) 。 代价来换取少数人物质利益积累的做法有悖社会伦理 ( 杨通进,
四、 如何应对转基因技术
对转基因技术的科学研究无可厚非 , 公众对此几无微词。但是, 当转基因技术应用于人类食品并 进行商业化推广后, 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或科学研究问题 , 而变成了政治经济问题以及哲学 与伦理问题。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转基因技术创造了全球范围的种子与作物的价值链条 , 并将导致一场 ; , 又一场没有硝烟的资本战争 从伦理与哲学的角度来看 转基因技术的影响直指全球环境安全与人类 健康。正因如此, 人类需要积极开展转基因技术研究, 但是应该慎之又慎地进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尤其是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推广 。 杨通进( 2006 ) 对转基因技术伦理的研究借鉴了乌尔里希 · 贝克关于“风险社会 ” 的概念, 即自 20 世纪中叶以来, , 人类文明正在从过分追求发展与增长的具备第一现代性特征的“工业社会 ” 蜕变 , “风险生产与分配的逻辑逐渐取代了财富生 。 在此基础上 “风险社会 ” 为具备反思性现代性特征的 , 产与分配的逻辑” 健康、 安全和环境等因素也优先于财富, 成为社会变迁与人类生命历程中举足轻 重的要素。在此背景之下, 预防原则应运而生, 并有必要成为衡量转基因技术乃至其他新兴技术的开 。“预防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某项行动, 发与运行是否具备合法性的根本标准 尤其是技术的使用, 如 果会给人类的健康和环境带来某种严重的或不可逆的潜在伤害 , 那么就最好不予实施, 即使这种潜在 伤害的可能性、 严重程度或因果联系在科学上仍存在着不确定性 。 其核心内容包括两点: 第一, 积极 预防原理, 即如果有证据表明, 被排放的某种物质 ( 或拟实施的某项工程或决策 ) 有可能会给健康或 环境带来伤害, 那么, 即使目前的科学证据尚没有完全证明这种排放 ( 工程或决策 ) 和伤害之间的联 系, 我们也应采取行动以减少或禁止该种物质的排放 ( 或叫停该工程或决策 ) 。 第二, 举证责任转移 原理, 即那些认为目前的排放行为 ( 工程或决策 ) 不会给健康或环境带来伤害, 或伤害很小以至于可
①。 以忽略不计的人, 有责任向人们证明其行为的无害性 ” 需要强调的是, 这里指的是那些与人类健康和环境密切相关的技术 。 杨通进 ( 2006 ) 特别指出, , “而且一旦发生, 。 因为, 因为其对健康与环境的破坏往往是不可逆的 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 人的生命
“一次性的, 是 一旦失去, 即不可复得。 而那些失去健康的人, 则只能在痛苦中体验人生的烦恼和无 。 奈 以牺牲少数人的幸福甚至生命为代价来换取社会财富的传统做法已经很难得到伦理的合法性辩 “既有可能防止一场大的灾难, 。当然, 。 但那又怎样? 护” 预防原则 也有可能是虚惊一场, 多此一举 ” , “先破坏, 无数的历史教训告诫我们 再治理” 将酿成种种恶果, 而且治理成本将超出获得利益的无数 倍, 更为严重的是, 获得利益的私有化和治理代价的社会化的现实 , 将使社会更加不平等、 不和谐。面 对具有潜在的不可逆性风险的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 人类应该从历史悲剧中吸取教训, 而不能陷入对科 : “如果人们知道现代技术社会 学和技术的盲目自信中。弗洛姆曾就现代技术前景做过这样的描述 所要演进的方向, 那么就会立即采取适当的手段去打断这种演化的方向 。如果没有意识到, 在被惊醒 ( 高亮华, 1998 ) 。因此 , “人类只有既面向未来又反思过 的时候, 就会发现他们的命运已不可逆转了 ”
1987 年在 “保护北海第二次国际会议 ” 上第一次被引入国际社会 。 此后, ① 预防原则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联邦德国, 2006 ) 预防原则很快被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所接受, 成为制定与保护环境、 技术风险有关的政策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 杨通进,
— 19 —
农业技术经济 2014 年第 1 期
( 胡晓兵, 2004 ) 。在对待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转基 去, 才不至于陷入盲目乐观或无穷优虑之中 ” “必须走 ‘未雨绸缪, ( 毛新志, 2005 ) 。 因食品方面, 我国 防患于未然’ 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道路” , “属于重大的民生 此外, 转基因食品, 尤其是像转基因水稻这种主粮作物 , 在毛新志 ( 2011 ) 看来 事情, 必须扩大公众与社会的参与, 应该把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信息公开, 充分考虑和吸收公众的建 。这毕竟涉及到 13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议, 提高决策的透明度” 对于这种重大的民生问题, 容不得出 现任何问题,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种公众讨论, 理应既包括来自非“生物技术 ” 领域的人文社会科 学的讨论, 也包括普通民众。 然而, 在现实中, 人文知识分子的讨论往往被看成是“不懂专业 ” 的观 点, 而普通民众的看法则往往被说成缺乏科学素养 。 其实, 科学哲学和科技伦理学本来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因此人文知识分子对转基 因等科学技术的讨论实属分内之事 。 钱理群 ( 2008 ) 指出, 随着现代科学专业的划分越来越细, 学习 的知识越来越单一, 如果眼光完全局限在专业范围内, 发展到极致, 就会把专业、 技术所涉范畴, 看作 , “ ” 。 , 是世界的全部 从而排斥 不属该专业的 一切观点 如此一来 科学家也不免变成了鲁迅先生刻画 — —“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 。 — 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 的形象 提出质疑无可厚非。 然而, 科学家往往带 当转基因技术应用于人类食物时 , 作为食用者的公众, 着不屑表情进行种种回应。其实, 人民大众并非是一味的科学虚无主义, 也很少有人对化学制品、 转 基因等技术本身抱有敌意。科学家的态度正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界和生物体的征服者 、 对普通百姓的 救世主姿态。一方面, 科学家仍然怀揣着贵族主义的优越感, 保持着“一切他者均为我之客体 ” 的居 “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 ” 高临下、 唯我独尊的泛主体性心态, 抱着 的决心不放, 拒绝“尊重自然和敬畏 ; 另一方面, 自然” 在无法证明科学对人类无害的情况下, 科学家往往以“没有证据表明有害 ” 搪塞一 切, 这充其量只是一种强权逻辑罢了 ! , “不仅要尊重自然, 尽管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 , 但是对待转基因技术时 而且要尊重 ( 胡晓兵, 2004 ) 。正如杨通进( 2006 ) 提醒的 “面对现代文明这辆在技术化的轨道上越开越快的 人性” 列车, 我们需要冷静地评估和判断前面诸多岔道各自所蕴藏的利益与风险 , 应该认真地思考贝克所提 : ‘我们希望如何生活? 什么是应该保留的人类的人性特征和自然 出的那个古老而全新的根本问题 ” 的自然特征? ’
参 考 文 献
1. Clive James. 2012 年全球生物技术 /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 .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 2 ) : 1 ~ 8 2. 阿玛蒂亚·森 . 王 4. 安东尼·吉登斯 . 田 6. 范达娜·席瓦 . 唐 8. 葛立群, 吕 2009 宇, 王文玉译 . 贫困与饥荒 . 商务印书馆, 2011 禾译 . 现代性的后果 . 译林出版社, 2006 均译 . 失窃的收成: 跨国公司的全球农业掠夺 . 上海人民出版社, 3. 阿图罗·埃斯科瓦尔 . 汪淳玉等译 . 遭遇发展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5. 陈健鹏 .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现状 、 2010 ( 2 ) : 15 ~ 20 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启示 . 农业经济问题, 7. 高亮华 . 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2008 ( 2 ) : 80 ~ 81 杰 . 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管理 . 农业经济, 9. 郭于华 . 透视转基因— 2004 ( 5 ) : 141 ~ 150 — —一项社会人类学视角的探索 . 中国社会科学, “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贸易条约” 2003 ( 9 ) : 56 ~ 60 10. 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 . 农业转基因技术与 对农民的影响 . 中国改革, 11. 亨利·伯恩斯坦 . 汪淳玉译 . 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12. 胡晓兵 . 哲学视野下的转基因农业技术 . 理论观察, 2004 ( 6 ) : 35 ~ 37 2010 ( 1 ) : 49 ~ 53 13. 黄卫平, 王洪斌 . 转基因食品的不确定思考 . 经济界, 14. 吉多·雷文卡普 . 生物技术的重塑内源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第六讲) . 2011. 12. 20 , http: / / cohd. cau. edu. cn / main / html / xueshuhuodong /2011 /1220 /4043. html
— 20 —
叶敬忠等: 关于转基因技术的综述与思考
2000 — —用基因重塑世界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5. 杰里米·里夫金 . 付立杰, 陈克勤, 昌增益译 . 生物技术世纪— 16. 李晓明, 2002 ( 3 ) : 121 ~ 125 韩文辉, 曹利军 . 转基因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 ( 5 ) : 5 ~ 7 17. 罗云波 .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 食品工业科技, 2000 18. 马格林 . 卜永坚译 . 农民、 种籽商和科学家: 农业体系与知识体系 . 发展的幻象 . 许宝强、 汪晖编 .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1995 : 383 , 2001 ( 2 ) : 第四卷 . 人民出版社, 转引自王铭霞 .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 . 理论学刊, 40 ~ 42 2004 ( 1 ) : 23 ~ 27 20. 毛新志, 殷正坤 . 转基因食品的标签与知情选择的伦理分析 . 科学学研究, “转基因食品” 2004 ( 6 ) : 578 ~ 582 21. 毛新志 .“实质等同性” 原则与 的安全性 . 科学学研究, 22. 毛新志 . 转基因食品生态安全的伦理探析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115 ~ 119 23. 毛新志 .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伦理学研究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 4 ) : 451 ~ 457 2008 24. 钱理群 . 致青年朋友 . 中国长安出版社, 25. 苏瑞特·皮埃尔 . 许云锴译 . 美丽的新种子: 转基因作物对农民的威胁 . 商务出版社, 2005 26. 唐叶萍 . 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整合— —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 .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7 ( 3 ) : 24 ~ 27 27. 王铭霞 .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 . 理论学刊, 2001 ( 2 ) : 40 ~ 42 2008 28. 威廉·恩道尔 . 赵刚等译 . 粮食危机 . 知识产权出版社, 29. 西尔维·布吕内尔 . 王吉会译 . 饥荒与政治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9 ~ 31 2000 ( 7 ) : 10 ~ 14 30. 杨昌举 . 标明特殊身份— — —转基因食品安全隐患与标签论争 . 国际贸易, 2006 ( 5 ) : 53 ~ 59 31. 杨通进 . 转基因技术的伦理争论: 困境与出路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32. 姚 33. 一 35. 张 2008 ( 1 ) : 71 ~ 72 琼 . 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研究 . 生态经济, 2010 — —天使还是魔鬼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民 . 转基因食品— 2005 ( 2 ) : 11 ~ 14 铃、 傅畅梅 . 从技术的本质到技术的价值 . 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34. 约翰·奥尼尔 . 李康译 . 身体五态: 重塑关系形貌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010 ( 1 ) : 1 ~ 6 36. 张启发 . 大力发展转基因作物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 11 ) , 37. 张启发 . 转基因作物的研发产业化及安全性与管理( 二) . 华夏星火, 10 ~ 14 38. 周 2010 立 . 极化的发展 . 海南出版社, 39. 朱俊林 . 转基因技术的伦理辩护及其限度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 ( 4 ) : 27 ~ 31
责任编辑
吕新业
— 21 —
本文关键词:关于转基因技术的综述与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1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11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