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大豆GmNAC73-like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及其对GmIFS2基因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2-07 06:24

  本文关键词:大豆GmNAC73-like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及其对GmIFS2基因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大豆 GmNAC-like基因 蛋白特性 表达特性 GmIFS基因 总异黄酮含量


【摘要】:为研究NAC转录因子对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异黄酮合成的影响,根据大豆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从豆荚中克隆获得Gm NAC73-like基因,并对该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Gm NAC73-like基因包含1个长度981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326个氨基酸。Gm NAC73-like蛋白的理论相对分子质量37 000,理论等电点p I 6.4,为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并被定位在细胞核上,包含核定位信号"PKRRK"。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Gm NAC73-like蛋白与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 Gaertn.)、可可(Theobroma cacao Linn.)、葡萄(Vitis vinifera Linn.)及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inn.)Heynh.〕的NAC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相似度分别为93%、69%、73%、75%和58%。在NJ系统树上,Gm NAC73-like蛋白与野大豆的Gs NAC8蛋白和木豆〔Cajanus cajan(Linn.)Millsp.〕的Cc NAC8蛋白聚在一起,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显示:在大豆的三叶期、开花期和结荚期,Gm NAC73-like基因在根中均不表达,在茎和叶中可不同程度表达且茎中表达量较高;而在开花期或结荚期,该基因在花或豆荚中也可表达,且豆荚中表达量较高。酵母单杂交实验结果显示:Gm NAC73-like可与异黄酮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Gm IFS2启动子中的CGTG基序结合;在大豆转基因发状根系中过表达Gm NAC73-like基因后,除查尔酮异构酶基因的表达量无变化外,其他异黄酮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肉桂酸-4-羟化酶基因和查尔酮合酶基因的表达量明显提高。此外,在Gm NAC73-like基因过表达的大豆转基因发状根系中总异黄酮含量显著降低。综合分析结果表明:Gm NAC73-like可能通过与MYB转录因子的互作调控Gm IFS2基因的表达,并在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合成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
【作者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K20130727) 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SXGC(2016)335〕 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Cx(15)1005〕 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项目
【分类号】:Q943.2
【正文快照】: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Gm NAC73-like gene from Glycine max and its effect on Gm IFS2 geneWAN Qun,LIU Xiaoqing,ZHANG Dayong1,HE Xiaolan,XU Zhaolong,NING Lihua,HUANG Yihong,SHAO Hongbo1(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Agrobiology,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金铨,陈文涛,杨云珠;聚乙烯醇预处理提高大豆种子活力和抗冷能力的作用[J];植物生理学报;1989年03期

2 谭辉玲,色莫代;特定电磁辐射增强大豆种子超弱光子辐射[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9年03期

3 黄运湘;廖柏寒;肖浪涛;王志坤;;萘乙酸和Zn对大豆Cd胁迫伤害的缓解效应[J];生态环境;2008年01期

4 王爱国,罗广华,邵从本,吴淑君,郭俊彦;大豆种子超氧物歧化酶的研究[J];植物生理学报;1983年01期

5 戴日春;;用甲醇和乙酸逆境评价大豆种子活力[J];种子世界;1988年04期

6 张崇本,吴显荣;我国大豆种子中球蛋白2S组分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的研究[J];生物化学杂志;1991年02期

7 刘铜,高嘉安,陈淑杰;大豆种子超弱发光的研究——Ⅰ.测试条件的选择[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8 陈云昭;;过氧化氢和吲哚乙酸对大豆种子萌发时过氧化物酶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82年02期

9 梁峥,赵原,郑光华,汤佩松;聚乙二醇处理大豆种子子叶中几种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J];植物生理学报;1991年01期

10 牛满江,张葆英,马诚,林忠平,张玉廉;高等生物的遗传控制——从大豆mRNA处理的水稻后代种子内鉴别出大豆蛋白质[J];中国科学;198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关彩虹;吴昌;王学峰;王新明;;含砷毒剂降解产物三苯胂对大豆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A];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2 徐妙云;刘德虎;;大豆24KDa油体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融合表达系统的建立[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生物反应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刘培;朱晔荣;吕宪禹;王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大豆子叶和拟南芥中L-丝氨酸、细胞分裂素及SGAT酶与衰老之间的关系[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下册)[C];2005年

4 程浩;喻德跃;;大豆IFS1,,IFS2,F3H基因的序列多态性及其与种子异黄酮含量的相关性[A];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和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7年

5 周大庆;刘国钧;;大豆子叶上气孔在萌芽阶段发育之电子显微镜观察[A];海峡两岸电子显微学讨论会论文专集[C];1991年

6 刘国钧;周大庆;;大豆在发芽初期子叶细胞液泡的形成[A];海峡两岸电子显微学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殷欣;镉胁迫下大豆生理生化特性及DNA甲基化变异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2 赵q

本文编号:12614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2614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7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